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07

  • 生活軼事

    訪問

    今天代表三師會到有線的教育新增點受訪,錄了幾分鐘,明天(星期四)有線8台七時、九時、十一時出街。同場加映三個身高170cm的男人如何迫爆小弟家居。

    當教師有一樣不好,就是沒有卡片,這個對於外出交際影響不少。

    讀書

    終於,為了回應財政預算案,報了名讀書。抱著報了才正式決定的心態,報了兩間大學。看誰會收我,如果兩邊都收,便二選一。不過看來還是會選學費平些,地點近幾十公里那一間。

    遠征EMB

    3月中到EMB的工作坊講解綜合人文的教學,名叫「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初中課程的學與教策略—角色扮演與小組討論」

    初試啼聲,希望不會失手。如果有同工報了名,到時俾俾面不要打瞌睡....

    方大出書

    方潤大大出書,在作者簡介的最後一段引用了小弟在Blog Day對方大的介紹。

    方大是書海明燈,同學們值得一看(看書比在螢幕看blog舒服得多了)。

    節外生枝

    最近最常聽的歌:

    既沒有網 在四方
    就恨沒勇氣闖闖
    我這半世 未算趕
    何妨迷路看風光

    youtube MV 播放

  • 竊聽者 The Lives of Others

    mov

    年初一看的。

    內容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不在這裡多說。看的時候,不其然想到我們的國家。究竟我國有多少人被開file跟進?天曉得。

    不過,在豆瓣看到轉貼自由派學者王怡評論這電影的帖子,說到:

    1989年的柏林牆和天安門,多納斯馬克和我一樣是個中學生。他是"後柏林牆"一代,我是"後天安門"一代。我真能體會一個"後柏林牆"時代的青年導演,也能拍出那樣椎心刺骨的創傷。


    王怡的blog已經掛了(不知是不是因為被block),而這個轉貼仍然在豆瓣中健在。我們頭上的一片天,有時藍,有時灰。

  • 三師會特集[談如何談性和愛]

    聲明:內容包含與性有關內容,敬請留意。

    新年流流, 百無禁忌, 承接上集關於配偶的討論, 今次討論學校如何討論性和愛。

    第一部份內容包括:

    現在的中學性教育教什麼?

    三師親身經歷 - 性教育以外的性教育

    第二部份包括:

    老師談性的難處?

    如何討論學校不會討論的性議題?

    通識科不問爭議性較大的議題?

    如何多角度思考社會禁忌?

    收聽第一部份節目


    收聽第二部份節目



    Odeo Directory:
    http://odeo.com/audio/9418413/view
    http://odeo.com/audio/9323093/view



    訂"聽"網上通識節目三師會

    ...with iTunes:

    Add to iTunes

    ...or simply get the feed via feedburner.com:

    Feedburner

    三師會 為<Roundtable通識教育頻道>節目。

  • 一年豪一次 - 電影節又到了!

    聲明:以下電影只是小弟有興趣看的,即是說小弟仍未看,所以不代表一定好看。

    全球化類

       
    不公平咖啡          全球化大出賣          審判IMF

    邊緣類   

     
    變態者電影指南  性工作者十日談

    中國類

     
    小說                      十三棵泡桐

    期待類



    唱盤上的單行道
    (期待原因:香港回憶)



    愈扮愈開心
    (期待原因:愈笨愈開心導演作品)



    完全選舉手冊
    (期待原因:日本政治)



    FU*K
    (期待原因:多角度認真分析FU*K這個最常用英文字)



    立喰師列傳
    (期待原因:押井守)

    詳情請參考HKIFF網頁

    另外,請大家bookmark這個把web 2.0力量應用在HKIFF上的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

  • 澳門印象

    年初四,往澳門走一趟。早上當人們仍在夢綁、賭客還未過關的時候,四周都很清靜。

    中午過後,所有地方都是人,吃飯的地方都滿座。

    走訪了四個新賭場:

    英皇

    找了兩個西人扮英國御林軍在門外拿槍站崗,還會步操!裡面有白龍王祝福過的水池,玻璃地板下有足金金磚,牆上有大量類似歐洲皇族油畫的東西。只差一個環球小姐。

    新葡京

    那個好像外星怪物的東西令我想起強戰世界,很多大陸人排著隊被吸進去做肥田料。

    它有三樣東西不可帶入場:槍、Cap帽和相機,因為我帶了其中一樣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把背包寄存。可是那衣帽間的工作效率奇低,加上很多人打尖,我排了十分鐘仍未能寄存,於是便離開。

