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xanga是青少年最常用的網上交流平台。根據平日和學生接觸和大量閱讀不同學校學生的xanga所知,幾乎每個中學生也有xanga戶口,而不少人每天也有在xanga寫字的習慣。
因為幾十萬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寫xanga,xanga其實儲藏了大量有關青少年日常生活、流行用語、潮流、見解的資料,可說是研究青少年次文化的寶庫。
什麼是青少年次文化?
簡單而言,次文化是因階級、信仰、方言群、年齡群不同使思想和行為產生差異的結果,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習慣、應用技術等,從而成某個小圈子特有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群體的「次文化」。(鄭之灝,2005)
青少年次文化就是青少年圈子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種獨特性是相對於社會主流而言的。
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特殊之暗語。
3.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2004)
本文將以Sebald的八項內涵為框架,引用xanga作材料,檢視香港的青少年次文化。
兩個例子
我找來了兩個較為典型(就本人觀察而言)的香港青少年xanga,取自xanga首頁顯示的最多人回應(comment)的兩篇中文xanga文章,節錄如下。
第一篇:
7點3起左身.整野8點出門口.去搵莉莉.有點不偷快的事情發生了.
不過吾堅要嚕.有我最親愛既莉莉系度^3^2日冇見.掛死你拉!
then陪我去左seven買野食sin.買左香口膠sin.驚一陣搭吾到車.
返到學校.去返我最愛既2c班.大家h0.haha橙橙大聲問我仲有冇事.
haha有^3^甘會點sin?xd then就同莉莉傾計.同左佢坐拉!
又同卡軒同埋毛毛一齊傾計!睇d [xhuhjkhjknk]既野.兒童不宜naaa'}
xd then傾左某某某某某某xd' 呵呵=] 8點9出左去搭車.上車同莉莉傾計.
第二篇:
開心的1天xDD
遲左起身呢今日="=...
上堂...無聊+悶.....
等左好耐終於放lunch xDDD...
LUNCH完左上電腦跟住放學*V*...
正式入左足球校隊*v*.....今日要練波..
練得唔錯..有人練到個頸爆血=.="...6點鐘番屋企...
冇咩嘢好打/-...
p.s:::留cm喔*333*
p.s.s:::星期5又黎喇*V*
p.s.s.s我要增高!!!!!
p.s.s.s.s:::路過,,,唔介意既,,join呢個blogring丫=]
***wE ♥LoVE♥ 腥架
http://www.xanga.com/groups/group.aspx?id=2430974
兩篇文字都有一些共通點,例如:
- 使用口語
- 使用非正統用字或暗語
- 使用符號及圖案
- 內容圍繞校園生活及朋友,以及個人感受
- 有大量留言(第一篇:47個,,第二篇:85個留言),不少留言是打招呼和問候
而第二篇加入了自動播放的背景音樂。
如果用Sebald的青少年次文化內涵分析這兩篇xanga,不難發現其吻合之處。
歸屬感 vs 不滿
青少年xanga中不難發現青少年的獨特價值與規範,可能既認同於成人,例如上文中學生對班級和校隊的歸屬感。不過,青少年的價值與規範,不會完全跟學校一致,不少青少年會在其xanga中咒罵教師,或者表達對課程、校規、教師做法的不滿。
火星文及偶像相片
青少年的xanga多含有大量暗語及有特別意思的符號(在香港和台灣被稱為火星文),例如第一篇中的「[xhuhjkhjknk]既野」。不少青少年xanga使用偶像歌手相片作為profile圖片和背景圖片,同時,而背景音樂亦為流行曲。可見大眾傳播之影響,以及青少年對流行風尚的注重。
不過,根據觀察,越高年級的學生,越少使用火星文而多用語體文。內容方面,會傾向多談日常生活以外的事情。可以說作者年紀越大,內容越像成年人的blog。
建立圈子
青少年極重視同儕歸屬,因為不少學校皆會對xanga中的偏激言論作出干預,青少年越來越傾向利用xanga中的friend lock、protected post功能建立私密圈子,不受外界,尤其是校方騷擾。另外,xanga的blogring功能,令青少年能夠建立以學校、班別、課外活動等為單位的較開放圈子,這些開放式的圈子內部,通常有頻繁交流。
