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07

  • 20070319 推介網誌

    這個網誌推介,以後將會逢星期一和大家見面,由 Jackypigsidekick小奧Kurskhang 六位Blogger,介紹一些風格、內容各有不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BSP 的網誌。希望大家會喜歡。

    UEPlay 遊藝館

    http://www.artofplay.net/blog/

    「人其實天生奔放貪玩」,我們不單單可以通過遊戲來尋開心,更可從中學習。玩具博士張世宗,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研究所所長,對於遊戲有深入的研究。他的《UEPlay 遊藝館》,是「一個探討童玩、玩具、遊戲、遊藝、教育的空間」。我最喜歡看其不時貼出的 IQ 題,可以動一番腦筋。當然還有很多不同類形的遊戲介紹、專題研究、相關活動等等,內容好玩豐富又專業。(by Jacky

    分享網絡2.0

    http://www.showeb20.com/

    分享網絡 2.0 是一個資訊科技網誌。網主 daodao 每日都會利用簡短的文字介紹最新的Web2.0 服務和網站,而且更新頻密。有時候網主還會把一些Pravite beta 服務的邀請送給讀者。喜歡留意 Web2.0 動向的朋友萬勿錯過。(by pig

    Jam on Pancake

    http://www.xanga.com/jam_on_pancake

    Jam on Pancake 是一位留學英國的女孩子,她用blog 記載了她的攝影作品和所思所感。Blog 內文字不多,但攝影作品的耐看程度不下於滿載文字的blogs。Blog 可以是洋洋千字的文章,也可以是感性的光影。(by Kursk

    Lamji 的塗鴉日誌

    http://wailam_628.mysinablog.com/

    台灣Blogger 出版繪本好像已有很多,如彎彎、SANA 等,可惜看上去始終有點隔膜,不夠地道;而Lamji 的,卻是100% 來自香港,多了種親切感。由頭到尾再看一次,發現這半年間,她的畫風改變了不少。越來越好看。順帶一提,Lamji 那裡有很多可愛的MSN icon 給大家下載呢。(by Hang

  • 流水帳記事

    [愛國愛港-七字頭共同回憶]給轉貼到左翼論壇。果然是左翼論壇,我這種愛國但不愛九七的遺民心態,當然受到砲轟[回應內容],尤其是當我說我是教師的時候。不過,跟左翼的網民論戰一下,也算是假期的一個好節目。我才不會動氣。

    教統局的教學分享會大功告成。因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關係[參考:最難教的書],完全不敢掉以輕心,免得同工太快進入休克狀態。結尾的討論很有意思,大概是關於教授初中全球化的時的價值取向問題,和如何避免令模擬經濟活動的小組活動過份簡化現實。

    帶學生參觀SoCo的「 西 」展覽,學生擠進真實的板間房、看到南昌天橋的露宿者圖片,驚訝非常,最基層的基層生活的確不是他們能夠想像的。這個展覽,值得一看。

    堅信禮預備班到了尾聲,在小組分享心底說話的時候說了很多不見光的私事。完結時,才知道在坐有一位義務教士是同區的退休校長。

    不是好友D炒了我的冷飯,幾乎忘記了當年瘋狂的想法。[關於豆莢人的科幻故事]

    一直留意市建局的動向,最近的重點是波鞋街重建問題,愈看愈氣憤。為什麼有別名的特色街道(花布、雀仔、喜帖、玩具、波鞋、蘇豪)一定「中招」?香港人為什麼不忿怒?遲些一定會再寫。

    這幾天不時想起"The End of the World"這首歌,想起"Girl, Interrupted"。連同"我們的失敗",兩隻憂鬱得可怕的歌輪流播放.... 大概應該找些東西讓自己笑一下了。兩首歌背後的電影所說的性格偏差(Borderline Personality),人人都有一點,問題是多還是少。輔導證書課程已上了三分之二,學習過程中最大得著也許是對自己心理和行為的反思。

    買了醫療保險,報讀的M.Ed,為三十歲後的生死病死和事業做點準備。

    三師會今集改為特集,特首選舉辯論之後,評論一下兩位候選人的表現。

    收聽MP3: http://odeo.com/show/10023353/1187861/download/.mp3
    Odeo Directory: http://odeo.com/audio/10023353/view

