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07

  • 《拾香紀》

    黃世澤這樣說《拾香紀》:

    所以不要奇怪無端端有一群年青人,跑出來去捍衛天星碼頭,甚至打算逐街作戰而茫無頭緒。陳慧的小說,已經講了很清楚的答案。而陳慧眾多作品中,以《拾香紀》最沉重,最富歷史感,而對香港的影響,只會隨時代變得越來越大。[全文]

    第一次看《拾香紀》是2000年剛畢業的時候,那時看完,十分喜歡,把故事想了又想,想了兩三天。《拾香紀》其實是以一個叫連拾香的七字頭女孩子,說她的爸媽和九個哥哥姐姐的故事,這些人的經歷,正正就是不同世代香港人的經歷。

    2000年看《拾香紀》的時候,想不到為什麼會那麼喜歡。後來想到可能是因為它說的是我們香港的故事,而且說得感性。連拾香生於1974,卒於1996嘉利火災之後,其實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她所見證的,也是我們所見證的。

    先前寫過三篇七字頭共同回憶的文章,有人留言說有《拾香紀》的感覺,實在抬舉了。也許,一代人總能寫出同一代人有共嗚的東西。

    《拾香紀》中最令人記得的是結尾的一句「原來,回憶,就是愛」。那種愛,是這一代人對這一代的回憶,對本土的感情。所以不要奇怪無端端有一群年青人,跑出來去捍衛天星碼頭。

    後記:
    2000年,三角關係劇團演過《拾香紀》,多媒體運用和佈景配合非常出色。如果會重演的話,應該一看。還有,他們的宣傳圖畫,比原著中的插圖更有味道,大家可以到這裡下載wallpaper。另外,他們另一個講七字頭回憶的演出「20出頭」,1999年至2006年,六度重演,仍然年年滿座,可以想像集體回憶這四字的叫座力。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www.trinitytheatre.org/10/10_wp/10_wp08.jpg」

      

  • 終於欣賞到"我阿媽發仔瘟"

    終於在衛視爛片台(NOW 139台)欣賞到傳說中的爛片經典<我阿媽發仔瘟>。

    果然是名不虛傳.... 裡面的gag爛得可怕,要笑只能笑編導眼低手更低,而主角William Hung,做戲好像初中生入camp做話劇一樣,完全交不到戲。當然,William Hung的業餘騎呢演出,可能就是一個賣點。另外,他唱的"She Bangs!"改篇的「燒餅歌」,完全沒有他唱She Bangs!的神緒。

    還有,裡面有一些專業演員的NG位,例如唸對白不夠順暢,正常導演不可能收貨,但竟然在戲中出現。相信導演真的眼低手更低。

    上網找資料,發現原來有個金話梅獎:

    相對於成本和導演名氣,<阿嫂>應該才是真正爛片王。

    資料來源:http://hkcm.hkehost.net/forum/viewthread.php?tid=85492

  • 教師關鍵字(3) - 查簿

    「查簿」正式名稱應該是「觀習作」,也有人稱之為「check簿」或者「睇簿」。查簿,顧名思義,就是上級(通常是科主任和學校管理層)檢查教師批改的學生習作。

    如果你問十個教師「你鍾唔鍾意查簿」,相信會有九個回答說「你真係識講笑」。

    未教過書的人或者覺得查簿很簡單,不就是把學生功課收回來交給上級看看嗎?

    情況等於曾特首說會到深水埗巡區,深水埗的民政事務專員會不會什麼也不做,隨便讓特首「看看」鴨寮街北河街的奇景?

