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性質所限,很少在blog提及明光社和類似的機構,為的是不想引起誤會。
事先申報,我是基督徙,也是一個教師,不過不要因為這兩個身份而把我對號入座。
明光社代表誰?
每當社會上出現關於傳媒操守、性傾向、性文化的討論時,明光社都是第一個發表意見的宗教團體。他們代表的社會群體,大約可歸類為主流基督教及天主教徙、家長、持傳統道德價值者等等。正因它代表的是社會上價值觀較保守(保守二字為中性,不帶貶義)的聲音,它不能避免和價值觀相對的社群正面交鋒。和明光社意見相左的社群,大概包括文化界、藝術工作者、新聞媒體、青年學者、網上社群、性傾向平權團體(同志團體)、自由主義者等等。
明光社的宗旨很明確,是「關注傳媒污染,正視社會歪風」(連結)。至於什麼是「污染」和「歪風」,他們的標準是香港主流基督教的道德標準。以涉及性或性暗示的題材為例,明光社反對青少年接觸到對性有誇張描述的傳媒材料,是因為主流基督教信仰認為眼目的情慾已是犯罪。同樣,因為主流基督教信仰認為同性戀行為是犯罪,所以明光社多年來一直堅持反對同性戀。
六大派圍攻明光社
當明光社發表其意見的時候,持不同觀點的社群會提出質疑,甚至抗議,因為對於這些社群而言,明光社是以道德為口號,干預他人的創作自由和不影響他人的生活方式,對於前述的傾向自由主義的社群而言,這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常常在傳媒和互聯網(尤其是獨立媒體和知名網誌)看到反對明光社的聲音,原因為何?我想這是因為活躍於傳媒和互聯網的寫作人大部份都傾向自由主義。他們對於以道德干預創作和生活方式的意見自然看不過眼,他們比認同明光社的社群更活躍,曝光率更高,而明光社和類似團體則只會出現在報導和個別的論壇版,所以我們會見到「六大派圍攻明光社」的情況。
作為人文學科的教師,我不得不多謝明光社,因為在傳媒和互聯網找到的傾向保守派意見不多(不計方向報和月亮報的維園阿伯式歪理)。要編寫教材的時候,明光社、性文化學會、公教報等材料便成了多角度分析的參考資料。
價值觀問題
問題是,明光社說的是基督教價值觀,它和香港社會的價值觀是否一致?而香港社會的價值觀,也分為許多不同的群體,例如屋村主婦的價值觀和文化界可能不一樣,基督徒和無神論者的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當明光社努力地去宣揚他們的道德倫理觀的時候,他們心裡的對象是信徒抑或所有香港人?如果是前者,它說的也未必完全無可置異,可說是只能反映主流的解經觀點。如果它的對象是後者,相信更難令所有人信服。
「已經沒有人為我講話了」
從明光社的過往評論和活動來看,它的對象又似乎是後者。它的角色近乎一個鼓吹者(advocate),努力去遊說政府,尤其是廣播事務管理局及教育界接受其基督教道德觀。其方法包括發表評論、調查報告、鼓勵公眾向廣管局投訴、以及為中小學提供教材和教師培訓。暫時而言,除了家計會和護苗基金以外,它應該是最大的性教育教材及培訓供應者。
明光社憑著在社會和教育界的影響力,的確做到倡議、鼓吹某一套價值觀的效果,這也正正是不少自由主義者非議它的地方。它鼓吹的是一套絕對的、保守的價基督教值觀,這套價值觀與家長界和教育界的價值觀大致上配合,合流成社會上保守(重申一次,這是一個中性的字眼)的力量。這股力量,正正與較開放(這也是中性字眼)的另一部份社會人士有所衝突。
本來,寫幾篇文章、做幾個教材套只會引發一年三幾次論戰,不過,問題在於當這些議題涉及公權的時候,真真正正的戰爭便不能避免。例子包括廣管局對傳媒的監管、反性傾向歧視立法、教育政策、賭博政策等等。當這的些政策的影響變得切身和實在的時候,兩方都會認定自己是說過「當初他們先殺共產黨,我沒有作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 最後,當他們開始對付我時,已經沒有人為我講話了。」的德國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寸土不讓,用盡努力去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國。於是當明光社認定社會道德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會有人指責明光社企圖建立「神權政府」。
總結--我們有沒有....
如果要總結,我會說,不論是明光社、性文化學會、彩虹、紫藤、文化評論人、博客、教師、家長,都是鼓吹者。他們各有各的立場,用盡方法去令社會接受他們認為是對的事。這難怪他們會出現交鋒對陣的情況。
香港作為一個最接近現代化的華人城市,對於自由、平等、公義等核心價值的追求也是華人社會中最接近國際標準的。但是,我們究竟有沒有....
一個真正開放包容的平台讓每一個鼓吹者有倡議理想的空間?
對於不同的意見有沒有真正互相尊重?
有沒有真正的讓整個社會充分理解他們應有的選擇?
在教育青少年的時候也是讓他們充分理解他們應有的選擇?
每當學生接收完既有的較為保守的資訊之後,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社會上其中一種意見,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充分理解不同選擇之後的選擇(informed choice)。當他們在這裡認識了某個團體的提供的資料,也應該了解一下社會上不同的見解。
「阿Sir,咁係咪要睇返兩本咸書平衡一下?」*
「不用。你看一看明報和信報,也上Google和Wikipeida找關鍵字就可以了。」
technorati tag: hongkong | 性傾向 | 同志 | 明光社 | 性文化學會 | 性教育 | 香港 | 廣管局
註*:設計對白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