    最後,廣告時間。

    跟幾位blogger朋友一起推廣活動,每人每星期推介一個好blog。明天星期一是第一次。

  • 正字遊戲-開估

    二百四十人之中,一百人寫錯的字是:

    「嘈音」

    正確寫法是「噪音」。

    「嘈」應該是學生的常用字,因為他們每天聽到老師說「你地再嘈就乜乜物物」和「你地嘈夠未」十數次,他們可能在xanga說:

    「今日X Sir又話我地班嘈,又會嘈囉,又唔見佢話隔班嘈」。

    如此日日寫,很容易記得。於是嘈字成了他們認知範圍內唯一形容滋擾性聲音的詞語。而「噪音」一字,因為不是經常使用,發音和意思差不多,又天天使用的「嘈」字便取代了「噪」字。

    一百份卷,錯字扣0.5分,共扣了50分,足足等於一份卷的合格分數。

  • 錯別字競猜遊戲

    上星期一連改了二百四十分綜合人文卷,平均每份需時五分鐘,共用了一千二百分鐘,即是二十小時。

    另外,還有一百二十分經濟科。多得實習老師幫忙改了一半的題目,我每改一份需時三分鐘,即是用了六小時。

    所以說,改卷和改簿是教書的其中一個最大考驗。

    話說回來,今次中二綜合人文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可持續發展。有一個字,二百四十人,至少有一百人寫了錯別字。

    大家估一估,究竟中二學生回答可持續發展這個課題的時候,最大機會(超過四成人)寫錯哪個字?

    猜中有獎。

  • 我們的失敗

    給hystericireul兄:

    你說

    唉是因為以前也聽過這四階段,說的人已不在身邊了。

    唉是因為一些過了去的事情,想得到摸不著,就像《對倒》裡面說的那塊玻璃一樣。

    唉是因為為了過去而嘆息實在太無謂,既然過去無法改變便應只改變現在和未來,為了為過去嘆息而嘆息。

    唉是因為回憶總是放不低的美麗。

    這是給你,和一眾唉過的朋友們(Denise107、史兄、馬車熊....不能盡錄)的。

    <我們的失敗>
    詞/曲/演唱:森田童子

    充滿春天氣息的陽光裡 有你的溫柔
    沈浸在妳溫柔之中的我,一直都是個懦弱的人吧
    與妳聊著天  說累了 便不知不覺地沈默下來
    就那樣地,只有代替暖爐的電熱器
    紅紅的焰火燃燒著 那家地下爵士咖啡館
    仍然有著我們不變的身影 彷彿像惡夢一般
    時光依舊毫無緣由地消逝而去
    在房間裡 我成了被遺忘的一個人
    找到了你喜歡的Charlie Parker
    可是我想你已經忘了我吧
    看見了變得沒用的我
    我想你也會吃驚吧
    那個人還好嗎?雖然那都已是過去的事了

  • 戀情四部

    無意中找到這一篇網誌。

    有位心理學家曾寫道,一個成熟稱得上真愛的戀情必須經過四個階段:
     
    階段之間轉換所需的時間不一定,因人而易。
     
    第一個階段:共存。
    這是熱戀時期,情人不論何時何地總希望能膩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反依賴。
    等到情感穩定後, 至少會有一方想要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作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另一方就會感到被冷落。
     
    第三個階段:獨立。
    這是第二個階段的延續,要求更多獨立自主的時間。
     
    第四個階段:共生。
    這時新的相處之道已經成形,你(妳)的他(她)已經成為你(妳)最親的人。你們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開創屬於你們自己的人生。你們在一起不會互相牽,而會互相成長。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過第二或第三階段
     
    以上係我手多多咁copy左某位msn 朋友的網誌内容,準得恐怖!因為對拍拖者而言,一定不謀而合的。
     
    對我而言第一個階段好像没有怎樣發生過,可能他是一個十分理智同超忙的人吧!我一跳就係反依頼的階段,希望可以多少少時間見面、結果當然慘遭拒絶啦!而他的歩伐比我更快、一去就獨立階段,我對他開始摸不透加點陌生。。。。。。

