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riage

  • 由Cyber City跑到現在的愛情長跑

     

    給今天結婚的S。

    還記得當年我們還是用Pine(還是DOS那樣的畫面,行UNIX的原始email系統)來check email的時候,你已經和阿嫂開始交往。

    你們認識的地方真的夠經典,那個叫做Cyber City*的地方... 是我們這些網上senior citizen的集體回憶啊。

     

    我們當中由頭至尾只拍一次拖的人不多,你就是他們的佼佼者。這些年來,你就是這麼的穩重可靠。

     

    畢業那麼多年,你的事蹟還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學生會報編輯敢膽跟負責老師對著幹的,大概只有你一個。

    你是我們當中最後一個結婚的,還記得當我們還是預科時代那次宿營嗎?那時我們不知為什麼會討論將來誰人先結婚,可是那時候我們連什麼是女孩子也不知道。不知不覺便十幾年了。

     

    這些年來,我們都改變了不少,奇就奇在你的樣子由中學到現在還是那個樣子(身型還fit了),真的令人羨慕。

     

    成家立室了,祝你和阿嫂兩口子幸福愉快。

     

    早上見。

     

    最後,送上校歌,three cheers to you!

     

     

    * Cyber City: 90年代末一個響香港流行過既網上服務,用戶可以響入面用avatar公仔行來行去,可以入唔同既房間玩chat room、打牌、鋤大弟、捉棋。後來因為要收月費,所以即時用戶數量大減,最後關門大吉。

     

  • DIY

    新生活之(2)

    婚禮中很多東西都是DIY的,包括邀請卡、用作小禮物的書籤、教堂程序表、婚禮的進場前和中段的video等。

    婚紗相的相簿,是太太拿著沖曬好的不同尺碼的照片,貼了兩晚而成的。

    DIY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來自己喜歡做這些東西;二是自己做的不會像外邊的千篇一律。雖然自己做的未必比得上外面的,而且很花時間,但自己做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格外喜歡。

    邀請卡和書籤是自己用Picasa 3做好了jpg file,然後拿到印刷店做的,做出來的效果不比外邊花錢請人設計做的差。不要小看Picasa 3好像很dummy,其「相疊相feel」的拚貼簿和貼上文字的功能非常之好用,而且效果奇佳。


    共製作了兩款書籤,上圖順序是兩款書籤的兩面

    店員說多數人做婚禮書籤都用自己的婚紗相,為什麼我的只用童年照和自己拍的公仔照片?原因是我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是賓客,見到只有新娘漂亮,而新郎不行的照片書籤,收到了之後不知究竟在教堂掉好還是在街口掉好。我的自我形象沒這麼高,而且也不想賓客難做,所以設計是以賓客是否會把它夾在書中為原則。

    教堂的程序表是自己用Word排版,scan了自己畫的公仔,然後把pdf交給印刷店印刷的。多年來疏於畫畫,所以畫功退步了很多很多。當年和我一起考會考美術(即是現在的視藝科)的伴郎John兄說,「退步了,退步了....」


    這是小弟的自畫像,
    至於Miss K的,我不
    敢貼出來,因為畫得
    不及真人漂亮。

    平時見的進場前Video,通街都是"our love story",一句caption也沒有,template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我過不了自己。於是我用Picasa 3的「電影」功能排好了相,然後用Video Studio X3加入部份caption、特效和背景音樂。出來的效果算是可以接受。背景音樂方面,我用了梁靜茹的
    暖暖和每天第一件事。

    至於中段特別給太太的video,製作的過程真的很homemade,我是拿著一部Nikon Coolpix S6000,花了一天四出拍片的。這部新出的Digital Cam可以拍到高清(720p)短片。拍回來的短片,又是用Video Studio X3來做。用高清做出來的片,才可以output做16:9的DVD碟,那在婚宴場地的16:9電視播出來才有點電影感。整個過程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我的電腦仍是五年前的單核CPU機,所以處理大量video的時候真的「疾」到冇人有。

    這條片的音樂,用的是我和太太都很喜歡的短片"Signs"的其中兩段soundtrack(謝bigbrother之前給我的soundtrack mp3),多得soundtrack本身的感染力,令video的效果大為提升。

