June 24, 2007
-
一不離二:教師、醫生、社工
俗語有云,一不離二,二不離三。
教師、醫生、社工,三者有什麼共通點?
回歸十週年的大喜日子前夕,以上三種人都曾經遊行或集會抗議薪酬計算方法不公平,每次都有過千人參與,抗議對象當然是政府。
對於受政府直接或間接支薪的教師、醫生(即是公立醫院任職的)和社工,政府是他們的直接或間接僱主,他們向政府爭取改善待遇是很正常的。對於沒有私人市場的教師和社工,他們更因為不能以離職作為爭取合理待遇的手段。
有論指如果他們不滿意待遇,大可以辭職不幹,不用攪什麼行動。不過,如果真的想教育中小學生,或者幫助有需要的社群,在什麼私人企業會做得到?政府親自經營或者出錢資助的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已佔了市場的大部份,如果有志投身這些工作,幾乎唯一可以傾待遇的,就是政府。
在私人企業,員工認為待遇不公平,如何覺得自己有討價本錢,會直接和老闆傾,不成功便走。但在公共事業範圍,尤其是對人的工作,根本就沒有「走」的選擇,於是只能傾。
對於政府這個僱主而言,如何計算教師、醫生和社工的薪酬,直的不容易。在私人企業,可以衡工量值,以員工的邊際產值來支薪。可是,以下的如何計算?
教好一個本來會索K的學生
醫好一個無錢的人的癌症
幫助一個被虐婦女
警察和消防員救回的人命
於是,政府計算的,是這些工作需要一個什麼學歷和資歷的人來做,然後計算這個人應該收多少工資。
當教師、醫生、社工,以至公務員的人,知道不會有五六位數字花紅,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根本計不到花紅,也不可能要政府有盈餘便發花紅。
經濟最差的時候,入職的公職人員減入職起薪點,他們心甘情願,他們都知道政府財困,因董建華的說法,這叫共渡時艱。
就在經濟最差的時候,社工的工資跟公務員薪酬脫鉤,改為每年一筆過撥款給社福機構,於是大量資深的社工被裁員或大幅減薪,而新加入的社工則從此沒有加薪。根據常識,薪酬大幅下滑,前途暗淡,最後的結果會是社工系愈來愈少人報讀,社工愈來愈少人做,如果政府希望有更多人才為需要幫助的人出力,便不會這樣做。很明顯,政府不是這樣想。
而教師、醫生又如何?經濟低迷的時候,即是2000年打後入職的年青人,接受了減薪。當經濟大有改善,連政府也認為要加薪吸引畢業生的時候,曾經跟政府共度時艱的年青教師、醫生、社工,薪金跟新畢業生睇齊。這對他們來說,侮辱的意思遠遠大於金錢上的意義。
這些有經驗的中生代,走出來抗議,不是要找政府麻煩。他們爭取的,不過是合理公道的對待。
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關係的是社會的知識水平、健康水平與和諧程度。難道對從事這些為社會工作的中生代有一個交代,讓他們更安心、順氣地為社會做事,不應是說要「福為民開」的曾特首的施政重點嗎?
希望政府在這個歌舞昇平的日子,想想這三千多人,以及支持他們的同工的不滿,對特區管治的意義。
相關新聞:
社工集會遊行要求與公務員同酬 (星島日報 6月24日)
1300醫生斥胡定旭廢話 伊院靜坐爭同工同酬 (明報 6月23日)
逾千教師遊行不滿薪酬未獲調整 (星島日報 6月16日)

Comments (15)
這三者也是為人民服務的(膠話!)
就是說,連綜緩金都有得加既時候,我地竟得到如此待遇。
為什麼政府每一次都令人失望??
1. 三者的薪酬水平也很應該檢討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2. 但這類爭論很容易陷入一種商業眼光考量的窠臼:哪個老闆有能力出高價是基於其財政實力,與人何尤?但事實是這三類工作,除了政府是最大僱主外,其工作性質根本不是以錢作為考量起點,正如老師文中所說。
3. 但我有一點不明白,醫療和教育,在不少地方也有相當份額的私人市場,香港如果要維持低稅率便似乎無可避免要加強私人市場的份額,但這些行業本身不可能單以錢作考量點,當中應該如何平衡?私營教育成功的地方有甚麼值得借鏡?