    星際

    梁朝偉做代言人,一定有些睇頭。同樣也是人山人海。裡面Grand得不得了,又有歌舞表演,還有免費飲品無限供應。還有,它的衣帽間同樣是兩個職員,但效率比新葡京高十倍,見微知著,高下立見。

    金沙

    這裡最多人,簡直好像羅湖過關一樣。裡面大得不得了,同樣,很Grand。

    參觀賭場,一個仙也不賭,最有趣是看那些面容扭曲的賭客,他們輸多贏少,但仍然一萬一萬地買。有趣的是,很多一萬一萬輸掉的人,都穿得像農民出城。

    到過澳門幾次,通常都是旺季到訪,不過這次交通最糟糕。根據小弟的觀察,新葡京帶來令其對開的交通負荷過重,令往碼頭的路出現嚴重樽頸。何生和澳門政府打造那強戰世界怪物的時候,難道沒有想到?

  • 強烈推薦--天水圍12師奶

    天水圍12師奶

    新年假期,讀了這幾本書,當中最推的是天水圍12師奶。書中的12位天水圍婦女,各有各的辛酸甚至悲哀,但她們的故事,不是個別例子。

    為什麼這地方特別多失業人士?

    為什麼女人那麼容易遇上壞丈夫?

    為什麼被虐待的婦女會走投無路?

    為什麼老師跟家長說「不要讓你的兒子在天水圍讀書」?

    為什麼這地方是天水圍?

    那不是第三世界辛酸史,那是你身邊的一些香港人。

    你不需要是女權份子,也不需要是社工,只要你是香港人,都請看一看。

    希特勒草莓

    六個中國城市的十五條街道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

  • 愛恨新年的理由

    • 放假
    • 見到很久沒見但想見的親人
    • 利是(不過,因為不少朋友都已結了婚,而我則在可見的幾年內仍會是單身,他們已經組成了Cartel,決議每年給我的利是錢每年減少一半)
    • 看煙花
    • 吃有蝦有花膠冬菇的團年飯
    • 一家人在下午行花市
    • 看新聞報導香港和台灣人爭上頭注香的奇景

    • 每天都有人在後樓梯燒衣,整幢大廈好像火燭一樣(把整幢大廈煙燻的人會得到神明蔭照嗎?)
    • 無線賀年節目--永遠都是汪阿組高八度唱賀年歌,加上佘C曼等姐仔及一眾二線演員幾小時好意頭說話疲勞轟炸
    • 任何時間都見到或聽到麥玲玲(包括深宵同志節目「自己人」)
    • 改得不倫不類的賀年歌

    最後,還是祝大家新年快樂,身心健康!

  • 三師會Podcast - 愛情

    通識課程問:

    選擇配偶應該考慮些什麼因素?各項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為何?為什麼出現由父母或其他人作決定的婚姻?這種婚姻對有關人士的人際關係有什麼影響?

    在香港,男女通常如何追求對方?人們對追求異性及對婚姻的態度是否正在改變中?什麼因素導致這些轉變?這些轉變是否可取?在結為夫婦前,男女雙方應達致怎樣的了解?

    情人節翌日,三師談愛情。

    關於愛情這個議題,我們打算再加一集。聽眾如果有想談論的關於兩性的題目,請留言。

     直接收聽MP3

    Odeo Directory: http://odeo.com/audio/8842193/view



    [連結:三師會]

  • 我看明光社

    因為工作性質所限,很少在blog提及明光社和類似的機構,為的是不想引起誤會。

    事先申報,我是基督徙,也是一個教師,不過不要因為這兩個身份而把我對號入座。

    明光社代表誰?

    每當社會上出現關於傳媒操守、性傾向、性文化的討論時,明光社都是第一個發表意見的宗教團體。他們代表的社會群體,大約可歸類為主流基督教及天主教徙、家長、持傳統道德價值者等等。正因它代表的是社會上價值觀較保守(保守二字為中性,不帶貶義)的聲音,它不能避免和價值觀相對的社群正面交鋒。和明光社意見相左的社群,大概包括文化界、藝術工作者、新聞媒體、青年學者、網上社群、性傾向平權團體(同志團體)、自由主義者等等。

    明光社的宗旨很明確,是「關注傳媒污染,正視社會歪風」(連結)。至於什麼是「污染」和「歪風」,他們的標準是香港主流基督教的道德標準。以涉及性或性暗示的題材為例,明光社反對青少年接觸到對性有誇張描述的傳媒材料,是因為主流基督教信仰認為眼目的情慾已是犯罪。同樣,因為主流基督教信仰認為同性戀行為是犯罪,所以明光社多年來一直堅持反對同性戀。