    那video對於賓客來說,可能有點獨立電影feel,但太太喜歡,就足夠了。

    (利益申報:那部Coolpix S6000是Nikkon提供的。我本身玩開Nikon的單鏡機的,我以玩開單鏡機的標準來檢視,覺得這部DC拍出來的質素真的很不錯,而且十分方便。還可以拍高清video做小核彈。)

    西環7號差館對面
    Miss K最愛的餅店

  • 女人

     

    昨天叫大家出題,我有興趣的便寫。話說A字人提議了三個題目,應該都是他最有興趣或者最常做的題目:女人、表忠、不良嗜好。表忠這個題目,有A字人在,我們寫什麼也是班門弄斧。餘下的兩個題目,我想還是選一個我比較不熟悉的題目吧。

    不論根據《聖經》、《論語》,還是《天演論》,男人和女人天生是要走在一起的。其實,就算我是文盲,不知道這些經典,也會知道男人和女人要走在一起。

    抱歉我只能夠從男性視角去寫這個題目,如有女性主義者在場,請不要太批判。

    男性遇見的第一個女人,一定是母親。一般的男性自小都希望得到母親的愛,偏偏他自小便被教導要獨立堅強,如果太依賴母親,便會被視為裙腳仔。

    話雖如此,男性跟女人相處的第一課,還是來自母親。母親會愛錫自己,但母親也會有情緒波動,會發脾氣。自小男性便要學習一方面依戀母親,一方面學習不被母親的情緒影響。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離開母親愈來愈遠,他慢慢發現這個世界有其他女性。當他由小男孩變成少年的時候,他會為著自己留意其他性而感到罪過,會害怕自己變得不純潔。

    不過,慢慢地,他明白,這種不純潔,是天性。他的父親和學校師長,會告訴他這是很正常的,不過男性是有社會禮教要遵守的。就在天性和社會禮教之間,少男要學習取得平衡。

    少男會發現附近出現了好些含苞待放的成年女人,女人成熟,但遙遠,可遠觀而不可褻瀆。這些記憶,模糊不清,但成年男性聊天的時候,說起自己的慘綠歲月,才發現這經歷是集體回憶。

    年齡漸長,女人變得愈來愈不遙遠。愈來愈不遙遠意味著什麼呢?代表不再遠觀,而是要學習相處、應對。

    男性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學習,包括如何面對女人的情緒和感性,他們很驚訝,為什麼女人是這麼的情緒化、這麼的需要愛、這麼難以理解…

    同時間,男性也要花很大的功夫,學習如何在女性跟前表現得不笨拙、不尷尬,如何表現得像一個男人…

    這些東西,都真的很難學得好。

    在二字頭的某個階段,男人總是處於某種的尷尬位置,他們還是太青澀,還是像個慘綠少年,在女人面前還是一個笨拙的傻仔,還是處理不好上述要學習的東西。

    隨著年月增長,他們慢慢掌握到那些東西的法門,掌握到其中十之五六之後,便要開始思想樹與樹林的問題。不幸地/幸運地,他們步入下一個字頭之時,他們突然發現世界變大了。這個詭異的瓶頸位,出現了無數可恨可惡的故事。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遇到會令他們停下來的女人。就是這樣,停下來了,就好像天空之城那瘋狂破壞的機械人見到了戴著飛行石的公主一樣。

    有男性會說,女人大都是「港」的。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女人都是情緒化、都是渴望愛、都是感性先行,但這不是港。對於絕大部份的男性而言,女人大都不港,只是港的女人的故事流傳得太快,就像東成戲院的女鬼可能只出現過一次,但成了幾十年來家喻戶曉的鬼故事一樣,而事實上香港是沒有那麼多鬼的。

    男人心裡大概有個感應飛行石的暗制,當他們遇上能與暗制共嗚的女人的時候,便停止破壞了。而能夠產生這種共嗚的,先天或者眼緣或者一見如故等因素當然十分重要,男人不少都是love at first sight的,但first sight之後,還有一個overriding factor,就是性格。正常智商和心理狀況的男人,都會知道這個overriding factor。

    說了這麼多字。其實都是道聽途說,如何有什麼說得不好的,請留言指正。


    另外,如何有什麼題目建議,仍然歡迎留言提供。

  • 追、求、訂、結、離?

