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

  • 電腦雜誌封面保守度研究

    路邊社傳聞說電腦雜誌封面在上學日子比較保守,因為如果太清涼的話,學生把訂閱的雜誌帶回家中,家長會向學校表達關注。聽了這個說法,我真的有考察過某電腦雜誌在暑假期間的封面,發覺似乎比較清涼,甚至會出現事業線。(不過最近該雜誌打破了我這個假說....) 其實我的尺度不算太高,有時候清涼一點的衣著,未至於是過分暴露,我覺得問題不大,那是大和尚和小和尚的問題。

    從電腦雜誌的封面,我想到通識科的IES,其中一個比較冷門的研究方法叫「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這個研究方法是以分析媒體文本內容來驗證假說。內容分析方法,最初是英美用來研究極權國家媒體,從研究某種內容的出現頻率、佔的版面分量、與另一些內容同時出現的比率等,估計該國政策走向、黨政要員權力排名,甚至意識形態轉變等。直到現在,不同的政府和學者仍會使用內容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共和北韓的媒體,分析誰人得勢或失勢,以及外交政策轉向等。後來,內容分析也應用於研究不同的媒體如何處理不同性別、種族、階級的角色,以及對某些社會議題的演繹等,例如研究教科書內面的男女性從事不同職業的頻率,或者電視劇中的什麼人負責什麼家庭崗位等等。

    如果我要以內容分析方法研究電腦雜誌的封面的話,步驟如下:

    • 設定好研究題目及焦點問題,還要同時做文獻研究(必須強調是同時),了解有關的學說及理論,例如有關性別、媒體、消費的理論 (這部份不在此詳述)。
      . 
    • 提出假說:
      假說1-「電腦雜誌多以女性照片為封面」
      假說2-「電腦雜誌在上學日的期數的封面比學校長假期的保守」
      .
    • 然後,我要建立一套編碼(coding)系統,去量化及量度文本內容。
      對於假說1,應記錄雜誌封面究竟是男性、女性,還是死物。
      對於假說2,可考慮給封面的保守度評分:「短裙=2分、熱褲=1分、deep v=3分、low cut=2分、只是露肩而沒有low cut=1分」(印象中好像沒有比堅尼,如有的話,應該是5分)」,分數愈高代表愈「不保守」。除了評分,也可以為不同的照片特徵作記錄,例如事業線出現的次數之類。
      .
    • 有了編碼系統,便要進行量度,在這個例子應該收集市面上主要的電腦雜誌(以銷量計),量度至少一個學年或以上的期數,記錄不同日子的封面分數。
      .
    • 有了數據,便會進行分析,這裡可以有幾個不同層面的分析(例如比較不同雜誌的保守度),在這個例子,我們會分析各份雜誌在上學日和假期期間的封面分數,看看是否符合上述假說。
      .
    • 進行分析之後,假設上述假說成立。如想更深入研究的話,應該搜集其他相關的證據,例如訪問有關的雜誌社,考證他們的編輯方向--為什麼封面會以女性為主?為什麼上學日的期數會比較保守?如果可以的話,看看有沒有被學校或家長反映「關注」的紀錄。這些資料會令研究結果更為可靠。
      .
    • 根據你量度到的量化數據,加上文獻研究及訪問所得,輔以性別、媒體理論等加以分析及作出總結。(例如:為什麼科技產品多會以女性推銷?為什麼封面會出現清涼畫面?男性消費市場有什麼特質?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質?商品市場推廣有沒有物化女性身體?男性消費市場和女性消費市場有何分別?科技產品如何向女性推銷?)

    當然,這個例子只是說笑性質,上述的研究方法只是一個簡化的版本。事實上,內容分析是可以應用在研究媒體題目的IES上面的。有興趣做媒體或教育議題的同學,可以考慮一下內容分析這個比較「偏門」的方法。

    這種男性封面很難找到的。有時經過圖書櫃,看到那些以年計的舊雜誌,心生奇想,如果真的搬出來數一數不同的藝人和model的出現次數,結果應該頗有趣。印象中幾個model出現得特別多。
     

  • 去政治、去歷史的義海豪情

     

    關於《義海豪情》(下稱《義》)的劇情評論文章,Tommy大大已說得很完整了(詳見《論義海豪情的幾個根本問題),小弟看了不足十集,主要是因為頂唔順其亂來的考據,所以間中看看他們又有什麼亂寫的情節。小弟在這邊只補充少許其他感想。

     

    《義》在道具方面的無知和亂來,已經說過了。很多人說,劇集好看就得,不用太著重細節考據。好了,那些用時光機運回1930年代的汽車和PTU頭盔算了,那麼歷史呢?

