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2006
-
狗屎女、巴士阿伯、香島
(網絡維權 vs 網絡侵權)
早前說過網絡是維權的起步點(連結)。tempo_810兄和West826兄給了意見,讓小弟多了見識,思考空間也大了。「狗屎女事件」
不是tempo_810提 點,小弟根本不會知道「狗屎女」這個事件,不認孤陋寡聞不行。所謂「狗屎女事件」,其實是一年前一個南韓女子的愛犬在地鐵方便,有人拿出紙巾要求她清理, 但她不肯,有人當場拍下照片,在網上公開。相片一公開,引起南韓網民公憤,聲討她的文字、設計圖片一發不可收拾,很快便有人認出她,於是公開了她唸的大學 名稱和其他私人資料。最後,她在「大眾」壓力下退學。這事件在南韓和美國的blog界引起不少討論,有論者認為網民對她的公審,已超過她應得的教訓,也有 人認為網絡出現令社會再度進入獵巫的時代。 (參考: wiki、Dan Park、Korean Times、Washington Times)
這單case不其然令人想起巴士阿伯。
事件發生->拍下實據->網上廣傳->形成輿論->引起公憤->掀起聲討行動->?
起義還是暴動?
先前論及的「香島事件」,明顯到達了引起公憤的階段,說不定會進入掀起聲討行動的階段,究竟這是起義還是暴動?他們是仗義屠狗輩還是暴民?
網 絡像Jedi的原力,有光明面,也當然有黑暗面。網絡興起的時候,不少人(包括我)樂觀得很,覺得世界從此不一樣,資訊從此不再被隱藏,網路之上,人人可 以是英雄。同時,也有人擔心網絡讓暴民出現前所未有的集結,什麼奇怪變態歪理也可以大行其道,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狗屎女」式的暴動。
究竟世界推平了以後,世界應該更美好,還是更恐怖?
wiki化的美好世界vs劣幣驅逐良幣
現 在的世界,從好的方面看,可以好像wikipedia一樣,人人也參一腳的話,理性有良知的大多數總能夠outnumber非理性或無良知的人,所以 wikipedia的entries無論怎改,也不會改到變成納粹黨、民族主義、原教旨主義的陣地,因為最後的entry總會是大眾良知的最大公因數。
先前從吳教授(連結)和網絡暴民兄(連結) 讀過有關本地newsgroup因暴民太多而沒落的歷史,還有大陸著名blogger如何在暴民大戰之中退下火線的故事。也許真的擔心過「劣幣驅逐良幣」 的情況出現。可是,本地newsgroup跟整個網絡不同,你不愛某個newsgroup,大不了用腳投票,轉投別的newsgroup,可是沒有人會因 為對網絡心灰意冷而不上網。只要人數夠多,像wiki一樣,便不會讓暴民撒野。
再思「香島事件」
說回「香島事件」,如果那些被紀錄的資料是真實沒有誹謗的話,多貼又何妨?能參考的資料越多,可以反思的地方便越多。可以辯論的不同觀點多一些更好,你開一個blog說東,也可以有人開另一個blog說西,讓全人類根據手上有的訊息去分辨是非就是了。
當然,作為一個教師,明白學校有學校的難處,我也不希望同樣事情在敝校發生,不過,陽光測試,誰也躲不了,唯有事事發而中節,但求過得自己過得人。不過,該校的通告說有「不負責任」的人把影片上網,我真的不能苟同。
由新界喇沙到廠商會,如果不是因為在網上曝光,會有人正視那些刑事罪行嗎?把影片上網,其實是負責任,申張公義的行為。現在全香港的學生都清楚知道傷人是要坐監的,那些影片可謂功德無量。
香島那班男生,沒有犯什麼刑事罪行,不過毫無疑問是違反了社會道德。在網上被全世界聲討,是一個教訓。下一個問題,是廣泛流傳和討論,會不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試 想像一宗非禮案被拍下,在網上流傳,受害者被不少人看到了全部,接著會怎樣?這個時候相信社會的主流意見便會形成,聲討那些繼續公開此片的人。把決定權交 給大眾,好像沒有尊重當事人的意見,但如果我們相信大眾(而不是某些newsgroup的小眾),這大概是眾多選擇之中最不壞的一個。
大眾傳媒的角色
報 紙的報導可說是一個很強力的催化劑,令整件事變成一個issue。可是報紙,尤其是那三份,大眾看的時候早知道可信性要打個七折,報復有什麼誇張失實的地 方,不同的bloggers便會立刻提及。傳媒發現題材並引起注意,bloggers修正再傳播,深化討論的模式,已經成形。兩者可說是互相依存,後者更 可以制衡前者。
維權抑或侵權
維權抑或侵權?我看重的是「權力」到了大眾手上,究竟帶來更多幸福還是更多恐怖。
當學生可以把學校掀到陽光之下,這可以是幸福的。
當大眾可以不用以真實身份發表意見的時候,這可以是雅典的議事廣場,也可以是文革鬥室。
不過,當大眾可以有充分資料決定支持雅典的議事廣場還是文革鬥室的時候,絕對肯定是幸福的。
即管看看某blog發動的大遊行可以有多少人吧。
延伸閱讀:目的(by West826)、YOUTUBE(by tommyjonk)、開放社會與最後一人(by johncoal)、Blog的「劣幣驅逐良幣論」(by 吳偉明)、有關「網絡暴民」的deja vu(by 網絡暴民)、Citizen Journalism (Wikipedia)、網絡民意與制度進步 (BBC Chinese)
類似事件:璩美鳳事件(2002)、星戰小子事件(2003)、新界喇沙暴力事件(2003)、情人節旺角事件(2005)
後向延伸閱讀(29/5/06加入) -

Comments (12)
林尚義今次有難,真係"未解決"!!!
