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9, 2006

  • 巴士阿叔事件的未解決話題(2)

    傳統傳媒和網絡民間新聞的關係

    最初巴士阿叔「事件」只是網絡上的事件,傳來傳去都是在網絡內流傳,後來因為太流行,先打入青少年次文化,再打入主流文化(君不見OL、Agent、社工、教師都啷啷上口?),才引起主流傳媒報導。於是有人說傳統傳媒已跟不上網絡,網絡民間新聞興起云云。

    這個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到最後,找來當事人的,還是傳統傳媒。

    傳統傳媒至少有三個元素是網民未有的。

    第一是把發掘和掘深新聞的人力和財力,尤其是一些突發新聞。博客和民間新聞網站有沒有線人在警察電台?沒有吧。此外,把一些神秘人和神秘材料找出來的能力,相信傳統傳媒的全職記者還是有其優勢。

    第二是一個早上接觸超過幾十萬人的能力。網上的材料要熱起來,至少需要三幾天,最強的本地blogger或網站,每日的訪客數怎麼也及不上報紙的銷量。可是報紙頭條和晚間新聞,一小時內便可讓全香港接收到,那種速度和力度,仍是網絡不能比擬的。

    第三是權威性。電台、電視和報紙找來的當事人,很少會有人質疑。如果youtube.com或高登有人出來說自己是當事人,根本不會有人理會。傳統傳媒的商譽,始終有其價值。

    不過,網絡的出現,無疑補充了傳統傳媒的一些空隙,例如材料考證、敏感政治議題、發掘小道消息等等。網絡和傳統傳媒互相補足,理論上空間更大。

    延伸閱讀:
    轉貼節錄:欠缺「可能」的土炮網絡 + 巴士判官 判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