    簡單來說,整套劇是去歷史、去政治,甚至是去社會陰暗面的,一切都回歸無線師奶劇的格局。

     

     

    去歷史:大東亞共榮萬歲

    根據史書,日本入侵廣州之後,糧食及物資嚴重短缺,日軍及汪偽政權高壓統治,廣州民不聊生。可是劇中的廣州平民,餐餐有白米飯食,還可以上茶樓大魚大肉,而日本鬼子也是講道理的,甚至有不少好人,似乎日治時期的生活不比之前差。此外,劇中完全不見任何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的存在證據。

     

    去政治:沒有國民政府、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

    劇中前半部雖有提過國民政府,但所有政府機關完全不見有中華民國旗,甚至連國父畫像也不見影,這些明明都是當時的政府辦公室的標準陳設... 到了二戰結束,內戰席捲全國,但劇中的人物開口埋口都是說「新政府」和「而家個政府」,「共產黨」三個字完全沒提過,本來國共內戰是劇中一個重要的轉折位,可是完全「去政治化」了。新中國成立不是大喜事嗎?那是《建國大業》啊。

    在結局前幾幕,劇中配角們提過他們的生活「慘」,那是當然的,劉醒的手足們都是國民黨軍公人員,反右和文革的時候肯定被鬥得死去活來,而包租婆是地主,也不能幸免。他們都活過來,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當時廣州是比較上沒那麼「革命」的地方,他們可能只是捱批而已。

     

    去社會陰暗面:黑社會唔似黑社會、漢奸唔似漢奸

    《義》裡面的黑社會跟日本皇軍一樣,基本上也是好人。所謂的撈偏,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壞事(頭幾集比較似黑社會,後來則愈來愈似保良局)。他們在日治時期當上了不折不扣的漢奸,理論上抗戰勝利後根據當時的《處理漢奸條例》,跟日本人合作開煙館不算漢奸的話,沒有人是漢奸了。實際上,當時跟汪偽廣州政權勾結賣鴉片的巨商都被國民政府列為漢奸。

     

    無線教育觀眾還是順應觀眾?

    其實寫這些東西不是無聊,也不是想表現得像歷史御宅族,而是要指出TVB一貫以來,處理大部份有歷史背景的劇集時,都是「去歷史」、「去政治」的。

    有說無線可能不敢在劇集提及國民黨的東西,這不大可能,因為在國內的電視劇和電影,那早不是禁忌了,而關於共產黨建國,更加是政治正確的題材。無線把劇集「去歷史」、「去政治」,相信是因為這樣比較吸引一般觀眾,換句話說,是無線當觀眾都是娛樂至死和對歷史政治無知的。以媒體理論來說,其實無線作為壟斷市場的大台,他們的去政治化的處理劇集手法,很可能起了「教育」觀眾害怕政治的效果,這其實是與1967年代港英政府與電視台只談風月民生議題的「默契」一脈相承。香港人什麼也覺得「政治化」的犬儒思想的強化,無線功不可沒。

     

     

    題外話:

    看了十集八集,印象中《義》曾經向以下作品致敬:

    《太極旗飄揚》(第一集掘骨頭)、

    《舒特拉的名單》(救人離開淪陷區、最後D人番黎佢個喪禮)、

    《大時代》(又係響飛鵝山壽終正寢)、

    《色戒》(陳法拉闢室除衫,個軍官坐響梳化度睇)、

    《集結號》(俾人救咗入解放軍醫院,然後打韓戰立咗功)

    大家仲記得有既話請接落去。

     

  • 緬甸與香港選舉的民主成分

     

    緬甸,即是軍人政府推翻了民選總理昂山素姬,然後把她軟禁廿年的那個緬甸將會舉行大選。根據軍人推翻選舉結果後所訂的「新憲法」,軍方有權委任25%的國會議員。即是說,這個國家理論上有75%國會議席是直選產生的。

    如果以「民主成分」來計算,緬甸有75%,咱們香港有50%。咱們香港有一半議席是直選產生的,而這個比例是不能改變,直到不知什麼時候。

    慢著,緬甸不是軍人獨裁國家嗎?緬甸不是第三世界國家嗎?

