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26, 2005

  • 早熟


    為了做性教育,看了《早熟》。這齣戲很努力地踩鋼線,一方面要說教,另一方面又要站在少年人的立場去看,同時又要兼顧市場,還要批判一下為人父母的。

    看完之後,想了很多問題。

    一 邊看,一邊想起表姐,她生第一個的時候,也不過二十,現在過得幸福快樂。一邊看,一邊想,其實現實也可以是樂觀的,不過也可以是悲慘的。有人說早熟把 pre-mature的性和愛情說得太美麗,可是一齣電影總不能討好所有人,難道一定要一對無小無猜「有咁折墮得咁折墮」才高興?人生總會有美事。

    其實,結尾時爾東陞演的法官已補了飛,講出了多數pre-mature結婚生仔的不幸結果。大家聽了,知道就好了,這算是為了一點點社會責任吧。

    對於成年和少年觀眾來說,應該思考的問題很不同。

    對 於成年觀眾來說,要思考的是究竟怎樣才是對少年人好。究竟是把高中生當作嬰兒來照顧,還是由他們自己試過知衰?當嬰兒來照顧,大概會令家長和學校「問心無 愧」,可是少年人未必開心,一是成了小白痴,一是反抗收場;由他們錯過知衰,是最好的震撼教育,讓他們學習成長,可是必須接受少年人「賴野」的風險。

    究竟哪個才是最好?真的不知道。前者可以培養出MIT博士,也可以令少年人跳樓;後者也可以造就MIT博士,但可以成就燒屍童黨。教養兒女,幾千年來都沒有必勝通則。

    對於少年人來說,《早熟》的 意義是,香港法例沒有禁止愛情,以前鄉下十幾歲已結婚生仔。任何已發育的人都有愛和性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會因為你是中學生而消失。男女之間的感情,三四十 歲的人可以處理得更糟糕,有誰沒有初戀?就算puppy love弄得一鑊泡,總會康復,康復之後,學會如何去愛。不要三十歲人才來初戀,不要四十歲才來失戀。不過,總要記得,有時候一些事情的後果不是說負責就 可以負責的,不單是大肚,還有學業、家庭、友情。

    總之,所有事都要三思。

    想起幾年前和旺財半夜在長洲見到一個驚驚青青買condom但被老闆娘整蠱的少年,不知他現在如何呢?做了MIT博士?工作?雙失?當了警察?入了黑社會?進了HKU?結了婚?離了婚?還在尋尋覓覓?

    續篇:再論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