    大概可以用「男女大不同」五字總結。

    問十個曾經談戀愛的人,九個半也會說同意上述的四個階段。

    不過,如果把回答的人以性別劃分,問他們認為自己正處於哪一階段,相信男人多會說自己在第三或者第四階段。而女人多會說自己在第二階段。

    當然,如果回答的是剛開始半年內的男女,他們的答案大概會是第一階段。

    為什麼男人「一去就獨立階段」?女人就停留在「反依賴階段」?坊間有數十本暢銷書解釋過這現象,大約都是那樣說:

    男人較理性,女人較感性

    男人可以把愛情和工作、生活、朋友分開處理,女人把愛情取代了工作、生活、朋友

    男人著重解決問題,女人著重感情支持

    諸如此類,下刪一千字。

    作為結論,我嘗試代入上文的女人和她的男友,虛構一個故事:

    這些日子,他忙得不可開交。不過,事實上他沒有什麼日子不是忙得不可開交的。

    他好像一個好玩又愛羸的孩子,什麼也要得到,又要工作、又有副業、又要進修、又有與趣、又有朋友,每件事情好像旋轉木馬一樣,團團轉。

    女人覺得她只擁有其中一頭木馬,一星期只有一次轉到她那裡去。

    坐在辦公室,處理文件、跟客戶聯絡,每天日子也是如此,她不是沒有想過像男人一樣,擁有多些木馬,那就不用常常呆等男人停下來留意到她。不過,她沒有那樣的興趣。

    她不是一個好玩又愛羸的孩子,她只想安靜地抄筆記,然後把它背熟,考試時把筆記背一次,得到好成績,在家中等爸爸回來,看到成績表時會讚她乖。她不想跟外邊走廊的頑童無聊。

    這一天,男人和女人如常約會。男人帶她到一間很貴的餐廳吃晚餐。那一餐吃了很久。男人跟女人說他最近在做的事,還有他最近工作上的煩惱。女人也說她的生活和工作。這一晚,談得甚好。由氣氛到食物到話題,每個小節也很好。離開的時候,男人把她的手捉得十分緊。

    晚餐過後,男人回家繼續埋首從公司搬回家的工作。女人還在回味剛才的的心底說話和氣氛。

    接著的一天,還是假期,男人跟女人吃飯,不過他的表現好像不同了,心不在焉,吃得很快,又沒太多說話。

    女人很擔心,究竟他在攪什麼?

    飯後,女人說:「不如我送你回家」。

    二人一起乘地鐵,女人沒有出閘。兩人至少多相處了半小時。

    那一晚,男人繼續埋首從公司搬回家的工作。女人在細想剛才的說話和氣氛。

    那一晚,男人為了手上那個project,幾乎通宵沒有睡,凌晨時分,他胃痛得彎了身子。他想起剛才的那頓飯,想起了女友,想起那程地鐵。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理想男友。多少個頭痛胃痛的寂靜凌晨,是自己的選擇。

    深宵節目又在播放這句討厭的歌詞。

    「要不是每天的交通紛擾著我所有的夢....」

    他無意中找到一篇網誌,說愛情分為「共存、反依賴、獨立、共生」四個階段,而多數人過不了第二或三階段。第四個階段叫做「共生」,大概是說什麼一起成長、互相扶持的。那個美麗新世界,對他而言,有點遠。

    當小頑童享受在走廊玩耍、打架、亂闖的時候,有個小女孩隨著鐵閘在看他。他也看到她。他走過去,把最喜愛的兩包爆炸糖交給她,說:

    我去鬥波了,回來跟你看卡通片好嗎?

    就是這樣,小女孩一直在等。

    天黑了,男孩回來,滿臉污穢,膝蓋擦破了,流了很多血。她看得心離了地,很惱他,為什麼他要這樣害苦自己?為什麼要她等?為什麼要她擔心?

    男孩笑著說,剛才好不容易才鬥羸六比五,哈哈。咦,你不舒服嗎?為什麼表情這麼怪的?

  • 本校反對中學生拍拖,因為...

