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淑怡.虛無.傳 道 書
關淑怡
關淑怡是我在中學時代唯一會花錢買卡式帶的歌星。她的每一隻歌(除了冷火大碟)也聽過。她的歌在我的walkman內不停播放,播了很多年。
那一晚,是關淑怡的演唱會。我買了一張位置不錯的200元票。
我對舞台設計、燈光和服飾都沒有太大意見,因為不懂。其實,進場的人們,大概只是為了關.淑.怡三個字。她一出場,便是100%舞台上的關淑怡,歌和舞都揮灑自如。
她自說自話的過場錄影片段,真的很關淑怡--一個喜歡戴著耳筒獨處的人,一個說話有點難明的人,一個不靠男人的母親,一個自我得令旁人不明所以的人。記得十多年前的一本音樂雜誌中描寫的她,大概已經是這樣(除了當了母親)。
老實說,我們都希望是這樣吧。
在場的人,都是認同她的吧,她能夠休息十年、能夠有一個兒子、能夠做想做的事,大家都為她高興。
幾乎廿年前,她出道。紅了很多年,選擇離場。然後便是十年來偶爾出現在雜誌的偷拍報導....
虛無
十年,人生的十年不多,十年後聽那些歌,感觸良多--每一隻歌都代表了仍在聽walkman的時候的某些事情。人生變幻即使多奇形怪狀,還是有如一陣煙,散了便不留痕跡。
我們既然同處於一個地方,一同分享這些曾經陪伴過我們的歌曲,還有心情,是一種緣份,全場幾萬人的記憶中,有她。除非這幾萬人同一時間死掉,否則這個美好回憶可以留存好幾十年,直至觀眾中的最後一人死去。
散場,走在紅館外面的空地,試著找一個朋友,不果。那一刻很想找到這個朋友,分享那份來自歌聲的感動。可是還是只能獨自乘巴士回家。想到那些歌、想到關淑怡的自白、想到感動的心情只有幾十年壽命,心被某種的不安感侵蝕了。我想,那就是虛無。
今天跟L君談起這次演唱會,她說關淑怡才有這種令人感覺虛無的能力。這個很主觀,不用辯證是不是。也許就像信仰一樣,感動與否,只有自己才知道。
傳道書
今天,多謝嚴大狀提點,翻開傳道書,1章1至11節說: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那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都在面對虛無,從而發展出哲學和神學(注意:我沒有說是宗教)。虛無的感覺,總要找一些「意義」來填補,這種所謂意義,也許是糊口、房事、文藝、信仰、享樂、道德。好像一切都要找到「意義」,人才能活下去。既然是這樣,好,我就去找吧。可是找到了又如何?到了得到的一天,任憑你如何滿足於眼前的美好景象,還是要走,一切都不是你的。就好像浮士德看見偉大情景,不由自主地說:
停留的,是那些教人感動的事物;走的,是我們的生命。
永恆的盼望,search in progress...
延伸閱讀
relgitsjgl johncoal tommyjonk kykykyky hystericireul dollydorothy daphne629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