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7, 2005
-
再論早熟
究竟少年人可不可以結婚生仔?這個問題可以由史前社會說起。
在神農氐那個年代,人們活到三十已經叫做長壽,加上嬰兒存活率太低,所以一開始出現性徵便要不停生仔,不然人類早已絕種。
後來到了農業社會,人們長壽了,不過仍然一有性徵便不停地生仔,為了製造勞動力。
又後來到了我們老豆阿媽做仔做女的年代,小學畢業便打工,自己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負責,有能力結婚,所以廿歲未結婚已經叫被人笑「冇人hau」。
其實什麼時候生仔,不是為了人類存亡那麼偉大,而是一個理性行為,第一是解決荷爾蒙教人心野的問題;二是投資,養兒防老(最好個仔似黃仁龍般出人頭地)。
五六十年代開始,避孕方法普及起來,人們可以解決第一個問題而不用生仔,所以生仔,甚至結婚都不是必然。
七十年代,政府實行九年免費強制教育。人們的基本學歷由小學變成中三,經濟自立的年齡也推後了三年。不過廿歲前結婚仍是主流。
後來,社會愈來愈富裕,高中學位也愈來愈多,人們出身的年齡愈來愈遲,於是結婚生仔的年齡也愈來愈遲。
現在,很多人十八歲還在學校裡給學校托管,可是他們的荷爾蒙分泌沒有推遲。於是對學生的性教育愈來愈重要,首要目標是要他們不要攪出個大頭佛。
為什麼要學生不要攪出個大頭佛?實際原因是他們經濟未能自立,那是攪出個大個佛的最重要條件。或者可以說,如果你能在經濟上自立,社會上沒有人有資格干預你的生活方式,而你則需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百分百負責。經濟上自立,能養妻活兒,攪出的便不叫大頭佛,叫弄璋弄瓦之喜。
問題是,在這個雙失處處的年代,學生太早出身,就算沒有失業,也難以養活自己,經濟上未能自立,如果真的攪出了大頭佛,十居其八九都會成為老豆阿媽的負擔。就算真的成家立室,貧賤夫妻百事哀,造成無盡的家庭問題。
攪出大頭佛->太早停學出身->經濟能力不足->家庭問題->問題家庭->下一代攪出大頭佛....
一直下去,受害的,大概又是含辛茹苦的爺爺嫲嫲,要照顧雙失兒子媳婦,又要照顧孫兒。
所以,要防的,是防止攪出大頭佛。
性教育要教「技術性知識」很容易,也許是如何找7-11,以及如何say no。可是「價值觀知識」,真是令人抓破頭皮,十間學校,會有十種價值觀。
保守一點的,會認為婚前親咀也不行。前進一點的,可能覺得連誰蝕底的問題也不存在。
雖然一校一義,十校十義,不過,我想最小公因素是「尊重」--對保守的人保守,不要對保守的人前進。否則,造成傷害,就是不道德。
為免又引起不必要的問題,說到這裡算了。
(和社工同事一起攪的早熟放映討論會,下星期出爐)

Comments (3)
參考北歐那些理想國家的案例﹐呵呵
北歐.... 參考宜家傢私, haha.
同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