    某中學校訊(pdf)
    Quote: 「拍拖無罪,但請留待畢業後才開始。」

    (這連結只是給大家看看,這不是我任教的學校,我亦不會表示立場,留言也不代表我的立場)

  • xanga中的青少年次文化

    上一篇提到xanga是青少年最常用的網上交流平台。根據平日和學生接觸和大量閱讀不同學校學生的xanga所知,幾乎每個中學生也有xanga戶口,而不少人每天也有在xanga寫字的習慣。

    因為幾十萬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寫xanga,xanga其實儲藏了大量有關青少年日常生活、流行用語、潮流、見解的資料,可說是研究青少年次文化的寶庫。


    什麼是青少年次文化?

    簡單而言,次文化是因階級、信仰、方言群、年齡群不同使思想和行為產生差異的結果,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習慣、應用技術等,從而成某個小圈子特有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群體的「次文化」。(鄭之灝,2005)

    青少年次文化就是青少年圈子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種獨特性是相對於社會主流而言的。

    Sebald(1984)對青少年次文化提出八項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特殊之暗語。
    3.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
    8.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2004)

    本文將以Sebald的八項內涵為框架,引用xanga作材料,檢視香港的青少年次文化。


    兩個例子

    我找來了兩個較為典型(就本人觀察而言)的香港青少年xanga,取自xanga首頁顯示的最多人回應(comment)的兩篇中文xanga文章,節錄如下。

    第一篇:

    treetrunk_64

    7點3起左身.整野8點出門口.去搵莉莉.有點不偷快的事情發生了.
    不過吾堅要嚕.有我最親愛既莉莉系度^3^2日冇見.掛死你拉!
    then陪我去左seven買野食sin.買左香口膠sin.驚一陣搭吾到車.
    返到學校.去返我最愛既2c班.大家h0.haha橙橙大聲問我仲有冇事.
    haha有^3^甘會點sin?xd then就同莉莉傾計.同左佢坐拉!
    又同卡軒同埋毛毛一齊傾計!睇d [xhuhjkhjknk]既野.兒童不宜naaa'}
    xd then傾左某某某某某某xd' 呵呵=] 8點9出左去搭車.上車同莉莉傾計.

    第二篇:

    raymond11018

    開心的1天xDD

    遲左起身呢今日="=...

    上堂...無聊+悶.....

    等左好耐終於放lunch xDDD...

    LUNCH完左上電腦跟住放學*V*...

    正式入左足球校隊*v*.....今日要練波..

    練得唔錯..有人練到個頸爆=.="...6點鐘番屋企...

    冇咩嘢好打/-...

    p.s:::留cm喔*333*

    p.s.s:::星期5又黎喇*V*

    p.s.s.s我要增高!!!!!

    p.s.s.s.s:::路過,,,唔介意既,,join呢個blogring丫=]

                         ***wE ♥LoVE♥ 腥架

                  http://www.xanga.com/groups/group.aspx?id=2430974

    兩篇文字都有一些共通點,例如:

    • 使用口語
    • 使用非正統用字或暗語
    • 使用符號及圖案
    • 內容圍繞校園生活及朋友,以及個人感受
    • 有大量留言(第一篇:47個,,第二篇:85個留言),不少留言是打招呼和問候

    而第二篇加入了自動播放的背景音樂。

    如果用Sebald的青少年次文化內涵分析這兩篇xanga,不難發現其吻合之處。


    歸屬感 vs 不滿

    青少年xanga中不難發現青少年的獨特價值與規範,可能既認同於成人,例如上文中學生對班級和校隊的歸屬感。不過,青少年的價值與規範,不會完全跟學校一致,不少青少年會在其xanga中咒罵教師,或者表達對課程、校規、教師做法的不滿。


    火星文及偶像相片

    青少年的xanga多含有大量暗語及有特別意思的符號(在香港和台灣被稱為火星文),例如第一篇中的「[xhuhjkhjknk]既野」。不少青少年xanga使用偶像歌手相片作為profile圖片和背景圖片,同時,而背景音樂亦為流行曲。可見大眾傳播之影響,以及青少年對流行風尚的注重。