     

    當然,緬甸雖然有75%民選議席,但軍政府禁止有案底和有宗教背景的人參選(即是被囚禁過的反對派和兩年前上街要求民主的僧侶不能參選)、解散了昂山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阻礙反對黨籌款、禁止候選人在宣傳時批評軍政府、繼續軟禁昂山素姬,還有禁止外國記者和觀察員觀察選舉過程(不能保證政府沒有舞弊)。緬甸的軍方媒體形容這次選舉是「通往多黨制民主道路」,是不是很熟口熟面?

     

    你相信緬甸軍政府會真心為緬甸人民帶來民主普選嗎?

     

    不相信?

     

    人家至少名義上有75%民選議席。

     

    為什麼咱們特區立法會仍然是50%民選,50%小圈子選舉?

     

    其實咱們香港還有一個獨步天下的制度叫做分組點票,獨裁如緬甸軍政府,怎想也想不出這種荒天下之大謬的立法投票制度。

     

    緬甸政府真的笨,他們攪那麼多動作屈反對派機,又侵犯人權又涉嫌舞弊,引來西方國家的譴責真的不值,其實只要引入咱們的分組點票制度,不就乾手淨腳嗎?

     

    總括來說,以假扮民主而言,香港的制度比起緬甸的有很大的優越性。如果北京沒有什麼意外發生,香港式假民主應該還有很多年命,香港同胞們,你相信共產黨會真心給你們香港人民主普選嗎?

     

     

     

  • 通識教學年結(2)-學生的FAQ

    這一年內最多學生問過的問題:

    阿Sir,又話學校係社會既縮影,咁點解學校都唔係民主,又冇法治既?

    阿Sir,你點睇中聯辦事件?

     

     

    最多學生在IES(專題報告)提及的題目:

    性文化/流行文化

     

     

    學生最有興趣聽的東東:

    香港奇案 - 從紙盒藏屍案與法治精神

    獅子和狼的故事 - 民主的故事

     

     

    學生未必有興趣,但最常在筆記、功課和測驗見到的東東:

    政改、功能組別、普選問題

     

     

    似乎學生最吃不消的東東:

    以不同的經濟指標評估生活水平

    城市規劃及市區重建問題

     

  • 通識教學年結(1)

     
    教了一年通識,準備教材和備課的過程一點也不容易。每次要在備課會議present自己製作的教案之前的一晚都會失眠。
     
    今年我和另一位同事負責的是《今日香港》裡面的「生活素質」和「法治與社會參與」,這兩個大題目其實有什麼東東?如下:
     
    「生活素質」是探討現時我們的生活素質的衡量方式,以及不同的人和群體如何改善生活素質。這個所謂的生活素質,大致上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又或者可以分為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政治等範疇。在這個大題目之下,多數的學校或教科書都會討論幾個議題,包括「貧富差距」、「平等機會」、「教育政策」、「城市規劃」等。先前到中大上課程增益課程(即是散件式讓教師增加通識知識的課程),他們會探討不同性取向社群的平權,不過這個題目大部份學校也不會教。
     
    「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可分為「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兩大部份。「法治」議題對教師的專門知識要求甚高,備課和教學都很不容易,裡面包含了法學理論和司法制度等,都需要很多時間來研習。關於「法治精神」,最熱門的教材是戴耀廷教授的「四個層次」論,教授把法治精神歸納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十六字真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這是大開眼界的,尤其是「以法達義」這個概念,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法治只是遵守法律,而法律應該保障人權和公義這個理論是新鮮的。
     
    「社會政治參與」這個題目,就是講公民如何參與政治(包括投票、請願、司法覆核,甚至公民抗命等)、參與政治的制度(主要是民主社會的政治制度,我這學期未有時間研究非民主地區),以及政府如何回應市民的訴求等。對於學生來說,今年學這個課題真的「目不暇給」,這一年來,不同形式的社會政治參與例子不缺。譚作人案、中聯辦衝突、高鐵事件、普選問題、五區公投/補選、政府政改起錨宣傳等,都是很切身的案例。
     