    今天買的信報夾了兩本結婚特刊,於是想起了這個題目。

    聽過很多人說戒指的戴法是「追、求、訂、結、離」,即是五隻手指上的戒指分別代表的意思。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不合邏輯--手指公(拇指)戴戒指是滿清時代的滿人的做法,那是用來在射箭時保護拇指的。而離了婚的人戴戒指在尾指更加不合理,哪有人會這樣做告訴全世界他離了婚?

    無名指的英文是ring finger,即是戴戒指的手指。西方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把訂婚和結婚戒指都戴在左手無名指。無名指上有戒指,很大機會是代表了那人將會或者已經結婚。至於為什麼是左手,可能是因為我們通常用右手,戴左手可以減少損壞戒指的機會。

    中指戴戒指可以是沒有任何含意,不過在華人社會,部份人會把訂婚戒指戴在左手中指,結婚戒指戴在無名指。

    那麼,結了婚的人會如何戴戒指?不少人只戴結婚戒指,有女性會把訂婚和結婚戒指都戴上,兩隻戒指都戴在無名指上(如下圖)。如果訂婚戒指戴在中指的話,就有跟無名指上的結婚戒指互相磨損的問題了。

    西方的做法是把訂婚戒指(通常是白金或者黃金鑽戒)和
    結婚戒指(通常白金戒指)戴在無名指上 (圖: wikipedia)


    參考資料:

    關於訂婚戒指該戴在哪隻手指,中文的資料乏善足陳,討論區、百度知道和Yahoo知識上的過半資料似乎是亂寫的。

    Wikipedia: Engagement Ring
    Wikipedia: Ring finger

  • 上一代的愛情故事

    上一代的打工仔愛情故事通常很簡單。

    讀到小學畢業,然後出來打工,供養家中弟妹讀書,認識工友或者工友的朋友,平日一班人去野餐放風箏,合眼緣的便約會,約會不很久,女方帶男方回家見家長,家長贊成的便很快結婚,家長不贊成的便要分手,因為那個年代,拍拖不久便會結婚,女孩子二十三四歲還未嫁,親友便會開始替她們找對象...

    家人反對未必一定會分手,有些女孩子會跟家人鬧翻,離開家庭跟男友結婚。她們有些會得到幸福,但是也有不少結婚後丈夫原來有問題,例如嫖賭飲吹,也有些會反過來向太太要錢,離家出走結婚的女孩子,通常被欺負不敢回娘家,也不敢讓娘家知道。最多只能跟知心的工友訴苦,我就是從媽媽口中得知不少這些故事。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有個工友阿姨買了個很小的玩具給兒子,她教兒子說那是另一個工友阿姨送的,因為她不敢讓丈夫知道原來她還有那丁點兒的錢沒有「貢獻」出來。

    這張照片拍的時候是1974年,爸媽剛開始拍拖,他們是工友,相識經過很簡單,一起不久,媽媽帶了爸爸回家見外公,外公為人頗剛烈,媽媽很聽他的話。幸運地原來外公喜歡老實的人,爸爸剛好是個老實得不得了的人,於是外公跟媽媽說:

    「他打工廠工,收入不穩定,你跟他一起,日後無論如何也是由你自己承擔了。」

    外公這樣說,其實等於贊成了。後來他們在1975年結婚,而我在1976年尾出生,可惜在我出世之前,外公剛剛離世了。

    結婚之後兩口子跟我爸爸一家同住,聽說阿嫲會欺負媽媽,那是另一個長篇故事了。

    聽說那個年代認識對象不容易。有些工作性別不平衡,很難識到異性,到了二十幾歲,家人便會安排相睇,相睇對象通常是長輩親戚朋友的子姪,相睇,合眼緣,拍拖,很快便結婚。那個年代的人拍拖結婚很快。這些全都能夠用經濟學、統計學和社會學解釋的,不過在這裡說好像有點大剎風景。

