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6, 2006
-
希望越大.... - 進念二十面體新劇<萬曆十五年>
link: 官方網頁花近三百元去看,因為:
編劇是<走向共和>的張建偉
導演是<東宮西宮>的胡恩威
形象是<2046>的張叔平
當然,還有「萬曆十五年」這五個字。
走向共和、東宮四宮、2046、萬曆十五年,不就是我在過去幾年的心頭好?於是乖乖進場。
我希望會見得到<走向共和>的激昂與世故、<東宮西宮>的新奇和諷刺、<2046>的新舊形象cross-over,還有<萬曆十五年>的沉重和睿智。
可是.....
我看到的只是downgrade版的<東宮西宮>,諷刺不足,落得有點輕挑低B;<走向共和>的味道一點兒也沒有;<2046>的美學也不見了,角色的形象,老實說,有點業餘劇社味;<萬曆十五年>的沉重尤在,不過對白說得太白,少了思考空間。
究竟<萬曆十五年>這本鉅著該如何演繹才可保有本來的深度,又不失欣賞價值?無可否認是一個大難題。胡恩威用了書中的六個人物,分別以他們的故事來表達,中間穿插明代最有代表性的崑劇劇目<牡丹亭>。可是六個故事,都只是以角色的獨白為主,或者是二人對話,於是一六個故事,都成了talk show。當中比較特別的,是戚繼光的一段,以崑劇造手扮演戚繼光,說話交給扮民初講故佬的角色,不過,還是「得個講字」,連結論也說得太白,完全不用思想。
劇中穿插的的崑曲,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前從來沒看過,今次看可謂發現新大陸。擔演崑劇部份的,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唱腔造手都很好看。日後有機會一定要入場看一次。
另一樣值得讚的,是數碼影像和于逸堯的配樂,為這個演出取回一些分數。不過,故事有問題,配樂多好也不行。
(待續)
Comments (6)
我很想看看崑腔啊...... 想在這方面多作一些研究,因為笛子在崑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于逸堯好像是小弟的中學校友來的,不太肯定。據聞還是中樂人,玩琵琶的呢。
我對進念的production比較有保留, 東宮西宮除外. 我看他們年前的《2001太空漫遊》, gimmick強, 但故事弱.
嘩 本來仲諗住買飛睇 你咁講一講 就真係諗諗先.
《東宮西宮》是最不胡恩威最不進念的劇目 (張叔平于逸堯都是近年進念「膽」, 印象中張建偉也是), 用來作買票參考會撞板啊。上面littletony提及的《2001》則是進念的典型, 故事弱嗎... 「典型」進念愛玩form多於內容/故事。自問是很有耐力看悶戲的, 但三小時的重重覆覆也叫我釣魚兩三回, 什麼《Love School》時期的也是這樣的重重覆覆。後來的《Mies》開始較「親民」, 不過依然以玩form為重。不確定《快樂王子》和《十八相送》是否屬於進念的, 不過一定是林奕華 + 胡恩威開始公然「搶錢」之作, 賣script的人員竟然叫賣:「吳彥袓大頭script呀!」... 至於《東宮西宮》嘛, 叫好又叫座.. 也真替進念高興的, 畢竟要開飯。
看過 97年的進念的《馬照跑,舞照跳》,就當時劇場水平來說,不失為前衛之作。
往後都有繼續地看進念製作,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無論是做什麼題材,表現手法總是一個樣 (looping),雖然間或有新元素,所以進念的作品隔若干年看就好了,為的是他們的 visual 和 sound,因為實在做得很有水準,又最不會令人失望。
說回《萬曆十五年》,聽上星期日 CR1 節目《打書釘》,少爺威威 (我對胡的叫法)表示,過往進念的表現手法都是散文式的,今次《萬曆》刻意要做到敘事性,所以可能出現你所說的「講得太白」。但我沒有看,很難下判斷。
htAB:林奕華甚懂得搵銀之道,君不見他的劇作每每都有藝人撐場嗎?我記憶中最早的應該是《行雷閃電》,有陳慧琳、許志安和雷仲德。做劇場搵食難呀,也怪不得林生,他和藝人各取所需而已。
然而,我到後期越來越不喜歡他的劇作,看過最好看的是《男裝帝女花 2》。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