    這就是今個學年我教過的東西。明天我的學生便要考通識了,大家不要太擔心,這一科從來不是要大家死背資料,而是要大家懂得思考和表達。平日大家的功課、測驗和課堂提出的論點和疑問,令我對大家有信心,肯定大家不會是John老師講的用師奶劇模式思考的人了。
     
    下一篇我會講一下這一年來最多同學提出的問題和意見是什麼。
    連結:
    師奶劇政治學 (johncoal老師)
  • 戀愛難民-pathetic的男女眾生相

     

    一直有看王雅雋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專欄,看她寫的男女百態。後來專欄的內容加上其他未刊登的文字集結成書,我便跑到書局買了回家。

    王雅雋寫的香港男女關係,抽離但觀察入微、冷酷而帶點諷刺。這可能是因為她本身不是香港人,加上她的社會科學背景,令她能夠從一個第三身的角度看這城的男女。

    王雅雋相對於其他本地寫男女關係的作者最大的分別是,她用了訪談這「研究方法」,記錄了本地男女的事情和心態,進而作了冷靜不客氣的分析,這跟本地作者寫的「阿媽是女人」的文章,多了一份可讀性。另外,作者刻意不用「港女」、「港男」、「剩女」等流行的歸類作想當然的對號入座,而是以一貫的抽離和社科角度提供這些所謂現象的另類視角。

    書中記載的,不只是男女關係,還有這個世代的香港在職青年的生活(生存)形態,以及其無奈。書中的大部份男女關係都很pathetic (我想不到中文相應而更貼切的形容詞),其實香港青年的生活也很pathetic。人們總是跳不出社會的框框,身在框中卻不懂框中的生存潛規則,又或者被框中的潛規則完全取代了自由意志。總而言之,不論是愛情、性、生活、工作,都很pathetic。

    書中的一節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什麼女性最終能夠在關係中得到好的結果?作者的答案是會像學校一樣「調教」男人的女人,調教的意思是有特別解釋,為免妨礙大家買書的興趣,詳細內容不寫了。

    資料:

    《戀愛難民──失愛時代的戀人絮語》

    出版社:天窗出版 [官方連結]

     

  • 教師應不應該保持中立?

     

    通識一學年,人間幾十年

    如無意外,新高中的學生大概已上完了通識課裡面的「生活素質」和「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的課題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課程可能一點也不容易消化,裡面的很多概念,其實是舊學制的中學生從未見識過的。不過,我十分肯定,這會是不論對學生個人和整個社會而言都是好事。

    如果你是高中一學生,到這一刻你覺得學通識學得還可以,恭喜你;如果你覺得很吃力,那麼我想告訴你,其實通識科本來是輕省的,某程度上你只是多考一科寫作,不過這科寫作需要你對社會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以及你有合理的識見而已。

    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

    教了多年綜合人文科,今學年開始加入通識科的團隊。這一年的挑戰可不少。讀master的時候,花了點心思研究教師在教授具「爭議性」的議題的時候的立場問題。其實在處理具爭議性的議題的時候(例如墮胎、種族、公義、公民抗命、性取向等),教師如果一味講自己的看法,學生只能夠照單傳收,相信沒有人會認同。教授具爭議性議題的時候,綜合教育學文獻,以及我的見解,有以下的建議(這只是個blog,不寫reference了):

    • 教師只擔任facilitator的角色,設定場景和指引,讓學生自己探究、討論或辯論。其中教師完全抽離,採取中立角色。
    • 教師擔任facilitator的角色之餘,最後提供意見回饋(feedback),回饋當中可以有其立場,但會客觀地闡述當中的理據。
    • 教師落場其中一份子,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過程。

    不論如何,一般文獻都會鼓勵教師注意以下幾點:

    • 盡量提供不同立場的主要觀點及資訊(或要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考慮不同的觀點)
    • 避免因個人立場而抑制其他學生提出的觀點
    • 盡量鼓勵學生運用高階思維審視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流於意氣或主觀)
    • 如須提出個人立場,需提出背後理據(即是可以經得起上一點的審視的)
    • 不應有意忽略最基本的普世價值,例如對基本人權的尊重等
    • 避免政治意識形態宣傳,以及政治動員

