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和同學玩泥膠, 教他們每個受造者(即係我地)在神眼中都是特別的。當然,在阿sir miss眼中, 每個同學都有獨特之處, 也有無限的可能性。[紅色那個是我的作品]
同場加映, 4B減壓寶碟, 同學們把泥膠拋上天花板, 大家笑了一大餐, 一洗返學悶氣, 也祝大家明天家長日之後重新上路。
昨天閒聊的時候,有人說:
其實絕大部份一個少女(包括三十以下的所有女性)會用既DC功能只係
其他fancy野冇用
當function唔係決定因素
樣就係決定因素
少女會因為覺得部機唔再cutie而換
你吃過納豆(natto)嗎?
納豆是發酵黃豆,味很強烈,有很多黏液,用筷子夾起,黏液拉成長長的絲,可以用來扮蜘蛛俠。
一般吃法是加魚露和芥辣,攪拌,直至黏液起泡便可吃。日本人喜歡用納豆撈飯,有些人會加生蛋撈飯,在早餐時吃。
很多人很怕吃納豆,說它的氣味太奇怪,更多人覺得它的黏液有點核突。
我很喜歡吃納豆。
第一次吃,因為不懂吃法,沒有按正常方法弄好,沒有加入芥辣,所以被那陣豆腥味嚇怕了。
後來到日本旅行,仔細觀察過人們怎樣吃,膽粗粗再試一次,發覺那怪怪的味道其實蠻可以的,不過肯定不是人人喜歡的那種。
後來,學會了其他的烹調方法,例如用來撈麵、意粉,也頗好吃的。不過,還是用來撈一碗熱騰騰的日本米飯最好吃,那種味道,一生難忘。
納豆是味道的美好回憶。
年初有日本電視節目訛稱吃納豆可以迅速減肥,於是全日本的納豆被掃光,後來電視台承認捏造故事,公開道歉。
吃納豆有益健康應該是真的,它高纖、低脂,而且營養豐富,OL吃了飽肚有氣力,少吃她們至愛的零食,當然可以減肥。
小弟以自己作實驗,連吃一星期,的確沒那麼飽滯,不過,上廁所的次數由一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所以只是間中吃三兩餐。
資料提供:香港很少地方售賣納豆--Sogo超市、Citysuper,不知是不是所有吉之島都有。$15有三至四盒。
[07-3-15]三師會節目內容
議題:「有責任感的人應如何與社會建立關係?」
上次討論過社區關係。今次有延伸閱讀時間,三師提供參考資料。
第一部份: http://odeo.com/show/10082963/1187861/download/_PartI.mp3
第二部份: http://odeo.com/show/10082863/1187861/download/_PartII.mp3
又到星期一「網誌推介」時間。
香港動漫研究所
http://www.cuhkacs.org/~hkari/wordpress/
教學助理之死
http://tas2006.mysinablog.com/
兩位TA同工不知什麼時候會轉工,也不知什麼時候會被校方發現,所以,要看趁早。(by Kursk)
專業攝影師 葉青霖
http://hk.myblog.yahoo.com/alain-yip
我的靈魂在紙背上
http://fongfongcoffee.mysinablog.com/
要去操控選舉結果,方法有許多種,而操控投票者資格是最直接的一種。
而你和我,不能過問。
我的選票,只能選出一個半個教育界選委,其代表性遠不及某些特權階級。
放假看著他們笑笑口投票,數算我能投票的日子,等於無限遠。
要選做得好份工的人,應該是做得好中央與地產商俾佢份工的人,而不是代表民意的人。
要舉出另一位候選人名稱時,鏡頭中的所謂專業人士和OL竟說不出。抵你班人任人魚肉。
讓我們放長雙眼,看曾蔭權如何為這個人均GDP位列世界前矛的城市「解決」普選問題。
讓我們屏息以待,看曾蔭權如何消滅波鞋街、中環舊區、中央書院遺跡、灣仔露天市集、玩具街、裕民坊。
讓我們靜心觀察,看我們還有多少食物問題成份不用標籤、有害食物源源供港、大型超市不用為詐騙負責。
剛提到那些說不出另一位候選人名稱的市民,如果我們跟他們一般無知、對自己城市的事莫不關心,那我們真的不配有多一點公民權,只配繼續快快樂樂地當籠裡跑滾筒的倉鼠。