    早陣子,爸爸慶祝生日的時候說起以前的情史,似乎有些是未跟媽媽提過的。那些故事,如果他不是那麼老實,應該會精彩一點。不過,如果太精彩的話,可能今天沒有我和妹妹了。

  • 給單身女士看的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

    早陣子因為leona寫的《讀懂男人心 港女好出嫁》,所以找來了"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這本書看看。

    這本書的副題是"What Men Really Think About Love, Relationships, Intimacy, and Commitment"。即是這本書是寫給女士看的。裡面的幾個副題,頗為耐人尋味,值得在這裡討論一下(不代表本blog立場)。

    The Three Things Every Man Needs

    書中說男人需要三樣東西:Support, Loyalty, and the Cookie。Support是指精神言語上的支持和鼓勵等、Loyalty不是那些清末民初的男尊女卑,而是不論貧病失意,對方也肯家在自己身邊的忠信、Cookie是指親密行為的暗喻,那是指有感情基礎的親密(kursk按:那是美國書,所以cookies是指性,不過書中也提到這個在什麼時候發生女性是有話語權的,那可以是婚後的)。

    "We Need to Talk" - and Other Words that Make Men Run for Cover

    女人很喜歡說「我諗我地要傾吓」,男人聽得多便會感到很緊張。很多時候女人說要傾吓的,可能只是小事,說得多會把男人煩倒。作者提議說得婉轉一些,鼓勵性一些,而不是說什麼都一開始便好像ICAC找你協助調查一樣。

    Sports Fish vs Keepers - How Me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Marrying Types and ...(我刪了那字)

    這一章是說男人很容易分辨到一個女性是否合適的結婚對象。書中列出了12個準則,說明男人如何分辨結婚對象,當中大約可以歸納做幾點,包括合理的矜持、讓人覺得她在感情上是個有原則的人、有自信、能夠活得愜意、能夠欣賞男人等。

    The Five Questions Every Woman Should Ask Before She Gets In Too Deep

    1. What are your short-term goals?
    2. What are your long-term goals?
    3. What are your views on relationships?
    4.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e?
    5. How do you feel about me?

    這5條問題是需要時間攪清楚的,所以有下一章的"Ninety-Day Rule"。

    The Ninety-Day Rule: Getting the Respect You Deserve

    這一章說的是給男人90日試用期,試用期間,不要輕易跟他親密,觀察清楚這個人,訂明相處的原則(包括性,婚前?婚後?etc? 這是美國書嘛),還要讓對方清楚你對拍拖和婚姻的要求。這段時間,用以下幾個問題觀察對方:

    • How does he recact when you tell him you've got some problems?
    • How does your man react under pressure?
    • How does he react to bad news?
    • How does he react when he's told "no"?

    在90天試用期觀察對方的方法包括:

    • 嘗試拍拖時找些大家有興趣的事來做(例如遠足、攝影、煮飯等)
    • 試試讓他與你的朋友相處看看(kursk按:聽說很多男性在這一環現出真實一面)
    • 一起上教堂(如果一方是信徒,那是很重要的)
    • 一起去看演唱會
    • 一起嘗試新的活動
    • 一起當義工
    • 遊車河(kursk按:香港不是人人有車,可以試試其他有機會詳談的活動)
    • 一起玩boardgame (kursk按:我真的有朋友跟女友很喜歡玩boardgames。不過我想Diplomacy就不要玩了,我玩Diplomacy會玩到同性朋友跟我反檯,如果是女生的話...)
    • 玩email/sms/MSN/xanga/facebook(kursk按:作者應該是web 1.0的人,他只提及email,後面的是我加上去的)
    • 一起分享大家喜歡的書(kursk按:我最愛這個了)
    • 一起看DVD
    • 去看comedy show,因為這會看得出一個人對什麼感到有趣還是反感 (黃子華?)