    不過,根據觀察,越高年級的學生,越少使用火星文而多用語體文。內容方面,會傾向多談日常生活以外的事情。可以說作者年紀越大,內容越像成年人的blog。

    建立圈子

    青少年極重視同儕歸屬,因為不少學校皆會對xanga中的偏激言論作出干預,青少年越來越傾向利用xanga中的friend lock、protected post功能建立私密圈子,不受外界,尤其是校方騷擾。另外,xanga的blogring功能,令青少年能夠建立以學校、班別、課外活動等為單位的較開放圈子,這些開放式的圈子內部,通常有頻繁交流。

    雙面人

    不少學生在學校的形象跟其在xanga中的相片形象完全不同,而其xanga內容也跟平日的表達方式大相徑庭,他們在xanga上表現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學校理想)之標準。

    留CM俾我

    同儕支持--相信這是青少年使用xanga的最重要原因。青少年在xanga表達個人感受的時候,往往得到朋友的留言鼓勵,這為作者帶來了充權作用(empowerment),有助他們面對問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大量支持留言可能令作者更固執於負面思想或對某事情的誤解。

    自由空間 vs 脫序

    對於不少青少年來說,能夠不受校方管控的封閉或xanga圈子是一個完全自由的表達空間,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個人感受,也能夠與友儕交流,得到充權。這無疑是對抒解抑鬱和壓力有幫助。正因為這個空間不受成人世界約束,又能極之有效地促進交流,他們的次文化能夠不受干擾地反映在xanga世界。

    不過,xanga世界是否不受成年人世界干擾?我們在xanga見到的,是不會被校方「注意」的青少年次文化。至於罵教師、學校、同學的,只會出現在密封的圈子內,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也是次文化內涵的最後一項--脫序次文化。反叛權威、愈禁愈講的脫序次文化,已在網上形成,其影響力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相對於其他在現實世界的脫序次文化如自殘、濫藥、沉迷打機等,其實並不會帶來嚴重後果。

    總結:不要妖魔化

    成年人世界通常對於青少年次文化持反對態度,更甚者更會將青少年次文化的表現妖魔化,xanga便是一個名顯例子--一些學校會因為學生在xanga的言論向學生施加壓力。我不反對學校處理學生網上的攻擊性或冒犯言論,不過若果學校對網上言論過於敏感而作出不合理管制的時候,只會令學生把所有言論收藏到protected posts裡面,斷絕了教師了解學生想法和與學生溝通的機會。早前有學校禁止學生寫xanga,更是因噎廢食,本末倒置的做法。

    社會大眾其實跟學校一樣,把xanga或blog當作外星文明,持輕蔑、獵奇或敵視態度面對的話,例如早前報紙把十二歲女孩在xanga說要殺死父親的新聞大加炒作,只會加深與青少年的距離,也加強了本來能夠在網上透過寫作宣洩的負面情緒加劇,無助解決問題。

    青少年有青少年的次文化,成人有成人以族群、信仰、階級劃分的次文化,研究青少年次文化的目的不是獵奇或找碴,而是了解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成長。在xanga看到的青少年次文化如喜歡互相留言支持、喜歡偶像、寫火星文、議論學校、訴說愛情煩惱,其實是正常不過的生活內容,我們無須大驚小怪。

    青少年因xanga而多了寫作,更是值得鼓勵,問題是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是否只滿足於淺薄的表達手法,能否進步至能夠用較佳的寫作技巧表達想法。這相信是教育界和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後,我不是說青少年在xanga做什麼也可以,例如語言暴力、誹謗、歧視等問題,是必須正視的,不過校方和家長在處理的時候必須小心分辨什麼是一定不能接受的,什麼屬於言論自由。舉個例子,如果學生不滿某某教師的表現,在xanga批評他的教學,當中不涉及人身攻擊,學校應該如何處理(或者是應不應該處理)?