延伸閱讀
繼續抗戰(tommyjonk)
曾蔭權,你謝咩票呀?(lazybrenda)
真的眼淚(另加拍案驚奇) (熊一豆)
後記:本來第一句是沒有「去」字的,不過為了免招話柄,還是改寫了。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初中課程的學與教策略-- 角色扮演與小組討論
上次遠征教統局分享會的Powerpoint可在教統局網頁下載。
解說: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包括經濟、地理、歷史、中史、通識、綜合人文等科目
初中課程的學與教策略--即是怎樣教才能促進學習
角色扮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作討論、或者模擬現實的活動或遊戲
小組討論--不是把一班分為八組那麼簡單。分組也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
總括而言,角色扮演與小組討論是「協作學習」的兩大種類。協作學習是近十年教育界推崇的教學方法,重點在讓學生親身參與學習過程。教育學術語是「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讓學生親身建構知識」。
運用得宜的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教學,成效可以很大。不過大前題是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和知識去準備。對,是充分的時間。這是現今教師最欠缺的。
下星期教統局外評小組來視學,被視學的人會在當日早上接到通知。這星期大家都忙著入分、入成績表評語,現在加上這次全校性視學,全民皆兵,忙得不可開交。
曾經在MSN的個人訊息寫了一句「我不是好天氣先生」。
有學生以為我惱了他們,以為我說我不是「好好先生」。令他們擔心,有點不好意思。
其實「好天氣先生」是指天氣好才會出現,天氣壞便失蹤的人。即是情況樂觀的時候便出現,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便消失的人。
我是在<男女大不同>這本社會大學男女關係學院的重點教科書看到「好天氣先生」一字的。書中作者的太太心情不好,作者便有意無意地遠離一點,避免麻煩。他的太太說他是好天氣先生,只在大家關係好的時候出現,而當有問題(即是大家有衝突位)的時候他總不會出現,逗太太開心。
這個例子不是說男人都是好天氣先生,是衰人,而是男女處事方式的不同。男的遇到問題想獨處療傷,女人則希望有人分享不安的感受。於是,男人常因為女人試著進入男人的獨處療傷的洞穴而感到壓力,而女人則埋怨男人不是不分享感受,就是不知道女人溝通的需要。
這些理論,知道是一回事,明白是另一回事,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有時候,以為自己明白的人最危險,他們以為自己一定做得好,等於讀金融不代表一定能在股市出入平安,反而輸得更慘一樣。
我不時問自己是不是「好天氣先生」。
我是一個看得很開的人,我相信看得開是活得愉快的法門,於是我對親戚的單打言語一笑置之,對朋友的衝突也是一笑置之,對外面的人總是假設人性不惡,對人事是非總是後知後覺,對少年人總是包容得像相對主義者,大部份的觀念則是自由主義加相對主義,對事情發展總是樂觀得有點天真,對於對與錯總是達觀得過份。
也許我真的是個自由主義者、相對主義者、樂觀、包容、沒所謂、不愛黑白分明、天真的人。這種人其實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天氣先生」。高興的時候一定跟大家一起高興,或者令大家更高興;有事的時候卻總不是第一個走出來的,於是被看成是避免麻煩的人。
事情真的如此嗎?