    一名教師手上大大話話有二三百份功課,如果要給上級檢查,首先要對付以下問題:欠交、遺失、做錯、亂做、做漏、欠改正、改錯正,還有自己改錯的地方。二三百份功課,可以有無限機會出現以上問題(機會視乎學生水準、教師經驗、學校文化、運氣)。

    全校檢查一次習作,可歷時四、五星期,這幾星期,全校教師都會忙於追收功課、加緊監督學生改正(學生和教師最容易忽略的項目)、訓示學生寫好目錄、責備那些長期欠功課的學生等等。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而學生突然被「加強力度」督促交功課和改正,也忙得不可開交。

    有友校前輩(再強調一次:不是敝校)說,這是政績工程。是師生一起合力粉飾太平的時候。

    有一個傳說,說有人是因為不想被查簿而轉學校。

    也有一個傳說,說某校有教師因為查簿前叫學生抄答案扮作功課而丟職。

    更有一個傳說,是有些學校不會查簿。偏偏我身邊的三位教師,都不用被查簿。

    不過,話說回來,查簿是學校的一個重要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程序,如果不是查簿,大家未必會那麼徹底地要求學生改正,也許批改也未必那麼仔細,而學生也不會被嚴格指示正確功課和改正格式,科主任也未必會仔細跟教師們討論批改的技巧。

    今天下班,看見會議室內的「簿海」,數以千計的功課等待上級檢查,心裡一陣奇異的感覺--如果自己和學生們可以因此而進步,辛苦一點也值得。

    前文:
    關鍵字2 - 開放日
    關鍵字1 - 改簿

    Johncoal寫的:
    關鍵字 - 家長日

  • 禁煙

    1月1日,終於室內全面禁煙。

    現在光顧最常去的那幾間茶餐廳,空氣真的清新了。不過,全面禁絕,是否合理?

    二手煙是吸煙者做成的負面界外效應,對附近的人造成傷害。因為交易成本太高,他們不能透過交易減低這些界外效應(即是付款給吸煙者,叫他們少吸一些),沒有辦法,唯有邊食飯邊食二手煙。室內全面禁煙是政府有形之手對這個「市場失效」的具體干預,一刀切令吸煙者不能再製造任何界外效應。

    其實這個一刀切的做法,會不會莫視了吸煙者對吸煙的使用價值?假設二手煙對吸煙者來說沒有負面效果,又假設一個場所中只有吸煙者,那麼,他們在一個場所吸煙,只會帶來正數的價值。不容許任何室內場所吸煙,就是抹殺了這些價值,對社會而言,不就是一個損失?

    把吸煙者和非吸煙者有效分隔,例如發出煙牌,領牌食肆不設非吸煙區,讓吸煙者和非吸煙者自行選擇光顧哪一邊,也就是說讓市場決定吸煙食肆能否生存。這樣,可以減低二手煙對非吸煙者的界外效應,也不會令吸煙者對吸煙的使用價值消散。

    當然,如果政府把吸煙者的健康考慮在內,更不應該一刀切室內全面禁煙,而是把賣煙和抽煙列為刑事罪行,就像白粉一樣。否則,為什麼不准在食肆吸煙,卻准在家中或者街上做同樣的事?

  • 世界是小的

    你相信人與人之間只隔了六個人嗎?即是說,你可以經六個人聯絡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Six-degrees of separation)。

    (1)

    一天,參加T的婚禮,見過一位吹長笛的男士。

    過了一星期,當J的兄弟,跟另一位不相熟的兄弟聊天,談起最近的婚禮,才知原來他就是吹長笛那位。原來他是T的太太的朋友,又是J的同事。而T的太太和J,是不認識的。

    (2)

    J婚宴的司儀,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總之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月後,參加R的婚禮,司儀竟然又是同一人.... 原來司儀是J的同事,又是R太太的舊同學。而J和R太太,也是不認識的。

    (總結)

    根據「六度分隔理論」,世上有些人認識特別多人,大多數的隔六個人的連繫也會經過這些人。這些人叫做「聯繫者」(Connectors)。

    這個故事,可能有以下意思:

    我有理由相信,J就是一個「聯繫者」。

    或者,J的公司有能力召集婚禮專才,於是令J的同事出現在婚禮的或然率提高。

    又或者,可能我才是「聯繫者」,因為長笛手、司儀、T、T的太太、J、J的太太,我都認識了....

    延伸閱讀:
    小世界理論(Small World Phenomenon)

  • 2007年,祝大家有個好開始,即係成功既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