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3, 2006
-
愛國愛港? 七字頭集體回憶(上)
七字頭出生的你,愛國嗎?
三十前後的一代,生於暴動之後,國共貧富共存,本土意識萌芽的七十年代。
後來,你們唸小學的時候,在電視上看見自己的首相在人民大會堂門口仆倒,之後便有了「九七」這個概念。
那個時候,中國是中國;香港是大英殖民地。中國有倫常蕩然的共產黨,有很多窮親戚;香港是我家,工業和港口都是世界第一。
只要不是唸左派學校,你在小學和中學很大機會會遇到至少一個受過中華民國教育的老師,他會告訴你滿清的可恥,日本侵華的可恨,文革的可怕。你聽了之後一定有一點兒頭頂發熱。
身邊可能有至少一個從大陸來的親戚,他的口音跟大家的有點不同,樣子也有一點不同,於是你會認為他是外國人,一個來自貧困國家的外國人。
你大概會聽過一個說法,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其實應該很強大富庶,只是現在未能發展起來,而發展不起來的罪魁禍首包括慈禧、國民黨和共產黨。於是你幻想一天中國真的變得強大富庶。
到了小學尾聲或者初中,一個熱得很的夏天,你會跟家人走到街上叫李鵬下台,六月四日,所有大人都眉頭深鎖地談國事,後來你在電視上見到一個男人在一條很闊的街上攔住了幾輛坦克,也時時在電視和收音機聽到<血染的風采>,那是繼<鳳陽花鼓>之後,第二首你記得的普通話歌。
六四之後,一些同學會移民(人數多寡視乎你唸什麼學校),你寫過一兩封信給他,之後便沒有聯絡,有時你可能會羨慕他們,因為他們不用怕共產黨。
往後的很多年,中國和英國不停地對罵,那時候,中國的官員大都穿得極之老套,說話很不得體,你很難想像,將來這些人會統治你,更何況他們曾經殺過不少大學生。那個時候,你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可是不想被這個中國統治,你寧願繼續當殖民地市民,至少港英政府不會殺大學生,而且他們穿得不老套。
中國和英國一直爭吵,令你覺得很煩。同時間,樓價、股價、閃卡和高達的價錢一直在升,大人們談的都是買樓和買股票,一些大陸企業名字人人都曉,例如中信泰富、北控。你知道你要快點唸書,快點畢業,否則越遲上車,便越蝕底。
支聯會、港同盟很受歡迎,受歡迎得初出道的李若彤演的<青春火花>裡面有一個女孩子的花名真的叫港同盟。港同盟的人很受歡迎,他們說香港需要民主,只有這樣,共產黨才不能侵害我們的人權。他們又說中國也需要民主,只有這樣,貪污腐敗、無理拘禁、以言入罪等問題才有希望解決。那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愛國,愛國就是對國家發展提出意見,為大眾爭取權益。
後來,九六,接著便是九七。那時候,李麗珊得到奧運金牌、十大基建陸續完成、經濟好得可怕、煙花放個不停,可是你有份選出的立法局、市政局和區議會全都要被共產黨解散,你大概會對這個政權反感。
幸好,那時候特首候選人之中有一個叫董建華的人,他做過行政局成員(即是有港英統治經驗),又是商人(即是明白資本主義運作),曾經留學英國(即是有學識),而且他看上去很好人。他比起那個自以為了不起的羅德承好得多了。至少我們香港人能夠自己管理自己。
Comments (12)
小時候,很怕共產黨。
以為一說了國家的壞話,解放軍便會從窗口爬上來槍弊我們。
其待你寫那可怕的下集
好有共鳴,尤其是班同學走下一個,走下又一個的時期。
由十多歲開始,便對共產黨有種反感、憎恨、恐懼的感覺。而且,以為國、共兩黨之間,是天使與魔鬼的鬥爭,從來冇問原因、由來。看來是被殖民地政府的政治洗腦影響。一直到近兩年看了些中國近代史,至發現原來國、共各懷鬼胎,終於真相大白!
