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05

  •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Downfall

    Yahoo!簡介: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亦一直是德國
    人禁忌,取材自希特拉的秘書Traudl Junge的遺
    作(Until The Final Hour),憶述他臨死前在地
    堡度過生命的最後12天。

    一天看兩齣德語電影,算是一個個人紀錄。

    劇中的納粹黨人物人來人往,女友認不到他們,覺得沒趣,在散場後向女友解畫(其實是演0野)痛快得很,完全滿足了男性的虛榮心。

    戰爭殘酷而荒謬,人人都知,但那時候的人可不是這樣想。為什麼那時候的德國人會如此瘋狂祟拜希特拉?為什麼直到他喪失了理智之後也是如此?

    這就是宣傳機器的可怕之處吧,這就是所謂「意志的勝利」吧。

    補充一句,如果有興趣研究二戰或者納粹黨,必必必須一看。

    按此看Trailer

  • 教學夢驚魂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導演: 瑪倫‧雅德 Maren Ade | 德國 | 2004 | 81 min

    千祈不要被誤導,以為是什麼高校教師情殺案。其實講的是一個剛唸完教育的新教師,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上處處觸礁,最後...

    一邊看,一邊想到自己和新入職的同事們的經歷.... 原來德國的同工遇到的問題跟我們一樣,不過他們沒有教改和大量非教學工作。

    一邊看,一邊心跳,很同情主角的遭遇-離家搬到另一城市、遠離家人、交不到朋友、在工作間隱藏自己、被學生激死、有怨無路訴。好慘情,主角還處於learning curve 的初段,在發掘到工作樂趣前已經....

  • 教學語文政策

    這幾天放假把腦袋放走了,所以只能寫出短的blog。

    上星期中、英、數、理、文、科技幾個大組分組開會討論學校的教學語文政策(MOI)和如果協助學生提升英文能力,我負責文組的會議紀錄,寫紀錄時有些感想。

    你問十個家長,八個希望子女唸英中,可是他們大都高估了自己子女的能力。

    可是,如果以「腦筍未生埋」的小學生的成績來分配他們用中文還是英文學習,又是否公平?出身寒微的朋友們大概很清楚小學生的英文水平其實取決於家庭 而非學校,不少人的英文是在中學階段痛苦地在各科課本中慢慢學回來的。如果早早阻止了他們唸英中,根本就是握殺了他們用功學用英文再學好科目的機會。

    如果進了中中,學生們只有一科英文,如果他們一聲「冇興趣」,放棄了這一科,他們便成了英文文盲,偏偏中六、大學收生要看會考英文成績,將來求職也是,不知多少少年人就是因為英文不合格而雙失。

    你可能會說:真的有些學生英文不好,用英文教學會打擊他們的興趣。這個沒有人會反對,問題就是:我們要學術好還是英文好的學生?

    當然最好兩樣都好。

    你可能會說,中中也有兩樣都好的學生吧。

    早陣子報紙大熱報導某中中的會考英文成績很好,證明中中英文也可以好,可是細心研究他們的策略,嘩,原來英文不合格不准升班,這樣屠殺五年後的生還者,會考不會不好。

    我真的不相信除了個別名校之外,中中學生可以學好英文。不過,正如小弟早前說的社會金字塔理論,金字塔底部的人不需要英文好。中中如果可以讓他們有興趣學好基本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也是好的。

    你又可能會問:唸英中一定能學好英文嗎?

    不一定,但一定有優勢。如果你家中有懂英文的父母、工人、補習老師,為你製造英語環境,你不用唸英中也行。但對一般庶民子弟來說,他們能接觸的英語環境只有學校,如果你有八科以英語去學的科目,你便有比中中學生多八倍時間接觸英文,這就是優勢了。

    重要的是,如何讓有心去用功的學生「上車」,讓無心的學生「轉車」?

    你又可能會說:家長喜歡的不一定正確,就像病人喜歡的不一定是正確療法一樣。現在學者們都說家長不對了。

    如果中文學習真的那麼好,為什麼教統局容許新開的直資學校用英語授課,還愈開愈多?為什麼高官(尤其負責教育那些)用政府津貼把子女送去唸的都是英中、國際學校和英美學校?*

    就算全港官津直中學都變了中中,不等於沒有了標籤效應,名校的榮譽不過給了國際學校和外國的學校,高官們也會用公費送他們的子女到那裡去。

    話說回來,我們文組開出什麼藥方協助學生學好英文?

