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於香港電台通識網。主要對象讀者是學生,所以盡量寫得比較淺易。]
什麼是比例代表制?
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這次選舉的結果有幾點值得留意的地方,包括當選的黨派眾多、配票策略決定勝負、抗爭型黨派不再小眾等。
其實不同理念和立場的候選人,都會有與其理念相近的支持者,問題是多還是少。這些政黨的定位很少會完全重疊,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市場。不論是親建制的還是反對建制的,每個主要政黨都有其明顯的定位,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選民社群。
根據立法會直選議席採用的「最大餘額比例代表制」,候選人組成不同的名單,選民投票予他們屬意的名單,名單得到足夠百分比的票數便可取得議席,每個議席所要求的選票數目計算方法是「黑爾數額」(Hare quota)*,其計算方法如下:
根據黑爾數額計算議席之後,餘下的議席便以「最大餘額」計算方法分配,即是哪張名單餘下的票數最多便可得餘下的議席。
舉個例子,如果總票數是100000張,共有5個議席,即是取得100000/5=20000張票才能當選。假設共有4張名單角逐,其得票如下:
|
得票 |
百分比 |
以「黑爾數額」計算取得的議席 |
最大餘額 |
取得議席總數 |
平均每席所需票數 |
名單1 |
45000 |
45% |
40000(2席) |
5000 |
2 |
22500 |
名單2 |
43000 |
43% |
40000(2席) |
3000 |
2 |
21500 |
名單3 |
7000 |
7% |
X |
7000(1席) |
1 |
7000 |
名單4 |
5000 |
5% |
X |
5000 |
0 |
X |
根據黑爾數額,名單1和名單2先各得2席,而名單3和4因得票不足20000,所以未有議席,餘下的1席以「最大餘額」分配,名單3因為餘額選票最多,所以取得最後一席。
如果計算平均取得每席所需票數,名單1和2的數字遠比名單3為高。名單3這一席所代表的選民人數明顯比名單1和2少。這例子告訴我們,相比起單議席單票制,比例代表制較有利較細小的政黨發展,因為它們能藉著「最大餘額」取得議席。
當同學明白最大餘額比例代表制的規則,不難明白為何立法會選舉當選的黨派眾多,以及為什麼配票策略決定勝負。
觀察1:黨派林立
根據最大餘額比例代表制的規則,議席大約會依據政黨的支持度來分配,令選舉結果不會出現像單議席單票制的「贏家全取」(Winner takes all)的情況──即是選舉通常只有兩大黨能夠成為贏家。於是各個政團只需要有清晰的定位,鎖定大約百分之十至二十的支持票數,就有機會取得議席。在大部份的選區,也出現幾乎每個支持率高於10%政團至少取得一席的情況,以新界東為例,九個議席裡面,包括民主黨、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新民主同盟、工黨、民建聯、自由黨八個政團,當中只有民建聯取得兩席。
不得不提的是,在上屆選舉仍被認為是小眾的抗爭路線政黨,今屆已不再小眾。以得票率計,社民連(5%)和人民力量(10%)加起來已經和民主黨及公民黨(分別佔約14%)相若。這大概反映了愈來愈多市民對於香港政治和社會現況的不滿。
觀察2:配票策略及能力分勝負
另外,配票策略決定勝負的意思是,如果配票得宜,有可能出現每席以最少票數取得席位的情況,相反,如果配票失當,有可能出現贏得選票但輸掉議席,浪費選票的情況。以下是民建聯、民主黨和自由黨在今屆地區直選的表現#:
政黨 |
民建聯 |
民主黨 |
自由黨 |
地區直選總得票 |
329623 |
247220 |
86510 |
取得議席 |
9 |
4 |
1 |
平均每席票數 |
36624 |
61805 |
86510 |
從此表可見,民建聯在直選取得的票數是民主黨的1.33倍,但前者取得的議席是後者的2.25倍。這是因為民建聯在各區分拆名單,而每張名單都取得剛好取得議席所需的票數。這是因為民建聯長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支持者的網絡,在選舉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指示支持者如何在分別投票給不同的候選人。
民主黨在新界東和新界西分拆了五張名單,結果只有劉慧卿名單取得一席,其餘四張落選,有論指這是因為民主黨在這兩區的支持度下跌的情況下,仍然分拆多張名單,結果多張名單都因為不夠票而落選。他們跟其他泛民政黨一樣,沒有足夠的資源建立支持者網絡,所謂的配票,只能夠以候選人分配不同的拉票地區來調控,而且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很多時選民是自行與家人商議配票,令配票效果較難掌握。
[2012選舉系列之9]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