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29, 2006

  •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3)

    為什麼不准我說「有壓力」和「未解決」?

    一些學校不准學生說「有壓力」和「未解決」等巴士系用字。為什麼呢?

    嘗試從校方角度出發的話,可能有以下理由。

    1. 學生模仿巴士阿叔說話,即使沒有粗言,形象好像太粗魯,有失斯文。
    2. 學生一聽到「壓力」、「挑釁」、「解決」等普通不過的中文字,也許大笑一餐,影響學習。
    3. 「巴士系詞語」太受歡迎,可能令學生無論遇到什麼事也用「巴士字」表達,影響語文水平。

    可是那些校「禁言」之前,有沒有考慮過學生說巴士系詞語背後的意義?

    我 們必須攪清楚學生說巴士字,是因為他們崇拜巴士阿叔,還是他們覺得巴士阿叔的行為很好笑?當然是後者。學生覺得他在全世界面前出醜得夠「騎呢」,夠好笑, 所以才會模仿,作為平淡校園生活的笑料。情況就好像學生喜歡模仿一些較為「特別」的老師說話,他們也是出於無聊,絕對不是因為他們要向那位老師學習。

    他們模仿的,不是他的思考模式,更不是他的行為模式,而是他的語氣而已,純屬說笑,何必太認真?

    純粹因為巴士阿叔行為用字太粗俗,而把沒有問題的中性用字也禁絕,很難說得通。更何況,學生每天仍在正經得很的政經時事節目中聽到這些用字,校方又如何解釋電視和電台主持人的說話有問題?

    青少年次文化,你越禁,他們說得越開心。要禁,可以考慮像V-煞中的政府,在校園的大小角落安裝收音器,由訓導組12小時監控。

    延伸閱讀:
    巴士阿叔之通識教育(by 網絡暴民jack)

    相關文章:

    網絡維權 vs 網絡侵權 - 狗屎女、巴士阿伯、香島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1)-何時玩完?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2)-傳統傳媒和網絡民間新聞的關係

  •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2)

    傳統傳媒和網絡民間新聞的關係

    最初巴士阿叔「事件」只是網絡上的事件,傳來傳去都是在網絡內流傳,後來因為太流行,先打入青少年次文化,再打入主流文化(君不見OL、Agent、社工、教師都啷啷上口?),才引起主流傳媒報導。於是有人說傳統傳媒已跟不上網絡,網絡民間新聞興起云云。

    這個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到最後,找來當事人的,還是傳統傳媒。

    傳統傳媒至少有三個元素是網民未有的。

    第一是把發掘和掘深新聞的人力和財力,尤其是一些突發新聞。博客和民間新聞網站有沒有線人在警察電台?沒有吧。此外,把一些神秘人和神秘材料找出來的能力,相信傳統傳媒的全職記者還是有其優勢。

    第二是一個早上接觸超過幾十萬人的能力。網上的材料要熱起來,至少需要三幾天,最強的本地blogger或網站,每日的訪客數怎麼也及不上報紙的銷量。可是報紙頭條和晚間新聞,一小時內便可讓全香港接收到,那種速度和力度,仍是網絡不能比擬的。

    第三是權威性。電台、電視和報紙找來的當事人,很少會有人質疑。如果youtube.com或高登有人出來說自己是當事人,根本不會有人理會。傳統傳媒的商譽,始終有其價值。

    不過,網絡的出現,無疑補充了傳統傳媒的一些空隙,例如材料考證、敏感政治議題、發掘小道消息等等。網絡和傳統傳媒互相補足,理論上空間更大。

    延伸閱讀:
    轉貼節錄:欠缺「可能」的土炮網絡 + 巴士判官 判了什麼?

  •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1)

    何時玩完?


    士阿叔(前文稱為巴士阿伯)的熱力大概已燒到尾聲。為什麼會這樣說?這個觀察是從youtube.com得來的,當巴士阿叔名揚世界之後,不同版本的巴士
    阿叔video不停出爐,可是越多版本出爐,質素和可觀性愈來愈低,二次創作也有江郎才盡的一天。根據香港人玩爛潮流的歷史,看來巴士阿叔很快便會被忘
    記。

    另外一個接近尾聲的證據是主流傳媒出手。當各大報章電視都找來拍片的人和被罵的人來訪問,疑團都解開得七七八八,不過,尚有未解決的最大疑團一個:

    巴士阿叔仍未現身。

    相信近日跑港聞的記者最想做到的事,就是找來巴士阿叔來個獨家專訪。不過如果我是他,我已著草到南生圍小屋(即是黑社會2占美仔老婆避難的地方)避風頭了。


    相關文章:
    網絡維權 vs 網絡侵權 - 狗屎女、巴士阿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