    參考:


    青少年心理學小組報告--青少年次文化 (曾慶玉、黃正瑋、潘盈達、陳為謙)
    http://green.lins.fju.edu.tw/~st487213/asc.htm#_ftn1

    青少年次文化與潮流 (鄭之)
    http://www.hkcss.org.hk/cy/3A-2.pdf

    [聲明:本人已得到上述兩篇xanga文章的作者同意轉載。為尊重作者同意轉載的心意,請不要在comment批判兩位青少年的xanga內容。]

    technorati tag: | | |

  • xanga中的青少年次文化(已移至10/3/0

    多謝三位的留言。因為事忙,所以同這個題目斷斷續續用了三日來寫,現已搬到10/3/07的entry。

    irispo} 我只是沒有關機,怎會寫通宵?另外,這不是事不關己的話題啊。其實我正在準備用這篇作為我的輔導證書課程的final assignment的部份內容。

    destiny0731} 「到底係用咩準則黎評定為典型呢?」問得好。這是我這幾年看過大量不同學校的青少年的xanga所得的整體印象。不過,其實我觀察到越高班的xanga便越多字,越少火星文。即是越高班便越像成年人的xanga或blog。

    jearlme} 我已得到他們的同意啊。

  • 當bloggers為xanga激辯時


    早陣子sina blog為使用mysinablog.com的bloggers(下稱sina bloggers)出了一本書。正當sina bloggers興高采烈的時候,「公海blogger」黑雪提出了blog界(blogosphere)發展方向的討論,文中一句直指sina blog的「高級xanga」觸動了sina bloggers的神經,引發了一場由一月到現在仍未停止的討論。(
    sina blog是否「高級xanga」不在本文討論)

    當blog界正在為xanga一字是否含有貶義激辯的時候,xanga這邊其實沒有人理會,甚至不知道這事。情況有點像正當香港人在討論天水圍的悲情的時候,天水圍的人其實不知道人家在討論他們的社區。我作為天水圍民間熱心人士,一直觀察這場討論,本來只想做網摘給我的天水圍的街坊看,不過還是忍不住寫下去。

    Blog界主流看法

    香港blog界對xanga一字異常敏感,「主流」blog界大致上有這樣的看法:

    • blog不只是網上日記
    • 大部份Xanga用戶用Xanga寫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
    • blog不等於Xanga(但不代表Xanga一定不是blog)

    所以,當一個blog被指為「很xanga」,是一個很大的侮辱,等於被嘲笑穿得很MK。

    所以,當sina blog社群被指為「高級xanga」,簡直要了他們的命。

    為什麼xanga會成為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的代名詞?

    為什麼bloggers會那麼討厭/害怕xanga?

    以下是我的觀察。


    1.
    為什麼xanga會成為火星文加流水帳式日記的代名詞?

    Xanga大概是最多香港人使用的網上寫字平台,即是一個你打一篇字,按"submit",然後公告天下的平台。這個平台以日期來分隔文章,而且可以選擇把文章定義為"private"或者"protected",只讓你指定的人看到,形式和功能都十分適合當作日記平台,於是它迅速取代Open Diary成為最多香港人使用的日記平台(雖然xanga也使用"weblog"一字)。那時大約是2003年,當sina和yahoo!仍未有blog的時候。

    2003年,"blog"這個字剛興起不久,不少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Blog。當時最多人使用的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是blogspot,它的網址www.blogger.com,打正旗號就是blog。同時,有部份人使用Wordpress,把blog放上自己的server。

    後來,當blogging愈來愈普及,於是xanga開始出現一批寫blog的人。不過,因為當時xanga的功能不足,例如不能分類,不能支援中文RSS,不提供trackback功能等等,有心寫blog的人大都選擇其他BSP。與此同時,xanga和青少年社群一天比一天普及,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一個xanga戶口,xanga也取代了opendiary、各種flash guestbooks和討論區,成為青少年交流生活見聞的工具。

    青少年寫字有自己的風格和用字,就是中英夾雜、大量使用同音字、符號、暗語(相信最初是由ICQ和討論區培養出來的),外界稱之為「火星文」,即是外人看不明的意思。同時,青少年既然使用xanga分享生活見聞,話題當然離不開校園生活、電玩、明星、潮流玩意、朋友是非等等。他們的生活情節準不會是特首選舉和六方會談,而是今天吃了什麼、看過什麼戲、某位老師罵人、誰愛上了誰等話題。不少人(包括當時的我)覺得他們無聊透頂,自說自話。


    2. 為什麼bloggers會那麼討厭/害怕xanga?


