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放假把腦袋放走了,所以只能寫出短的blog。
上星期中、英、數、理、文、科技幾個大組分組開會討論學校的教學語文政策(MOI)和如果協助學生提升英文能力,我負責文組的會議紀錄,寫紀錄時有些感想。
你問十個家長,八個希望子女唸英中,可是他們大都高估了自己子女的能力。
可是,如果以「腦筍未生埋」的小學生的成績來分配他們用中文還是英文學習,又是否公平?出身寒微的朋友們大概很清楚小學生的英文水平其實取決於家庭 而非學校,不少人的英文是在中學階段痛苦地在各科課本中慢慢學回來的。如果早早阻止了他們唸英中,根本就是握殺了他們用功學用英文再學好科目的機會。
如果進了中中,學生們只有一科英文,如果他們一聲「冇興趣」,放棄了這一科,他們便成了英文文盲,偏偏中六、大學收生要看會考英文成績,將來求職也是,不知多少少年人就是因為英文不合格而雙失。
你可能會說:真的有些學生英文不好,用英文教學會打擊他們的興趣。這個沒有人會反對,問題就是:我們要學術好還是英文好的學生?
當然最好兩樣都好。
你可能會說,中中也有兩樣都好的學生吧。
早陣子報紙大熱報導某中中的會考英文成績很好,證明中中英文也可以好,可是細心研究他們的策略,嘩,原來英文不合格不准升班,這樣屠殺五年後的生還者,會考不會不好。
我真的不相信除了個別名校之外,中中學生可以學好英文。不過,正如小弟早前說的社會金字塔理論,金字塔底部的人不需要英文好。中中如果可以讓他們有興趣學好基本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也是好的。
你又可能會問:唸英中一定能學好英文嗎?
不一定,但一定有優勢。如果你家中有懂英文的父母、工人、補習老師,為你製造英語環境,你不用唸英中也行。但對一般庶民子弟來說,他們能接觸的英語環境只有學校,如果你有八科以英語去學的科目,你便有比中中學生多八倍時間接觸英文,這就是優勢了。
重要的是,如何讓有心去用功的學生「上車」,讓無心的學生「轉車」?
你又可能會說:家長喜歡的不一定正確,就像病人喜歡的不一定是正確療法一樣。現在學者們都說家長不對了。
如果中文學習真的那麼好,為什麼教統局容許新開的直資學校用英語授課,還愈開愈多?為什麼高官(尤其負責教育那些)用政府津貼把子女送去唸的都是英中、國際學校和英美學校?*
就算全港官津直中學都變了中中,不等於沒有了標籤效應,名校的榮譽不過給了國際學校和外國的學校,高官們也會用公費送他們的子女到那裡去。
話說回來,我們文組開出什麼藥方協助學生學好英文?
選一些課題用英文教,讓他們學用英文寫與學科有關的短文,教他們有用的英文生字。謹此而已。我們還不能把英文不行的學生留級。
[* 多謝johncoal指出了錯處,已修改(詳情見comments部份)]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