    以六四事件為例,教學的過程,不論是學生主導的探究式學習的還是教師主導的課堂討論,教師應該提供足夠的基本資料,包括歷史、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等,以及不同的持分者的觀點等。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不能避免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過程中的責任問題、政治現實問題等。可是,到了最後,當我們討論到最基本的人道問題的時候,應避免迥避死傷責任的問題,因為不論資料指向什麼人也好,最終的死傷責任本身是帶有社會公認的人道價值取向的,不能假客觀之名而對反人類的行為視若無睹。(簡單來說,就是你可能會討論強姦問題及社會含義,但不會討論完之後對於認為強姦是正確的論點不置可否。)

    **********************

     

    教師本身的價值觀和行動

    其實上述問題,只要教師有一定的經驗和學養,其實是不難處理的。近幾年我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師在校內和校外世界的形象落差。

    我在校內不會講自己的政治信念,更不會提自己在外邊參與的行動。不過,有時候不覺意在電視或報紙出現,學生反應大得很。曾經有段時間,校內的學生叫我做「80後」... 除了兩次跟教師有關的請願外,我從來都不是攪手,被拍到實在是意外。

    不過,早陣子有朋友問我,在blog和facebook上的我,對學生會不會有影響?影響是肯定有一點點的,因為facebook和blog已經有一批固定的學生來訪,庫斯克在這裡的言行,也就是邱Sir的言行,兩者是沒有分別的。我所做的和想的他們不一定會學,但我還是要經常提醒他們,當我是一個普通市民好了,而且我的言論不一定全對,也不一定人人同意,但那就是我。這個社會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大家應該做的,是以批判思維看不同的意見。正因如此,每當有學生在網上或現實世界質疑我的言論的時候,我是高興的。

    另外,我在校外做的一切,我會負全責。當我意識到的一些做法曝了光,可能會對學生有影響的時候,我一定會盡辦法跟他們說明我的理據、當中的責任和風險。我最不想見到的,是有學生做了同樣的事,但遇上麻煩。(我指的不是在網上或雜誌寫稿批判政府或建制人士,又或者幫手寫選舉報之類)所以,因為我不可能跟每一個學生詳細說明我的想法,所以我是很避忌讓他們看到我在外邊的做法的。要知道的,看我的Facebook就可以了。

     

    那麼,我的結論是什麼?

    很多時候課堂教學需要中立客觀,但在課堂以外,教師本身對於普世價值的個人取向,是不應該扮中立的,否則便很容易變成對不公義的默許,重點是我們是否義正詞嚴,是否有道理地說出問題的所在,而我們對不公義的沉默,對學生來說是最壞的身教。

    因為如此,我十分支持吳美蘭老師。在這個環境和場合公開對官員表達不滿,畢竟需要不小的勇氣。再一次為吳老師two thumbs up!

     

  • 看電影學通識 (政治篇)

    (本文刊載於8/3/2010經濟日報通識版,經編輯同意只可於本blog刊登,請勿轉載。本文曾略作修改,並加上相關短片)

    要學好通識,很多時候同學會集中於看新聞、評論和書籍。其實除了這些比較硬性的資訊外,電影也可以是很好的通識學習材料。看電影學通識,可說是寓學習於娛樂。

    電影屬於一種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把情節轉化為影象,讓觀眾的感官暫時投入虛構世界。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現實世界的生活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等,以比較抽離的角度去鑑賞的話,不難發現當中的價值觀及立場。本篇會以「今日香港」單元中的「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為例,說明如何以通識角度看電影。


    V煞與夏菲米克: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政治參與


    V - 內地及香港異見青年的頭像

    近年內地好些網民把自己在社交網站的個人頭像(profile相片)換成《V煞》(V for Vendetta) 的面具,最近的反高鐵抗爭,部份示威者也戴上了V煞面具。《V煞》這齣改編自漫畫電影,不論在西方社會還是中港兩地也引起了不少共嗚和討論。

    《V煞》可歸類為「反烏托邦」(Dystopia)電影,裡面的英國受極權政府統治,主角V是個武功高強的反抗者,他一直戴著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面具(福克斯於1605年圖謀炸毀國會刺殺壓制天主教徒的英王詹姆士一世和國會議員,事敗被處決)。V炸毀政府建築物、多次打敗秘密警察、入侵電視台、發放反抗訊息,為的是鼓動國民反抗當時的政府。故事的最後部份,大批群眾違反不准集會的規定,戴著面具湧到國會外的廣場,最後本來要開火鎮壓的軍隊放下了槍,極權政府倒台。

