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blogger譚劍對墨攻的評論[原文連結]。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有冇咁誇張呀?
看完墨攻回家,讀到譚劍的評論,幾乎懷疑他有份投資,還要是大股東。
墨攻是否「華語娛樂電影一百年歷史來,最精彩可觀的頂尖電影之一」,我不敢說,但「超過了....天國驕雄和 Troy ,可以站在黑澤明的經典鉅作旁而毫不遜色」,我真的笑了。
唯一肯定的是「十年難得一見」,因為張之亮由買版權到上畫,真的攪了十年。
以戲論戲,不是要攪筆戰。
先說故事,墨攻選取了漫畫墨子攻略關於梁城之戰的部份,原著講述墨者革離如何幫助這個只有幾千人的小城對抗趙國大軍,當中以小抗大,雙方以奇謀角力,主角革離如何奇兵取勝,這便是原著故事精彩之處。
幾千人鬥十萬人,本應是絕望的,面對二十五倍的數量劣勢,梁城上下應該是驚慌失措,即使耶穌出現,也不會叫他們突然信心返晒黎。戲裡革離一出現,幾乎射死對方副將,然後在城內對著三幾十人說話,便能得到全城軍民的心,似乎牽強了點。比較之下,原著花了不少篇幅描繪革離怎樣努力取信於民,電影完全欠奉。也許唯一解釋便是因為劉華太靚仔。
人數廿五比一的戰爭,數量少的一方要勝利,一定要很有說服力的原因,例如戰術、奇招、士氣、訓練等。戲中玩的是頭兩項,既然開宗明義是請戰術和奇招,就請把形勢和所用的計謀說得明白一點,例如第一次用火,便請說明什麼是罋城?那些水為何會著火?(原著中說的是石油,是革離的新發現,而戲中的水,大概不是火水吧)。另外,第二次用地道戰,本來估地道位置可以是一場很精彩的博奕戲,但戲中完全沒有交待為何革離會猜中是那個位置。此外,捉間諜本來可以是很妙的一幕,可是戲中沒有交待清楚這一招是如何成功的。最後,革離大反攻,為何像彌敦道爆水渠的情況會令一千人完全不能反應?為何一班弓箭手可以隨便由城外走進城內?這些都有點兒太過理所當然。
革離這個墨者單槍匹馬幫忙守城,隨時準備犧牲性命,悲壯得很,我們通常稱這類人物為悲劇英雄。他的對手巷將軍,職業軍人,重名譽多於生命,本為將材,但強中自有強中手,唯有自嘆時不利夸。雙雄對決,惺惺相惜,本來又是一條好線,可是他們對決的「互動性」不夠,兩人不知打什麼似的。到了最後,革離要單挑巷將軍,說明為的是不要傷及其他人,可是當他們上了城樓辯論(還以為是決鬥...)的時候,革離的援兵和爆水渠奇招出動,趙軍在主帥不在的情況下亂成一團。革離這個以單挑為名,調虎離山為實的計謀,是英雄所為嗎?如此,雙雄對決成了空想。
至於片中「兼愛、非攻」的墨家思想,著墨頗多。一方面透過革離做出來,另外以梁王說話旁敲側擊,道出墨家的偉大理想有何不足,又以奴隸和革離的對話輕輕帶過「均衡勢力vs大一統」兩種和平的兩種思維的對立。這個可說是為一天到晚想著武力大一統才有和平的國內大導提供了新的視點。
另外,整套戲最突出的地方,是政治角力,這是原著沒有的情節。革離,以至整個決梁城,都是敗在政治角力。革離初到梁城,計算到梁王想把他交給趙國,可是第二次他計算不到。這個孤獨的墨者,救得了一座城,救不了自己,連帶一班忠義之士也死得不明不白,中外歷史中這樣的「狡兔死,走狗烹」悲劇不斷重複,看得悲涼,也是全片說得較為有力的地方。
說完故事,再說拍攝。戲裡說有十萬大軍壓境,可是導演極少使用高一點和遠一點的視角,每每晝面上只看到一二百人,天國驕雄的戰爭場面拍得比它宏偉不知多少倍。見到畫面中那一百幾十人打來打去,完全感受不到那勝敗一線之差的壓力,更想像不到趙軍在那幾場戲死了五千人。
最後,說演員。其實一班演員表現不過不失,不過,就是牽動不少觀眾情緒。還是那一句,城內那班人好像不覺得自己大離臨頭似的。而劉德華,始終是劉德華,要他演一個低調的苦行者,真的辛苦了他。張之亮找他來演,是商業考慮,大概也預計了這個革離會低調不了。
最後最後,大部份喜歡漫畫原著的人看過都不滿意,為什麼?因為畫出來的原著,比億萬金元的真人演出還要緊張、悲情、人性化。簡單而言,其實這套戲很悶。
回應本文開始部份,如果真的想看「精彩可觀」的電影,可先看天國驕雄、亂、七俠四義,然後再想想是否同意文首的博客讚言。
延伸閱讀:
「墨攻」的攻防戰
這是華語娛樂電影一百年歷史來,最精彩可觀的頂尖電影之一。它超過了近年的荷理活大片「天國驕雄」和 Troy ,可以站在黑澤明的經典鉅作旁而毫不遜色!
瑕不掩瑜 ─ 《墨攻》電影
劉德華先生演出落力,演活了一個比小說或漫畫版更有人性的革離
《墨攻》:瑜難掩瑕如何化蝶
這部影片雖有瑕疵,但也還不至於是爛片,不過如果說它讓人看到了國產古裝大片羽化成蝶的希望,那麽說句不客氣的話,這個希望也未免太渺茫了一點。
醜而不陋、十濁一清──略談電影墨攻之得失
單從技術層面而言,本片的確是未臻完善。但相比起其他沉醉於構圖和用色的華裔導演大製作,張導至少已在人文關懷一節大勝對手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