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pril 1, 2005

  • 攻殼機動隊

    整個假期都在煲攻殼機動隊,說2030年的人後腦都有插頭,可以用來上網、工作、操作機器。看得太多,自己插電腦和PDA的USB線的時候竟幻想可以用來插在自己身上,然後開熱水爐和打機。

    早上看報紙,竟然見到一模一樣的東西,還以為真的煲DVD上腦。

    晶片植入腦 癱漢「念力」控物
    4月 1日 星期五 05:05 更新

    【明報專訊】美國一名嚴重癱瘓的男子,在腦部植入一片16平方毫米的晶片後,成為全球首名單憑思想便可操控日常生活物件的人。醫生在他的腦部嵌入一 片接駁了電腦的16平方毫米晶片,截取腦電波,將其轉化為不同電腦指令,讓該名男子可在電子儀器協助下,把自己的思想化為行動,開關電視與抓取物品。

  •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為什麼看了一半還是在批判IMF?最初還以為主旨是論證全球化的影響。不過,仍然是好看的,只是改錯了名。

  • 星期日見?

    johncoal的ICQ offline message說"goodnight. see you on sunday."

    為什麼星期日會見面?我們約了嗎?

  • 母校蒙難

    今天看師弟的Blog才知母校出了點狀況。

    作為舊生,又作為教師,我傾向相信用pointer射名畫和在便利店攪亂都是個別事件,正如有牧師犯案不代表基督徒都會犯案一樣,問題是究竟有多普遍。

    上述兩件「醜聞」,基本上過去十多年每天都在香港每個角落發生上百次,不過因為是名校生所以有新聞價值。當 然,作為「名校」學生,大家期望高一點,所以會關心。所以,「著得起呢件制服」,便要有比平常人好的修為。白靈穿得好像沒有穿不是新聞, Stephy不小心走了光才是新聞,這就是expectation的問題。

    不是說他們沒有錯,我也同意要把涉嫌者「省得立立令」。不過我不喜歡傳媒當大新聞來做罷了。

    還是學生的我和我的同學,跟全香港少年一樣,都做過蠢事,關鍵是究竟我們後來知不知自己做了蠢事,有沒有覺得羞恥,有沒有反省,有沒有改過。

    至於那個網上裸照事件,實在有太多可能性,不予置評。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紐約市長說起青少年問題,說自己年幼時曾經偷單車。
    有人說:「哦,原來紐約市長也會偷單車!」
    他回答說:「不。我只想說,紐約市長也曾經是少年人。」


    我依然相信我們是最好的,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然而,「最好的」這三個字要靠每一個人來維持,不是有幾個狀元便成事的。

    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有學生把一篇叫「名校的枯枝」的文章投到某報,批判我們欠缺禮貌,卒之「名校的枯枝」這個惡名成就了一次很好的反思,也成了我們床頭吊著的苦膽。

    今次也是一次機會,讓同學們反省,反省每一代人都引以為榮的傳統出了問題否,如柏楊所說的「沉痛出擊」,不要等有一天再沒有人理會我們的同學幹出什麼事來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