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越大.... - 進念二十面體新劇<萬曆十五年>
link: 官方網頁
花近三百元去看,因為:
編劇是<走向共和>的張建偉
導演是<東宮西宮>的胡恩威
形象是<2046>的張叔平
當然,還有「萬曆十五年」這五個字。
走向共和、東宮四宮、2046、萬曆十五年,不就是我在過去幾年的心頭好?於是乖乖進場。
我希望會見得到<走向共和>的激昂與世故、<東宮西宮>的新奇和諷刺、<2046>的新舊形象cross-over,還有<萬曆十五年>的沉重和睿智。
可是.....
我看到的只是downgrade版的<東宮西宮>,諷刺不足,落得有點輕挑低B;<走向共和>的味道一點兒也沒有;<2046>的美學也不見了,角色的形象,老實說,有點業餘劇社味;<萬曆十五年>的沉重尤在,不過對白說得太白,少了思考空間。
究竟<萬曆十五年>這本鉅著該如何演繹才可保有本來的深度,又不失欣賞價值?無可否認是一個大難題。胡恩威用了書中的六個人物,分別以他們的故事來表達,中間穿插明代最有代表性的崑劇劇目<牡丹亭>。可是六個故事,都只是以角色的獨白為主,或者是二人對話,於是一六個故事,都成了talk show。當中比較特別的,是戚繼光的一段,以崑劇造手扮演戚繼光,說話交給扮民初講故佬的角色,不過,還是「得個講字」,連結論也說得太白,完全不用思想。
劇中穿插的的崑曲,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前從來沒看過,今次看可謂發現新大陸。擔演崑劇部份的,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唱腔造手都很好看。日後有機會一定要入場看一次。
另一樣值得讚的,是數碼影像和于逸堯的配樂,為這個演出取回一些分數。不過,故事有問題,配樂多好也不行。
(待續)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