不過,我仍然討厭共產黨! 平反六四!!!!
你是不是讀了《 我這一代香港人》?
to Sun_85: 現在國內的網民,說了國家不愛聽的話(好像我們現在一樣),國安局便會從正門把他們帶走。你小時候的恐懼不是誤會呢。
to lsc_charles: 不是可怕的下集喇,你見我們對那位特首候選人多有信心。
to Denise107: 也許是因為我們在香港接觸的人不少是從大陸逃亡來港的吧。
to jeanne56g: 很久以前讀過,推薦。不過今次的靈感不是來自這書。
「國內的網民,說了國家不愛聽的話,國安局便會從正門把他們帶走」這是香港對內地的典型誤解。內地對網絡的監控是有層次的,一般的抱怨不會有大問題,大一點的抱怨只要避開敏感字眼也可以在網絡上生存,更大的抱怨很可能會招來網警(屬警方、不屬國安系統)的警告或提示(例如發電郵予該網持有人、封掉網站),但除此之外不會有甚麼大後果。如果是持續的言論或把言論和行動結合起來,那麼警方可能會找上門勸你別惹事生非,但不會帶你走。只有最極端的情況下,尤其是和被定性為「反華勢力」的組織有聯繫,或從事分裂活動,才會由國安系統處理。
概括一句,雖然內地的確有網絡監控,但絕不如一些人所說「說錯一句話就被帶走」那麼離譜。內地還有一定程度言論自由的,而且和官方保持著「默契式的平衡」,即是你不踏著高壓線,你要說甚麼都可以。如果沒有文字紀錄在案,例如一班人吃飯或坐的士時司機天南地北,批評的話可真多的是了,有時聽得連我也覺得不可思議:「這些話也可以說出口的嗎?」當然在正式場合就不可亂講了,因為要問責的。
我不認同內地的做法,但我認為誤解內地做法也不是一件好事。
至於共共(恕我要迴避敏感字眼),我以前對他們也很有介心,但後來在內地接觸多了,覺得他們也是平常人而已。所有的黨員不是全一個模樣的,例如我的導師,他是黨員,我認為他是一個正直清廉而且專心學問的老好人,我的房東是第二代黨員,他也是十分正直的。當然我也認識一些咀臉甚為難看的成員。一竹篙不可打沈一船人。至於內地的弊病,我認為一是制度本身的缺憾(當然這又和共共有關了),二是文革的遺毒(這和過去的共共有關,但今日的共共是否定這段時期做法的),三是我們中國人的一些劣根性。如果把所有責任都推在一個「黨」上面,這和我們把所有香港的不幸都推在董建華身上,是把千頭萬緒的情況平面化為一個「投射對象」的做法。
我在內地生活了兩年,其中一項發現,是香港人看內地,和內地人看香港一樣,都是在看自己「建構」出來的對方,然後根據自己所建構出來的對方形象進行批評(甚至謾罵)。問題是,建構出來的有頗多「典型化」、「像想化」、「以訛傳訛」的成份,以此作為評價對方的依據,結果可想而知了。
不過總體來說你所講的共同回憶和我的個人回憶總體吻合。令我想起小學時教我們「不要收集共匪郵票」的中文老師了。哈哈。
89年來香港前, 我媽是黨員, 因為她能幹, 至少在八十年代, 能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意味: u r qualified
關於馬克思的東西, 明顯我和我爸懂得比她多. 我爸沒有入黨, 這一點過去可以讓我媽鄙視我爸一下, 按照我爸的說法是因為他有地主血統, 這幾乎害得他上不了大學, 所以我爸比較討厭共產黨.