    六大派圍攻明光社

    當明光社發表其意見的時候,持不同觀點的社群會提出質疑,甚至抗議,因為對於這些社群而言,明光社是以道德為口號,干預他人的創作自由和不影響他人的生活方式,對於前述的傾向自由主義的社群而言,這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常常在傳媒和互聯網(尤其是獨立媒體和知名網誌)看到反對明光社的聲音,原因為何?我想這是因為活躍於傳媒和互聯網的寫作人大部份都傾向自由主義。他們對於以道德干預創作和生活方式的意見自然看不過眼,他們比認同明光社的社群更活躍,曝光率更高,而明光社和類似團體則只會出現在報導和個別的論壇版,所以我們會見到「六大派圍攻明光社」的情況。

    作為人文學科的教師,我不得不多謝明光社,因為在傳媒和互聯網找到的傾向保守派意見不多(不計方向報和月亮報的維園阿伯式歪理)。要編寫教材的時候,明光社、性文化學會、公教報等材料便成了多角度分析的參考資料。

    價值觀問題

    問題是,明光社說的是基督教價值觀,它和香港社會的價值觀是否一致?而香港社會的價值觀,也分為許多不同的群體,例如屋村主婦的價值觀和文化界可能不一樣,基督徒和無神論者的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當明光社努力地去宣揚他們的道德倫理觀的時候,他們心裡的對象是信徒抑或所有香港人?如果是前者,它說的也未必完全無可置異,可說是只能反映主流的解經觀點。如果它的對象是後者,相信更難令所有人信服。

    「已經沒有人為我講話了」

    從明光社的過往評論和活動來看,它的對象又似乎是後者。它的角色近乎一個鼓吹者(advocate),努力去遊說政府,尤其是廣播事務管理局及教育界接受其基督教道德觀。其方法包括發表評論、調查報告、鼓勵公眾向廣管局投訴、以及為中小學提供教材和教師培訓。暫時而言,除了家計會和護苗基金以外,它應該是最大的性教育教材及培訓供應者。

    明光社憑著在社會和教育界的影響力,的確做到倡議、鼓吹某一套價值觀的效果,這也正正是不少自由主義者非議它的地方。它鼓吹的是一套絕對的、保守的價基督教值觀,這套價值觀與家長界和教育界的價值觀大致上配合,合流成社會上保守(重申一次,這是一個中性的字眼)的力量。這股力量,正正與較開放(這也是中性字眼)的另一部份社會人士有所衝突。

    本來,寫幾篇文章、做幾個教材套只會引發一年三幾次論戰,不過,問題在於當這些議題涉及公權的時候,真真正正的戰爭便不能避免。例子包括廣管局對傳媒的監管、反性傾向歧視立法、教育政策、賭博政策等等。當這的些政策的影響變得切身和實在的時候,兩方都會認定自己是說過「當初他們先殺共產黨,我沒有作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 最後,當他們開始對付我時,已經沒有人為我講話了。」的德國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寸土不讓,用盡努力去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國。於是當明光社認定社會道德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會有人指責明光社企圖建立「神權政府」。

    總結--我們有沒有....

    如果要總結,我會說,不論是明光社、性文化學會、彩虹、紫藤、文化評論人、博客、教師、家長,都是鼓吹者。他們各有各的立場,用盡方法去令社會接受他們認為是對的事。這難怪他們會出現交鋒對陣的情況。

    香港作為一個最接近現代化的華人城市,對於自由、平等、公義等核心價值的追求也是華人社會中最接近國際標準的。但是,我們究竟有沒有....

    一個真正開放包容的平台讓每一個鼓吹者有倡議理想的空間?

    對於不同的意見有沒有真正互相尊重?

    有沒有真正的讓整個社會充分理解他們應有的選擇?

    在教育青少年的時候也是讓他們充分理解他們應有的選擇?

    每當學生接收完既有的較為保守的資訊之後,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社會上其中一種意見,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充分理解不同選擇之後的選擇(informed choice)。當他們在這裡認識了某個團體的提供的資料,也應該了解一下社會上不同的見解。

    「阿Sir,咁係咪要睇返兩本咸書平衡一下?」*

    「不用。你看一看明報和信報,也上Google和Wikipeida找關鍵字就可以了。」

    technorati tag: | | | | | | |

    註*:設計對白

  • 關於對明光社的觀察,請閱讀上面的文章。此版保留是因為有朋友留了言,不敢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