kursk 兄
想借你文章一用,何以嗎?
當然可以。
1.先講理性感受:把影片上網固然可以揭發醜聞, 但一上網, 其實理論上始終受害人已開始受傷害.........甚至於人家xanga, 理論上並無加密, 當然不算私人地方, 但絕對有不少人認為xanga除private entry外, 還是應該有一些私人空間, 這又不是用理論可以說服的......又除了會不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也該考慮會否令肇事學生受過火位的懲罰...狗屎女事件即為一例
2.你所說的是自由市場機制下自我調節的過程,但另一方面, 這個過程(如糾正機制)的力度, 及所需時間, 又是否能滿足異議者的要求? 例如, 把決定權交給大眾,究竟在高登這樣一種環境中, 真的有討論空間嗎? 但, 要管, 更加不該.......可見這個世界很難有efficient的情況呢!
先講理性感受<=不要理性一詞
「劣幣驅逐良幣」始終是一個隱患,見有關文章的後續討論。
所謂「善良的大多數」並不排除暴民政治,否則納粹屠殺和文化大革命都不會發生。
Flat world 早期市場(社會)傾向充斥“騙子”(不負責任者),到“傻子”差不多絕種時,“斤斤計較者”(帶報恩、報復意思)會代替“騙子”佔優。
按game theory、基因進化的計算,長遠來說是正面的,條件是,我們要把flat world建設得越平越好。
好文!
你這篇文章,叫我左連右結的看了很多有關網絡暴民的資料,我想日內也許會寫篇文章也說說。留意Risk.roundtable.com.hk或者我的Xanga吧。
如果我寫得拘緊些的便多會放到Roundtable,哈。
香港的輿論審判的確,像文革。
我從來不贊成,甚至係厭惡依一種「網上審判」:
1 我地連係實際生活去了解事實都好難,我地可以透過一小截網上片段去了解事情嗎?
2 當事件上網之後,畀人打0既受害者0既痛苦被更加多人知道,簡直係雪上加霜;打人0既學生無疑係錯,但有冇可能會令到佢地得到遠超犯罪本身應得0既懲罰?
3 更加重要0既就係:依一件事涉及到打人與被打者0既私隱,我地憑咩野,有咩資格去將佢地公開呢?難道佢地冇諗過網絡0既威力?佢地有冇諗過事情有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
!!!!!!!!!!
我有一種感覺就係起網絡上面,人人都可以將一0的平日唔夠膽做0既野(eg譴責/辱罵加害者)做出梨,又或者有一個平台將平日蒐集到0既資料(當事人0既個人資料)公開再無遠弗屆地傳播,依一種行動就好似自己匿係房一個人玩緊 online game 一樣,根本就唔需要負任何責任,係網上可以為所欲為,到關上電腦就好似無事發生咁。我並唔係話0個一0的人做左壞事(係壞事就更差了),不過當佢地係使用依一種權力0既時候,往往會令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而且可能會令到情況比之前0既更差。當時0既人受到更大既傷害同壓力,而自己就拍拍屁股關上電腦就可以了。
!!!!!!!!!!!
ps. 我絕對不能冷靜地分析依一件事
我不是贊成網上批鬥。
只是一件刑事案,根本不可能當成兩人之間的私隱。
這跟「家醜不外揚」的習俗並無分別。
1. 那位年青人和阿叔再在巴士上相遇,會怎樣 ?
2. 香島中學那女生所受的心靈創傷,經事件被傳媒和網民公審後,相信只會更嚴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