對於二十未出頭的我,版主所說的歷史事件我也知道,無論從阿媽,定係上堂。
獨獨就缺少了一份同感。
---------
有人講過,如果出一本書寫關於屬於那一代的人寫下六七暴動 + 八九六四 + 零三七一的點滴,那就會是寫下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思想的轉變。
中共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香港是英國領土, 所有清政府和英國之間的南京/北京/99年租借/關於香港領土條約北京政府一概視為不平等條約, 不承認.
50年初北京只是出於現實利益考慮向英國示意短期內不會武力收回香港, 換取英國對新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當時英國請北京在香港設個中國領事館, 北京根本不承認英國在香港的統治權, 當然不會這麼幹, 放個領事館不就是承認香港是你英國人領土??? 所以就放個半官方機構代表北京: 新華社
其實北京本來也沒打算收回香港, 不然文革的時候大可出一個團就可以把香港給解放了, 根本不用等九七. 主要因為這新界99年租借條約雖然北京不承認, 英國人還是要按合約辦事, 70年代末, 這新界土地不到二十年就不屬於港英政府了, 究竟是批不批給發展商蓋樓搶錢呢? 於是英國人主動找上門, 1979年去北京找鄧小平討論香港前途問題.
三個人代表香港上北京: 港督麥理浩, 當時的港督顧問衛奕信和行政局首席議員簡悅強. 作為一種親切的表示, 見鄧小平的時候兩個盎格魯撒克遜資深外交官都不用翻譯, 直接用漢語和鄧小平談話, 只有那個姓簡的華裔議員要用漢語翻譯, 因為為這位兄台只懂廣東話和英語. 英國人本來想中國應該會繼續讓英國管香港, 畢竟幾十年來都這樣下來, 對雙方都有好處. 誰知鄧小平突然執意要收回, 因為當時鄧小平見英國既然主動找上來了, 於是靈光一閃, flash一下, 新概念誕生:
"一國兩制"
香港的不過彈丸之地, 要收回北京隨時都可以, 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完全是意在台灣
在香港施行一國兩制純粹是為了給台灣做示範的. 這是大原則.
麥理浩回到香港, 只叫"投資者放心"
簡悅強則私下表示: "釘蓋"
幾年後, 女首相帶著福克蘭戰爭的餘威去北京, 結果大家都知道的: P街
六十年代北京不是沒打算回收香港,只是韓戰爆發後內地被物質禁運,其後內地因本身政治形勢開始了鎖國,因此北京需要一個可與外溝通(輸入物質、收集外國消息、與台灣溝通等)的窗口,香港也因為有利用價值而被留下來。文革初與深圳已有一個師解放軍隨時準備開過深圳河解放香港,邊境也發生過衝突,據內地說法是周總理後來下令把軍隊撤了的。可以說,香港的收與不收,留與不留,當時都只不過在領導人的一念之間而已。今日看來,好不抹一把大大大的冷汗。
關於港人集體回憶,如果未來真的有人寫的話,很應該加上「偷渡」一項,這個從五十年代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整整三十年的事件,其中多少人意無反顧地投奔怒海、多少人死於非命,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拍成一部電影。我想正是有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志,才能令他們日後在香港掙扎生存下來,最終成就了七十年代的香港奇蹟。
香港的確是很特別的,尤其是如果我們看看其他在中國的殖民地下場(英國的威海衛、法國的廣州灣--即湛江),再看看英國其他殖民地的命運(尤其是新加坡),可見到香港走著很獨特的一條歷史軌跡。
至於一國兩制,我個人認為也不是甚麼新發明,只不過把列強的「高度自治海外領地」概念因中國國情變通一下而已。如果看看美國波多黎各、或戰後至獨立期間的英領新加坡、或今日的芬蘭阿蘭群島、或今日的英國曼島,都可發現他們的地位和處境與香港頗有相似之處,他們的經驗,部份是可供香港思索自身未來時作為參考的。
好認同!
由細到大,"共產黨"呢3個字一直係邪惡既象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