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sina blog為使用mysinablog.com的bloggers(下稱sina bloggers)出了一本書。正當sina bloggers興高采烈的時候,「公海blogger」黑雪提出了blog界(blogosphere)發展方向的討論,文中一句直指sina blog的「高級xanga」觸動了sina bloggers的神經,引發了一場由一月到現在仍未停止的討論。(sina blog是否「高級xanga」不在本文討論)
當blog界正在為xanga一字是否含有貶義激辯的時候,xanga這邊其實沒有人理會,甚至不知道這事。情況有點像正當香港人在討論天水圍的悲情的時候,天水圍的人其實不知道人家在討論他們的社區。我作為天水圍民間熱心人士,一直觀察這場討論,本來只想做網摘給我的天水圍的街坊看,不過還是忍不住寫下去。
Blog界主流看法
香港blog界對xanga一字異常敏感,「主流」blog界大致上有這樣的看法:
- blog不只是網上日記
- 大部份Xanga用戶用Xanga寫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
- blog不等於Xanga(但不代表Xanga一定不是blog)
所以,當一個blog被指為「很xanga」,是一個很大的侮辱,等於被嘲笑穿得很MK。
所以,當sina blog社群被指為「高級xanga」,簡直要了他們的命。
為什麼xanga會成為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的代名詞?
為什麼bloggers會那麼討厭/害怕xanga?
以下是我的觀察。
1. 為什麼xanga會成為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的代名詞?
Xanga大概是最多香港人使用的網上寫字平台,即是一個你打一篇字,按"submit",然後公告天下的平台。這個平台以日期來分隔文章,而且可以選擇把文章定義為"private"或者"protected",只讓你指定的人看到,形式和功能都十分適合當作日記平台,於是它迅速取代Open Diary成為最多香港人使用的日記平台(雖然xanga也使用"weblog"一字)。那時大約是2003年,當sina和yahoo!仍未有blog的時候。
2003年,"blog"這個字剛興起不久,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Blog。當時最多人使用的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是blogspot,它的網址www.blogger.com,打正旗號就是blog。同時,有部份人使用Wordpress,把blog放上自己的server。
後來,當blogging愈來愈普及,於是xanga開始出現一批寫blog的人。不過,因為當時xanga的功能不足,例如不能分類,不能支援中文RSS,不提供trackback功能等等,有心寫blog的人大都選擇其他BSP。與此同時,xanga和青少年社群一天比一天普及,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一個xanga戶口,xanga也取代了opendiary、各種flash guestbooks和討論區,成為青少年交流生活見聞的工具。
青少年寫字有自己的風格和用字,就是中英夾雜、大量使用同音字、符號、暗語(相信最初是由ICQ和討論區培養出來的),外界稱之為「火星文」,即是外人看不明的意思。同時,青少年既然使用xanga分享生活見聞,話題當然離不開校園生活、電玩、明星、潮流玩意、朋友是非等等。他們的生活情節準不會是特首選舉和六方會談,而是今天吃了什麼、看過什麼戲、某位老師罵人、誰愛上了誰等話題。不少人(包括當時的我)覺得他們無聊透頂,自說自話。
2. 為什麼bloggers會那麼討厭/害怕xanga?
為什麼火星文流水帳式的日記寫作會被bloggers鄙視?這也許要說說bloggers的一些主流價值。
最早攪Blog這話兒的,是I.T.人,他們做web log,記錄網絡狀況或有用的網上資源,後來演化成blog。最初的bloggers,不少是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等等,總之是社會上的中產、專業或者文化精英。外國Bloggers不時會造就揭發政治醜聞、社會不公的美事,同時也出現了一批所謂專業bloggers,他們比較像個體戶記者,不受企業或編輯限制,為社會發掘議題,白宮甚至發出記者證給一些著名bloggers。
這種由社會中上層精英發動的資訊革命,說它是下而上不為過,不過所謂下而上,是由社會的中層開始,在數碼鴻溝彼岸的低下層,不在此列。而青少年,即使他們能夠上網,但在文字功力和社會上的影響力欠奉,也參與不到這場革命。
香港的傳媒和建制(包括企業、政府、教育界)起初並不明白什麼是blog,把上述的日記和blog混為一談,甚至出現學校標止寫blog的笑話,又或者求其什麼也叫博客,這些不清不楚的做法,令對符號、用字最為敏感的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即是blog界的核心社群)不滿,於是他們發起過"Blog is blog"正名運動,把blog和日記區隔清楚,劃清界線聲明日記只是blog的其中一種,而不是全部。
不少香港Bloggers都有一個願景--令香港blogosphere提升至外國的一樣具影響力,可以為社會發掘議題、影響輿論、甚至推動某些政策,例如普選、文物保育、環保、民生等等,於是不少bloggers認為blog界越多高質素、與公眾利益或學術有關的討論越好。
同時,因為blog界的核心社群多是年二、三字頭的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他們對文字和思維的要求都很高,最好是寫出來的blog可以直接登上明報那種。Blog界對於與公眾利益或學術無關,又毫無文法可言的青少年文字自然不以為然,很自然地,便不希望青少年的火星文日記和他們的blog被混為一談。而xanga作為最普及的青少年寫作平台,慢慢便成為青少年火星文日記的代名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bloggers對xanga一字那麼敏感。
松島楓是女優,松島菜菜子也是女優
有人說,xanga也有好東西(其實是我有份說的)。不過,一百幾十個文法沒有錯、又心繫家國的xanga,相對於幾十萬個火星文日記,可說是大海中的一支針,很難怪其他人約定俗成地把xanga等同於火星文日記。
那麼,xanga需不需要正名一下?
我會用xanga的語氣說:唔駛客氣喇。
已有不少bloggers用了幾千字說明xanga不一定不是blog的邏輯。xanga的約定俗成字義是火星文日記,另一個(本來的)字義是我現在打這篇文章的web 2.0平台(借用jacky的說法)。正如女優一方面是AV日本女星的通俗叫法,另一個(古典正統的)字義是指所有女藝人。這篇xanga是不是blog?視乎內容多於平台吧。你寫一篇沒有別字的語體文,說的東西令人有心機看下去,以現時主流的說法,便是blog。松島楓是女優,松島菜菜子也是女優。不過從沒有人認為菜菜子是通俗意思的AV女星吧。
延伸閱讀:
Why We Blog?
網誌何去何從?
黑雪 - 最初引起討論的文章,「高級xanga」一字的出處。
一本書引發的爭論
sidekick - 即是第一段提及的那本書。
我這微小, 草根, 商業而不偉大的世界
星屑醫生 - 對<Why We Blog?>一文的其中一個回應。
語文與討論
Jacky - 分析xanga一字的兩種意思。
xanga如賈寶玉,於國於家無用
Cow - 相信是少有二十歲以下能打入「主流」的blogger。
未停的停掉
紫草 - 多篇討論之中邏輯最緊密的一篇。
陰道、叫雞與偉哥
香港仔 (這個文題其實是說<VV物語>的,不過加入了一場集大成的討論的Podcast,很值得收聽)
Blog!點止係「網上日記」咁簡單! 聯署行動
已經是05年的事,不過極具參考價值,裡面清楚說明主流bloggers如何定義blog。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