    How to Get the Ring

    這一章很邪門,有點像秘笈裡面的最後一節,是精髓所在,但用得不好便會走火入魔。作者說男人不肯結婚,通常只有三個原因:(1) 他已經結婚;(2) 你不是他心中的那個(詳見上一段);或者是這章的重點 (3) 你沒有令他這樣做。

    作者認為男性通常有拖延婚事的傾向,因為他們比女人簡單,他們很容易活得很好--有足夠的收入讓他們睇波、打機、睇果D野(作者指的是strippers,這個在香港不流行)、飲酒、玩車/音響/相機、識新朋友,他們便會很快樂而且感覺年輕,同一時間,他們是不會因為家裡很亂而不開心。結婚就好像吃蔬菜,他們知道那是好的,但食煎炸食物(無拘無束,感覺年輕)總是更過癮,直至他們玩到累了或者焦頭爛額,發現自己需要長大,或者有人讓他們知道他們要長大。

    這個「你沒有令他這樣做」不是拿著牛肉刀逼他,而是讓他知道如果他不成長,不作出承諾,他便會失去你,成功與否,就看你有沒有那種自信這樣做了。(小弟有個四十幾歲的舅父,就是這樣結了婚)

    作者強調那不是開口向男人求婚。那是要對方知道跟你交往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個是我歸納了兩頁紙得出來的說法),要做得到這一點,女性需要有自信,知道自己想跟一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也讓對方感覺到這份自信。作者好像很肯定的說,男人通常到了最後,也是需要一個家的,而他們需要另一方去提點他們這一點。

    當然,這不是什麼「把仔達人」手冊,更不是「脫離敗犬大作戰」的指引,一本通書不能睇到老,但裡面說的,不算偏鋒,有其參考價值--若果把上述大部份的要點反過來做的話,便成了「港女完全手冊」,那些正是很多男人心目中的港女特徵。各位姊妹們不可不察。

    (重申一次,上文只是略談一下書中內容,並不代表本blog立場)

    不相關閱讀:
    解說「敗犬」現象


    生活軼事(7月下旬之2)

    生活軼事系列,逢星期日出街

  • 解說「敗犬」現象

     

    最近在看台劇「敗犬女王」,所以有寫這一篇的念頭。

    定義及來源
    根據維基百科條目,「敗犬」一字來自日本,是指「年過三十未婚的女性」。敗犬一字興起,始於2003年,日本作家酒景順子出版了《敗犬的遠吠》一書,內容提到:「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30歲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就是一隻敗犬」,書中作者以「負け犬」(翻成中文即「敗犬」)自嘲像是喪家之犬一樣,遭人排擠。此書熱賣令使得敗犬一詞大流行起來。
    我第一次看到「敗犬」一字,是在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當中提到「敗犬族」和「銀髮族」(退休人士)一樣,是高消費族群。敗犬族一字見於管理學大師的著作,可說是登堂入室了。
    在男女比較平等的香港看「敗犬」這個字,其實有一點政治不正確。我們一直是用「單身貴族」來形容三十以上的未婚女性。當然,你會說有些人會用「老姑婆」或者「古井」來形容她們。不過,如果香港有一本像《M型社會》般的社會學書籍,作者肯定不敢用「老姑婆」這樣帶貶義的字。
    不同角度看敗犬現象
    如果用女性主義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幾乎是罪無可怨的貶義字,因為它的含義是女人一定要出嫁才能快樂地生活,過了某個年紀還是單身便會被社會歧視,而她們的才幹、社經地位、學識都被忽略了。另外,男人過了三十歲還未婚(例如小弟),不會被嘲笑為敗犬,這也是性別角色定型的一種。
    當然,如果從流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其實有其特別的意思--它代表了某個族群的集體認同。不要忘記,「敗犬」最初是女性作家的自嘲說法,而這概念漸漸演化為單身女性族群的代名詞,而這代名詞是用作自嘲或者互相勉勵的話,則成了一種幽默。
    「敗犬」市場的商機
    《M型社會》指出,「敗犬族」屬於高消費族群,「敗犬」概念背後的商機,可以很大。最佳例子是台劇「敗犬女王」大賣,正正是社會對於三高女性(高學歷、高收入、高歲數)愛情故事成人之美的良好願望的共嗚,也有評論指這是社會上的確有這樣的一個「敗犬族」市場。
    至於香港呢?雖然香港還未有開宗明義的「敗犬族」電影和處集,但隱含了單身女性自嘲自勵的產品多不勝數,當中包括:
    • OL代言人楊千嬅的電影和歌曲,是其中佼佼者。例子包括「每當變幻時」和「千杯不醉」,還有她的大量OL愛情歌。