記得自中學開始,當我不在所屬團隊的時候,這個團隊便會離奇地出現糾紛。例如參加遠足的隊友跟導師、同學跟老師、同學跟同學、組員跟組員爭執的情況,諸如此類。
根據多年觀察不同的人和學習理論,我發現我這類人往往是群體中的安定劑,在小組之中能夠令紛爭減少,關係和諧一點。
其實我這種人不是存心當「好天氣先生」,而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自己的時候有所行動,又或者根本不覺得大家心中的問題是問題。
有時候,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巧合地避開了,不是存心避開,好像有第六感一樣。我想,這是我避免衝突的潛意識令我無意識地避開了。
的確,有些時候,問題真的出現而我又出手太遲,我怨自己後知後覺。有些時候,問題真的如我所想不是問題的時候,又會暗自說句「都話架啦」。
大部份人喜歡對少年人的思想行為杜漸防微,我卻相信應該跟他們做朋友,協助他們自由發展。
每次當妹妹向我抱怨某某親戚怎樣怎樣,我總是說「算罷啦」。我甚至相信性格決定麻煩跟著誰走,我的親戚很少會對我怎樣怎樣。
當人們對於社會道德問題咬牙切齒的時候,我總會覺得我們應該包容不同的價值觀,只要不是殺人放火、不是強迫我們跟隨就是了。於是我好像黑白不分。
我不想當「好天氣先生」。
擁有以下徵狀的話,大概表示閣下已不再年輕:
1. 進入酒吧、賭場或夜店時,極度渴望被警衛截停查看身份證明文件,甚至故意躲避警衛眼神,務求得償被懷疑未夠歲數之心願。
2. 向人道出真實年齡後,會因對方為時一分鐘不夠的不置信反應(「唔係嘛?你個樣好細,一o的都唔似呢個年紀。係咪呃我o架?」)而感到高興逾一星期。
3. 對現今少年人衣著方式頗有微言。
4. 購買衣服時,除一向鍾情的黑色以外,開始會拿起顏色較鮮豔的,幻想自己穿上時候模樣。
5. 發現身邊有多位老來裝青春的人,因為對他們越來越在意。
6. 不過一夜未眠,便感覺像被狠揍一頓似。
7. 與朋友見面時,話題從越來越多可供懷緬的舊事出發。
男版
那應該是女士們的版本。小弟嚐試狗尾續狐,寫一個男人版本:
1. 認識的女孩子跟自己年齡差距愈來愈大。
2. 讀書時喜歡的藝人開始擔演父母角色。
3. 被約去蒲的次數幾何級數下降。
4. 開始減少接觸任何可能影響頭髮生長的東西。(史兄,不要介意)
5. 對某些視覺效果的反應愈來愈遲鈍。
6. (男女合用) 好像沒多久以前見到某些人還是一名兒童。再見到他們的時候,赫然變了「大人」(馬車熊提供)
「這個網誌推介,以後將會逢星期一和大家見面,由 Jacky 、 pig 、 sidekick 、 小奧 、 Kursk 和 hang 六位Blogger,介紹一些風格、內容各有不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BSP 的網誌。希望大家會喜歡。」
六個人本身的風格、口味已經很不同,各自的活動範圍也有分別,各人推介的東西應該會多元一點。這次攪聯合推介,是希望打破BSP、社群、地域的障礙,把值得推介的blogs推廣開去,長遠來說,促進blogosphere的交流。
當然,有一些問題一定要問:
為什麼是這六個人?
如果這個聯合推介成功的話,會不會造成「我說你好就是好」的霸權?
這六個人怎樣選擇他們心目中的blogs?
這六個人當然不是random抽出來的。他們是在某程度上是互相認識的(至少是網友),同時可以說是在不同的範圍的活躍份子,叫Kursk那個人應該也算是活躍吧。
如果這個聯合推介受歡迎的話,大概可以把一些有文字、內容、設計、相片質素較高的blog推廣開去。至於霸權的問題,人的口味總會有主觀成份,不過文字和設計好與不好大眾心裡有數。如果推出來的blog名不符實,推介者等於把自己的名譽押上,不敢亂來的。況且,六個人的背景、口味真的不同,短期內不會出現口味單邊主義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聯合推介可以減低bloggers選讀其他blogs的資訊成本,這點在海量資訊世界十分重要。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