雙面人
不少學生在學校的形象跟其在xanga中的相片形象完全不同,而其xanga內容也跟平日的表達方式大相徑庭,他們在xanga上表現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學校理想)之標準。
留CM俾我
同儕支持--相信這是青少年使用xanga的最重要原因。青少年在xanga表達個人感受的時候,往往得到朋友的留言鼓勵,這為作者帶來了充權作用(empowerment),有助他們面對問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大量支持留言可能令作者更固執於負面思想或對某事情的誤解。
自由空間 vs 脫序
對於不少青少年來說,能夠不受校方管控的封閉或xanga圈子是一個完全自由的表達空間,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個人感受,也能夠與友儕交流,得到充權。這無疑是對抒解抑鬱和壓力有幫助。正因為這個空間不受成人世界約束,又能極之有效地促進交流,他們的次文化能夠不受干擾地反映在xanga世界。
不過,xanga世界是否不受成年人世界干擾?我們在xanga見到的,是不會被校方「注意」的青少年次文化。至於罵教師、學校、同學的,只會出現在密封的圈子內,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也是次文化內涵的最後一項--脫序次文化。反叛權威、愈禁愈講的脫序次文化,已在網上形成,其影響力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相對於其他在現實世界的脫序次文化如自殘、濫藥、沉迷打機等,其實並不會帶來嚴重後果。
總結:不要妖魔化
成年人世界通常對於青少年次文化持反對態度,更甚者更會將青少年次文化的表現妖魔化,xanga便是一個名顯例子--一些學校會因為學生在xanga的言論向學生施加壓力。我不反對學校處理學生網上的攻擊性或冒犯言論,不過若果學校對網上言論過於敏感而作出不合理管制的時候,只會令學生把所有言論收藏到protected posts裡面,斷絕了教師了解學生想法和與學生溝通的機會。早前有學校禁止學生寫xanga,更是因噎廢食,本末倒置的做法。
社會大眾其實跟學校一樣,把xanga或blog當作外星文明,持輕蔑、獵奇或敵視態度面對的話,例如早前報紙把十二歲女孩在xanga說要殺死父親的新聞大加炒作,只會加深與青少年的距離,也加強了本來能夠在網上透過寫作宣洩的負面情緒加劇,無助解決問題。
青少年有青少年的次文化,成人有成人以族群、信仰、階級劃分的次文化,研究青少年次文化的目的不是獵奇或找碴,而是了解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成長。在xanga看到的青少年次文化如喜歡互相留言支持、喜歡偶像、寫火星文、議論學校、訴說愛情煩惱,其實是正常不過的生活內容,我們無須大驚小怪。
青少年因xanga而多了寫作,更是值得鼓勵,問題是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是否只滿足於淺薄的表達手法,能否進步至能夠用較佳的寫作技巧表達想法。這相信是教育界和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後,我不是說青少年在xanga做什麼也可以,例如語言暴力、誹謗、歧視等問題,是必須正視的,不過校方和家長在處理的時候必須小心分辨什麼是一定不能接受的,什麼屬於言論自由。舉個例子,如果學生不滿某某教師的表現,在xanga批評他的教學,當中不涉及人身攻擊,學校應該如何處理(或者是應不應該處理)?
參考:
青少年心理學小組報告--青少年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
http://green.lins.fju.edu.tw/~st487213/asc.htm#_ftn1
青少年次文化與潮流 (鄭之灝)
http://www.hkcss.org.hk/cy/3A-2.pdf
[聲明:本人已得到上述兩篇xanga文章的作者同意轉載。為尊重作者同意轉載的心意,請不要在comment批判兩位青少年的xanga內容。]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