    這個故事跟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最基本的社會政治參是投票,更進一步的是遊行、集會、抗議等,最激烈的就是革命。至於人民會選擇哪種形式的參與,會因當時的政治制度、社會矛盾、文化,以及個人意識形態而有所不同。故事中的V以武力對抗極權政府,情況跟納粹德國的地下反抗組織,以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的行動。為什麼他們的激烈行動會被後世(包括同學們的歷史課本)認同?那是因為他們爭取的,是推翻極權政府,爭取天賦的人權自由。

    .

    而故事中不理禁令而上街要求自由的群眾所做的,則比較接近和平的公民抗命,他們不怕軍隊鎮壓和拘捕,為的是爭取自由。類似的例子是1940年代印度國父甘地的不合作運動、1989年北京學運及1986年菲律賓反抗獨裁者馬可斯的「人民力量運動」等。

    《V煞》裡面的武力反抗和公民抗命,以及上述的歷史事件,都是在政治制度不公平和政府不能有效回應政治和社會矛盾的結果。《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下稱《夏》)講的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政治參與。


    夏菲.米克 - 同志參政維權之路

    《夏》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角夏菲.米克(Harvey Milk)是美國政壇上第一個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取向的人。在1970年代,同性戀者在美國受到很嚴重的歧視,警察會在同性戀者聚會的酒吧拘捕同性戀者。為爭取同性戀者的權益,夏菲米克參選三潘市市議會,經過兩次失敗,他改善選舉策略,在其他非同性戀議題上爭取選民支持,終於當選議員。那個年代的同性戀者不單被歧視,他們甚至會被殺害,夏菲米克參選也接連收到死亡恐嚇。

    如果同學撇開對性取向的個人看法去看這齣電影的話,會看到其訊息──透過公平開放的民主普選制度,人民可以透過政治參與,把他的理念宣揚開去,爭取認同,以及維護自己不受壓迫的公民權利。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夏菲米克不會用V的方式爭取權益。

    .

    順帶一提,《夏》奪取了2009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獎項,以電影欣賞的角度來說,是一套不錯的電影。低年級的同學注意,上述電影都是IIB級的,裡面涉及家長指引的情節,未成年者宜與家長一同收看。

    同場加映:型男木村教政治

    如果電影太沉重,可考慮看日劇《Change》。故事中的木村拓栽是一個政壇新丁,陰差陽錯的被推舉為總理。他的赤子之心和對公義的堅持,製造了不少富戲劇性的情節,但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木村的兩段段經典演說,是非常令人動容而且簡單易明的政治參與教材。

    .

    ****************************

    後記:

    這是我頗為喜歡的一篇。裡面說了我想說的東西,把V煞和Milk作對比,呼應通識科「政治參與」的課程來寫,寫得很暢快。這一篇的對象讀者是高中生,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寫得淺白。

    報紙的版本裡面提到菲律賓獨裁者馬可斯於1989年下台是我的手文之誤的(應該是1986年),真的要對編輯再說多次抱歉。另外,感謝編輯的排版、圖片及caption,那正正是我心目中所想的。

    有人大常委說要在香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又說「可先從教師身上入手」,這一篇可以是我的忠於黨國的證據了--我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反封建鬥爭,以及德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作例子講通識嘛。如果認真的說,那些人根本沒有資格質疑我的愛國精神。

    寫的時候想過,在學校流通的報紙通識版寫Milk會不會引起不安。不過,我已寫清楚了,那是政治議題的參考材料,裡面的性取向部份可以盡量以中立的角度去看(當然,你可以說政治世界充滿同志以自由主義包裝的陰謀),此外,我也說明了那是IIB級電影,未成年者應和家長一起收看。畢竟高中通識教育是不可能完全與世隔絕的。

  • 三師會之「殺必死」現象

    (1/4)

    (2/4)

    (3/4)

    (4/4)

    延伸閱讀 -

    「殺必死」解釋 - 檢討TVB的黃子華公式 (lunyeah)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