    選一些課題用英文教,讓他們學用英文寫與學科有關的短文,教他們有用的英文生字。謹此而已。我們還不能把英文不行的學生留級。

    [* 多謝johncoal指出了錯處,已修改(詳情見comments部份)]

  • 遇見

    到粉嶺某莊園旅遊,竟然碰見年初一時緣慳一面,所以一年多沒見的堂弟。

    堂弟比我小四年,不過我們還是由小玩大,直至我唸中學為止,以後見面多是拜年或宴會時候,在這些場合也不會有什麼詳談。

    我們在那個不太大的莊園一邊繞圈,一邊聊天。

    他長大了,我也不小了。

    各自有各自的工作、興趣、生活、女友。相似的是外表和高度,我的朋友們一看便覺得我們相像,不過覺得他外表比我老... 我想是我樣子太年輕了。

    我們相約找個機會去看看我多年沒見的阿嫲。

  • 香港版 Lord of the Flies

    今次的露營地點是西貢灣仔,環境和設施都很不錯。不過陸運會之後全身的酸痛還沒有消除,加上牙痛,再加上穿不夠衣服,又睡得不好,所以真的變了韓尚宮,幾乎死在野地。

    今次吃的晚飯是由學生煮的,因為規定了要煮飯和三「食送」一湯,所以煮了幾個世紀才完成,導師們因有事處理,所以遲一點才跟他們一起吃飯,雖然叮囑了他們要留一點食物給我們,可是他們太冷太餓了,全都變成了Lord of the Flies裡那些在荒島失去常性的瘋狂少年,拼命地搶吃......結果只留下煮得不好吃的東西......還有兩個吃剩食物,折墮得很。

    我想他們不是有心的,不過還是「蛾」了他們幾句,也訓示了吃剩食物的人。

    除了在饑寒交迫下吃得不太considerate之外,他們在歷奇活動和遠足的表現都很好,只是在惡劣環境下表現了一些人性弱點罷,相信這就是Lord of the Flies要說的東西。

    第二天遠足,我想我真的太累了,走極容易的路也覺辛苦,完畢的時候,頭又痛、牙又痛、四肢又痛、身體又冷,好想早點回家洗個熱水澡。可是預訂了的旅遊巴遲到了兩小時!這間公司上一次活動已經因為不識路誤了時間,今次則大遲到,要我們在路邊捱冷呆等兩小時,還要致電家長通知延遲解散,我一定會跟所有同事建議永不錄用。

    各位需要book車的朋友,這間公司叫偉邦旅遊巴士有限公司(Wai Pong Tourist Express Ltd.),千祈千祈不要光僱他們。

  • 露營

    對於很多教師來說,帶學生去露營是世紀苦差,痛苦度比得上韓尚宮被發配濟洲島。

    我當帶camp是退修的機會,可以遠離手提電話、電腦、電視,深夜時分,望著星空,思想人生,還不用自己付營費。

    這種假期差事比當帶位或接待有意思得多了。

  • 陸運會

    這兩星期學生們各方面都比以前像樣了,我的心情也好起來。

    一位同工病倒了,整個在月在休養。買了張卡讓學生們寫上祝福,他們出奇地有效率把卡填好,祝福的說話都是有心的。其實他們都是好人。

    陸運會,膽粗粗參加了兩項4x100m接力,為了不辱名聲,兩次都拚了命的跑,總算有面目見自己班的學生。不幸的是,不知什麼節目來拍融合教育,其中一部份是拍我參加了的家長教師接力,希望剪片的人會把我剪走吧。

  •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日本動漫畫cyber fetish的代表作之一(試想像<阿基拉>那個高科技、貧富懸殊、非人性化的未來東京)。

    開始看電視版第一輯 - Stand Alone Complex。故事講述2030年社會上有一些人離開了網絡便無法正常生活,於是成了恐怖份子。主角所屬的公安9課今次要對付的就是他們。

    其實「離開了網絡便無法正常生活」的人,早在2005年於學校出現了.... 而輔導組網絡教育小隊豈不是成了公安9課?

    參考:
    Section 9 (香港中文fansite)
    Production I.G. (攻殼的製作公司,它的出品還有我最愛的機動警察Patlabour)

  • Today is the longest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