4. 最無法改變,現時卻最需要改變的似乎是社福界,因為他們有一個極基本的問題,幾乎絕無可能可以私營化(現時政府一筆過撥款正是想令社福界私營化):社會福利/ 服務原本是應該服務一些有需要的人,這些人幾乎必然是社會上最無議價能力、最付不起錢、最貧窮最沒有技能的人,如果以「商業原則」、「金錢原則」、「私營原則」來考慮,這類人注定沒有救!
5. 醫生的問題極明顯,縱使是在同一所醫院做同樣的事,薪酬也可以相差極遠。有甚者是頂薪點不及人起薪點!加上極長工時,醫療水準必然下降。極弔詭的是現在一方面說醫科學額過剩,另一方面實習、前線醫生卻要「三日一Call」,每隔三天便要連續當值三十小時!這很難說是人道的政策,而且更令我肯定,這群高叫要加薪的醫管局高層是人頭豬。
回應 hyster,外國的我不知道,但如果是說香港私營教育機構,錢字行頭,難免會變成取悅學生、家長,教育的本義容易蕩然無存。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老師明知在補習社可年薪過百萬都不為所動的原因。
補習社和學校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構。
補習社是不需要關心學生的、亦唔需要教佢地學做人,教佢地點考試就得。
就算唔講錢,都唔係個個老師可以去做補習社。
試想想,我地回憶番自己最尊敬既老師,有幾多個係因為「佢貼題準」﹖
香港的補習社和私營學校錢字行頭,我也經歷不少,以前母校要轉直資,便引起一場大爭論,由上而下幾乎分裂學校,擔心的主要便是這種以錢為本位,以「學生是顧客」作為想法的理念。
但外國的私營教育情況如何?好像有些國家,私校是辦得不錯的,但手頭上沒有資料,也就無謂妄言了。
教師、醫生、社工尚算人才濟濟, 聲都大D....
唔知心理學家有冇得加薪呢?
私校要辦得好,通常一係歷史悠久,一係求過於供。
於是學校可以有堅持,可以揀學生,唔使買客仔怕。
所以名校轉營直資,會比較有把握。(當然亦唔係一定,照計好睇間學校既文化,同學校管理層既承擔)
「做人」的工作因為無法量化「成效」, 所以在以經濟為本的社會, 根本無法計算這類工作的「對等價值」(單位=$)
在商業社會, 所有「人」都只是「生財工具」, 具經濟效益的人才有「價值」,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
只在能出產「高增值」學生 / 病人 / 社福個案的機構才加薪(e.g. 用自己的成績考入大學的學生, 不用再「幫襯」醫院的病人, 以及不用再尋求社福援助的市民), 有助推動整體的「服務」質素提高, 同工亦有「目標」去工作(即要用「有效」的工作為準則), 不至再出現「做了而不被認同」的矛盾。
方兄} 直資學校在某些方面的確有優勢,他們的教學政策靈活一點,單是教學語文的選擇已是一大優勝之處,事關香港家長始終迷戀英中--多人報,有得揀,學生質素好一點,自然進入良性循環。EMI較佳的說法就可自我實現。
而那些受教育局管理的CMI Band 2, 3學校,分工角色更為明顯。
sapphire617} 心理學家也一樣吧。
Ki_StarrySky} 「只在能出產「高增值」學生 / 病人 / 社福個案的機構才加薪」,於是弱勢學生、貧窮病人、絕望的受助人就......
量化……所以艾力克兄弟話俾我地聽﹕
「人不作出犧牲,就不會得到任何回報,
想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
這就是煉金術的基本原則—「等價交換」。
當時我們兩兄弟,相信這一點就是世界的真理。」
所以叫班高官做「鋼之煉膠術師」係冇錯既。
值得加薪的,仲有護士呀。
隨著人口老化,入院人數越來越多,打工的卻無乜增加,變相工作量多到嘔....
返工兩日,我看見護士和病人的比例係一比八至十 ....
也一樣人才濟濟, or 也一樣有冇加薪呢?
香港的臨床心理學家只有~300人, 教育心理學家只有數十人, 走出來抗議都唔知有冇人理....
VERY good article! Thanks for saying sth for the teachers and social worker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