    • Stella So在星期日《明報》連載的「老少女基地」,就是講述她和一班同年的姊妹尋找結婚對象的趣事。
    • 另外,無線電視劇「窈窕熟女」,也可說是另類的「敗犬」劇集。
    敗犬族真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嗎?如果從數據分析,答案是肯定的。根據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的數據,整理後的數據如下(資料來自舊文《再思港男"問題"》):

    (表一)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學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39105

    19228

    58333

     

     

    46571

    21253

    67824

    -9491

     25 - 29

     

    35002

    19521

    54523

     

     

    44216

    24547

    68763

    -14240

     30 - 34

     

    31009

    20488

    51497

     

     

    34002

    27207

    61209

    -9712

     35 - 39

     

    21750

    19632

    41382

     

     

    22270

    24553

    46823

    -5441


    (表二)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碩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946

    1179

    2125

     

     

    1199

    1178

    2377

    -252

     25 - 29

     

    6302

    3633

    9935

     

     

    6564

    3519

    10083

    -148

     30 - 34

     

    9461

    4677

    14138

     

     

    8949

    4917

    13866

    272

     35 - 39

     

    8265

    5076

    13341

     

     

    5638

    4545

    10183

    3158

    統計處原始數據

    從上面數據可見,持學士及碩士學歷的25至29歲女性比男性多出1萬4千多人,30至34歲的同類數字也有9千多人的差額。這意味著「三高女性」不容易找到跟自己學歷和收入(假設學歷和收入有正面關聯)相約的男性,她們高消費能力結合了「敗犬」的次文化認同感,的確是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這個市場,可以是包括電影、歌曲、、書籍、雜誌、劇集、化妝品、護膚品、名牌服飾手袋等等。
    總結:唔提好過提
    其實所謂敗犬,只是一個帶點黑色幽默的流行用語。老套點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如果我們因為這個所謂的問題而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變成關注甚至嘲諷的對象。這問題女人之間比較常見:有時候有些女人會說「噢,乜你仲未結婚0架,好心你就為自己打算吓啦」,這種有骨的說法,不好意思當場反撃,唯有以自信心面對,不要理會三姑六婆式的一般見識。
    另外,必須在這裡指出的是「敗犬」不等於「港女」。「敗犬」是女性有一點自嘲加一點自信的說法,而「港女」是男性族群標籤某類女性的用字,兩個字的意義和語境完全不同。
    不過,始終文化不同,這裡不是日本和台灣,「敗犬」一字,還是少說為妙,畢竟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且當中真的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視成份。
    相關舊文
    冇乜關係的延伸閱讀/收看:

  • 生活軼事(7月19日)-n個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常常嘲笑民建聯?
    Facebook上有朋友留言說「DAB的人不是不懂一些新事物,但大家可以見到這個海報設計比較老土,也只會用電話及親身會面的傳統方法和市民接觸。大家可以笑,但也不要忘記他們的宣傳目標對象大部份也不會上網,而傾向使用這些傳統渠道。你們在取笑DAB時,也在取笑支持DAB的選民,這些人之中,不乏老人、窮人、低學歷低技術的人、新移民等弱勢者。」
    為什麼我們會嘲笑DAB議員說錯話? 那是因為他們是立法會最大黨,他們是市民的代表。一個普通人說錯同樣的話,我們當然不會笑。嘲笑民建聯議員攪錯常識、說錯英文、不理詞彙義思胡亂使用,是因為他們正正掌握了席位和資源,我們對他們要求高是正常的。另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胡亂使用常用字(把博客一字胡亂使用), 誤導他們的服務對象, 更加要加以批判。嘲笑他們不代表嘲笑他們的服務對象,而是要他們做得更好。
    至於嘲笑他們的Rap歌,我真的很想找出想這個意念的人,提醒他下一次不要再這樣做了。以為很潮,其實是變成了反宣傳,趕客效果強大得很。拿他們的Rap歌來嘲笑,無可否認,是想推他們一把,讓更多年青選民明白這個政黨與他們有多大的鴻溝(其實被推的不只民建聯,還有公民黨)。
    為什麼我們會討論o靚模?
    即使我們不願承認,但不認還須認的是我們不論男女,也被她們的天賦本錢吸引過眼球。她們capitalize她們的天賦本錢,值得批判的是她們年輕所以腦筍未生埋?(其實她們絕大部份年紀已經成年,可以投票)是她們令女性身體當作商品來賣?(但沒有罵三級女星)。
    我們起勢批判o靚模的時候,不妨問一問自己,有沒有批判過跟她們差不多年紀出道,比她們演出更大膽的混血模特兒?為什麼我們只罵o靚模,不罵mix模?說到底,人們當了本地出產的o靚模是自己的女兒/女友/姐姐/妹妹,用了看待自家細路女的態度來指責她們。
    如果我個女想做o靚模,我會點?
    看到有人這樣留言問tommy兄,我也想了想。我的答案是如果她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準備好承受由此而來的壓力,想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不會反對,始終那是她的人生。如果我有底線的話,我不希望她會傻吓傻吓,不知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決定了之後會後悔。
    為什麼要行婚紗展/書展/電腦展?
    這是個很簡單的經濟學問題:銷售者和消費者也需要對方,這些展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市場,降低了他們的資訊成本(information cost)。對於銷售者來說,找顧客容易了,生意額也有提升;對消費者來說,不用四處找,而且因為銷售者集中了,要以折扣競爭,得到優惠的機會也大了。
    不過婚紗展和電腦展跟書展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消費者的消費週期的金額很不同:
    婚紗展:一世人大約結一次婚,金額是5位至6位數字
    電腦展:幾年買一次電腦,金額多是4位數字
    書展:年年都可以買書,金額通常是3位數字
    我們說書展是文化場合沒有問題,不過有美麗的誤會,以為那只是一個文化場合。那其實是一個散貨場。而且,如果你是愛書人的話,你不會一年去一次,像採購一般貪個八折,買十來廿本書回家,老老實實,一次過買十幾本書,你只會看頭幾本。
    為什麼我的Facebook的note會有世澤與網民的對戰?
    有一天開Facebook,看到黃世澤與另一名網民在我的那篇《民建聯的「議員博客」》留言論戰。事實上兩位仁兄也不在我的friend list之中,為什麼會這樣的?因為我的在xanga網誌文章是會同時以note形式在facebook出現的,如果有朋友分享了我的note,在我friend list以外的用戶便可以留言。
    對於在我的網誌留言中出現的論戰,我通常採取中立態度,就像客棧的老闆一樣,五湖四海的江湖好漢也可以來,他們在我的場地比試,我甚少參與。若非出現粗口或者侮辱性言論,我是不會刪留言的。
    Facebook作為敝blog的第二平台,效果也是不錯的。
    生活軼事,逢星期日上載。(tag: life)
  • 婚宴

    已過了常常參加婚宴的年紀。

    見過不少世紀婚宴,場面浩大得很。我想攪手一定煩死了。
    也出席過像歡樂滿東華的婚宴,雖然有些新人和他們的親戚的表演令人吃驚,不過只要新人享受就好了。
    也出席過規模較小的婚宴,也可以很愉快。
    婚宴大小與否、歡樂滿東華與否,也是個人的取向。結婚的是他們,不是我。我來祝福新人的,他們開心就好。
    年輕的時候逢show必到,即使是非常不熟悉的朋友的邀請也不會拒絕,後來才明白原來只是幫手夾了錢,順道見一見n年沒見的君子之交。後來才明白可以推說沒有空。
    有些時候,看到世紀巨大婚宴,規模有如獅子會攪週年晚宴一樣,心裡不解。後來才想到可能是男家、女家是做生意或者是有頭有面的,面子和交際少不了;也可能是新人本身需要聯絡行家,那也是實際的考慮。如果沒有這些需要,婚宴規模可以小得多。
    如果不是在教堂行禮,而是在婚宴行禮的話,婚宴攪得浩大一點也是應該的,對於新人來說,行禮時多些人見證,隆重一點,回憶也多一點。不過,如果是在教堂行禮的,人數已夠多,也得到牧者的祝福,婚宴簡單一點也無妨。
    另外,聽過不少鬼故,是家長不斷改變期望。因為在婚宴籌備期間,總有不同的意見,最後的席數可能有如興建北京鳥巢一樣,完全失去預算。如果父母是隨和一點的,是很大的祝福。
    聽說有些月份是沒有人結婚的,例如清明和盂蘭節附近的日子。如果可以百無禁忌,在這些日子結婚,大概是不信傳統信仰的bonus。
    有時候,有朋友結婚不大攪,只請親戚和幫手的兄弟姊妹,也是明白的。不是人人喜歡大的排場,出席婚禮,送上祝福,替新人高與,已經很開心。
    後記:
    寫的時候,想起很久以前的舊文《婚紗的重量》。好像還很年輕的時候...
  • 經濟學家: 為什麼人會結婚?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Why Economics Explains Almost Everything (link)

