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 2006
-
Pushed by Kursk - 網摘
茫茫blog海,有意思的好文實在太多,有如後宮三千,看一一看完,眼都盲。寫網摘,一半為自己做bookmark;一半是越俎代庖,為大家推好文。如果口味不同,不要怪責小弟。
教育大鑊飯
政府成日話 associate professionals 大有前途, 可以作為副學士畢業生既出路. 咁你知唔知 associate professionals 包括d 乜?Why read any thinker today?
於是,你明白為甚麼你每天還是在寫Xanga。然而,這會是烏托邦的入口嗎?也談陳水扁
因此,對付異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壓他們,而是拆掉他們頭上的光環。香港的民主黨就是這樣被消滅的。To be, or not to be?
可惜吳淑珍是 "總統夫人", 趙建銘的身份是 "陳水扁女婿". 中國人社會永遠沒有 "一人做事一人當" 這回事景觀
如果這就是世界級標準的話,我家鴨洲樓下那個蓋了天蓬的小劇場和海濱長廊,鯉景灣一帶的露天茶座,也應算半世界級了。為成名而寫blog?
一定要將Blog 的內容與中國台灣甚至美國比較?「好」Blog 的定義又是什麼?香港不可以有自己的Blog 文化嗎?或者韓森,或者賴昌星
為何作為行政機關的中國公安可以未經審判便保賴昌星回國後不死?
Comments (1)
關於blog,我有以下感想:
看到這些大大小小對blog 的評論分析,才驚訝它所製造的熱潮。我從來是網絡盲,icq、friendster、甚至 msn 也少涉或從未踏足,獨是迷上blog。我之前會寫日記,後來朋友介紹寫 blog,隨後有更多友人加入,到現今結交在電腦溝通分享的網友。
更多人看自己所寫的,和讀到更多網誌,擴闊了視野之餘,也帶來滿足感。不過,慢慢會發覺,由為自己而寫,到為一人而寫,到為三五知己而寫,到公開展覽 (雖然我的blog 讀者不多,嘻 ),從心態至形式,同時產生著微妙的變化。是認真謹慎了,少了當初的隨意原始。例如我不會再寫「今天沒什麼可記,但也到此一遊」之類,或是別人看不懂的啞謎 ( 3個月後,便連自己也看不懂 )。是必然進程?是進步?是倒退?不清楚呀!看情況吧?
當論及香港blog的質素問題,令我想到讀 Illustrating Children's Books時,有一句很深刻的說話,是關於風格的 —
很多插圖學生會有這疑問:我們何時才學習到風格?事實上,我們絕不會。風格是當其他人談論你作品時的措詞。假若你坦率而自然地繪畫,它的生命力使你無須著意建立「風格」。在工作過程中的誠實,以及對題材的熱情,令作品會不其然孕育及發展出自己的特質。 (p.20 ~ 21)
Blog 的好處,正是其自由和多元性。假如要被那位城市大學陳學者繼續煞有介事地分析評價,以及將 blog 與七大洲進行大比併的話,某程度好像撥入了規範,甚至制度以內,趣味性也大減了。
有系統和透明度的話,質素能夠保持;不過,我相信驚喜往往出現在公式以外。
不過,又到了兩難境地:假如 blog 是用以建立公民聲音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