    為什麼火星文流水帳式的日記寫作會被bloggers鄙視?這也許要說說bloggers的一些主流價值。

    最早攪Blog這話兒的,是I.T.人,他們做web log,記錄網絡狀況或有用的網上資源,後來演化成blog。最初的bloggers,不少是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等等,總之是社會上的中產、專業或者文化精英。外國Bloggers不時會造就揭發政治醜聞、社會不公的美事,同時也出現了一批所謂專業bloggers,他們比較像個體戶記者,不受企業或編輯限制,為社會發掘議題,白宮甚至發出記者證給一些著名bloggers。

    這種由社會中上層精英發動的資訊革命,說它是下而上不為過,不過所謂下而上,是由社會的中層開始,在數碼鴻溝彼岸的低下層,不在此列。而青少年,即使他們能夠上網,但在文字功力和社會上的影響力欠奉,也參與不到這場革命。

    香港的傳媒和建制(包括企業、政府、教育界)起初並不明白什麼是blog,把上述的日記和blog混為一談,甚至出現學校標止寫blog的笑話,又或者求其什麼也叫博客,這些不清不楚的做法,令對符號、用字最為敏感的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即是blog界的核心社群)不滿,於是他們發起過"Blog is blog"正名運動,把blog和日記區隔清楚,劃清界線聲明日記只是blog的其中一種,而不是全部。

    不少香港Bloggers都有一個願景--令香港blogosphere提升至外國的一樣具影響力,可以為社會發掘議題、影響輿論、甚至推動某些政策,例如普選、文物保育、環保、民生等等,於是不少bloggers認為blog界越多高質素、與公眾利益或學術有關的討論越好。

    同時,因為blog界的核心社群多是年二、三字頭的I.T.人、文化人、學者、傳媒人,他們對文字和思維的要求都很高,最好是寫出來的blog可以直接登上明報那種。Blog界對於與公眾利益或學術無關,又毫無文法可言的青少年文字自然不以為然,很自然地,便不希望青少年的火星文日記和他們的blog被混為一談。而xanga作為最普及的青少年寫作平台,慢慢便成為青少年火星文日記的代名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bloggers對xanga一字那麼敏感。

    松島楓是女優,松島菜菜子也是女優

    有人說,xanga也有好東西(其實是我有份說的)。不過,一百幾十個文法沒有錯、又心繫家國的xanga,相對於幾十萬個火星文日記,可說是大海中的一支針,很難怪其他人約定俗成地把xanga等同於火星文日記。

    那麼,xanga需不需要正名一下?

    我會用xanga的語氣說:唔駛客氣喇。

    已有不少bloggers用了幾千字說明xanga不一定不是blog的邏輯。xanga的約定俗成字義是火星文日記,另一個(本來的)字義是我現在打這篇文章的web 2.0平台(借用jacky的說法)。正如女優一方面是AV日本女星的通俗叫法,另一個(古典正統的)字義是指所有女藝人。這篇xanga是不是blog?視乎內容多於平台吧。你寫一篇沒有別字的語體文,說的東西令人有心機看下去,以現時主流的說法,便是blog。松島楓是女優,松島菜菜子也是女優。不過從沒有人認為菜菜子是通俗意思的AV女星吧。



    延伸閱讀:

    Why We Blog?
    網誌何去何從?
    黑雪 - 最初引起討論的文章,「高級xanga」一字的出處。

    一本書引發的爭論
    sidekick - 即是第一段提及的那本書。

    我這微小, 草根, 商業而不偉大的世界
    星屑醫生 - 對<Why We Blog?>一文的其中一個回應。

    語文與討論

    Jacky - 分析xanga一字的兩種意思。

    xanga如賈寶玉,於國於家無用
    Cow - 相信是少有二十歲以下能打入「主流」的blogger。

    未停的停掉
    紫草 - 多篇討論之中邏輯最緊密的一篇。

    陰道、叫雞與偉哥
    香港仔 (這個文題其實是說<VV物語>的,不過加入了一場集大成的討論的Podcast,很值得收聽)

    Blog!點止係「網上日記」咁簡單! 聯署行動
    已經是05年的事,不過極具參考價值,裡面清楚說明主流bloggers如何定義blog。

    technorati ta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