    最近讀這本閒書,頗有趣的。作者嘗試用經濟學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看得見的東西,例如為什麼牛奶的盒是四方的,而汽水罐是圓的?為什麼雪櫃的冰格沒有燈而下格有燈?為什麼神風敢死隊還要戴頭盔?

    當中有一節是關於男女關係的,裡面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要結婚?為什麼他們不會不停的換對象?」

    首先我們假設人是希望得到最好的伴侶,那麼大家大可以天天上yahoo有緣人、speed dating、蘭桂芳找伴侶,還可以換完再換,有機會愈換愈好。那麼,為什麼人們要結婚?

    作者以租屋為比喻,假設你找到了新工作,打算搬到一個工作附近的地方。你會到這地方四處睇樓,不久,你便會知道以你的budget,你大概會找到怎樣價錢和質素的租盤,然而,找了一段時間,你知道available的租盤大概都是那樣子,愈找得久,邊際效益愈低。

    於是,在云云差不多水平的租盤之中,你找到一個較為合心意的,你明白如果你不租,繼續找下去,邊際成本會愈來愈高(因為你快要返新工了),而邊際效益愈來愈低(找到更好的租盤的機會愈來愈小),於是你希望可以租下這單位。

    你跟業主傾租約的時候,會提議簽訂多長的租約?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一年?對於大部份的業主和租客來說,他們不會喜歡太短的租約,因為不論是業主找租客,還是租客找業主,都需要時間和金錢,太頻密的的searching涉及成本過高。

    另外,對於你來說,一旦租了一個單位,便會投入時間、金錢和心機來執好間屋、添置家具、習慣那環境,這些投入的回報期不會是一兩個月,所以你會希望簽一張長一點的租約。

    當然,業主和你簽署租約,意味著你們已經commit,代價是業主不能把單位租給他人,你也不能隨便走人,租另一個單位。同時,市場上的其他人,也會知道你們已經退出市場,不用再找你們傾。這種「犧牲」,換取的是一種「保障」,確保大家不用再付出成本尋找交易對象。

    這是一種cost-benefit分析的結果。簽約這種committment,意味著保障的好處大於放棄機會的代價。結婚就是類似這個租約故事。

    以下的是我的讀後感。

    不過大部份人的租約是永久的,因為隨著年紀增長,你繼續尋找而不commit的成本愈來愈高,而找到更好而又是單身的對象的機會愈來愈細,於是便會結婚,向其他潛在的競爭者宣佈你們退出市場,以放棄換畫來換取保障和安全感。

    加上如果要生兒育女的話,這種保障是必須的-試想像當你新居裝修好、訂造的傢私到齊了,入了伙,然後業主告訴你你的租約要完了,你怎麼辦?

    當然,這只是純粹cost and benefit的分析。當中沒有提及情感因素什麼的。作者在那一章的結尾也提醒讀者,這只是一個普遍的分析,當中的風險因素很多,而且人類情感的複雜性,有時候超出我們的理論解釋範圍,有婚姻輔導者指出,婚姻出現問題的人,往往就是把婚姻的cost and benefit分析得太透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