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31, 2008

  • 友野攝 - 大埔海濱

    勝家小學作文功課

    姓名:庫小克
    班別:上六甲

    上星期六我參加了「友野攝」的攝影活動,那天風和日麗,是外出拍照的好日子,我們一行三十多人,在大埔墟火車站集合,然後浩浩蕩蕩地出發。到了大埔海濱公園,大家立即拿出不同型號的相機來拍照,有lomo、單鏡數碼、單鏡菲林,還有哈蘇呢。大家四處找尋拍攝對象,公園裡的保安員叔叔、園丁嬸嬸、大小朋友、花草樹木、亭台樓閣,全都給攝進菲林或者SD卡裡。

    雖然當日陽光普照,但我們不時聽到雷聲,想必什麼地方正在下雨了,後來吐露港對岸的景物突然變得模糊,然後海面上一條白色的帶子向我們這邊衝過來,原來那是暴風雨向我們進犯!我們像電影<明日之後>的人們一般跑到餐廳避難,幸好在大雨來到前的一刻跑到室內,好不驚險啊。

    我們在餐廳等了很久,終於等到停雨,於是大家又跑到室外拍照,可是大陽伯伯被雲層擋住了,拍的照片都好像很憂鬱的。無論如何,不管是晴天雨天,都無阻我們攝影的興致。

    最後,我們拍過團體照,便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回家去了。

    DSC_7154-1

    DSC_7156-1

    DSC_7176-1

    DSC_7226-1

    DSC_7230-1

    DSC_7235-1

    DSC_7252-1

    DSC_7272-1DSC_7276-1

    這兩張是對團長的個人崇拜

    連結:全部相片

  • 台北遊記及城市觀察

    DSC_7091-1
    九份的日落

    DSC_7022-1
    曬到阿媽都唔認得的時候,吃芋圓刨冰才是王道

    DSC_6775-1
    國家劇院

    DSC_7000-1
    今天作環保,明天會更好

    DSC_7144-1DSC_6748
    DSC_6931DSC_6792-1
    (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台北之家(龍應台在書中提過她任內做的project)
    長期排隊的阿宗麵線
    好多鹵味
    中正紀念堂/台灣民主紀念館

    DSC_7136-1
    可惡,大陸的人在商場外播音樂跳舞,台灣的人則在商場外唱歌,為什麼不像告天水圍人游盪般告他們?

    DSC_6731-1
    西門町的店子(1)

    DSC_6738-1
    西門町的店子(2)

    DSC_6986-1
    台灣廟宇的屋頂好像比香港的光鮮

    DSC_7102-1 DSC_7123-1
    又是九份

    城市觀察

    我的遊記總離不開城市觀察(對不起,沒有什麼飲飲食食的指南)

    台北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在不少地方可以感受到她的文化氣息和品味。

    《文化起義》一書提及台北,說這城市的住宅區很接近我偶像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提及的理想社區設計特質。今次到台北,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看一看是否屬實。的而且確,那些不同用途混雜的小街區,頗像Jane Jacobs所說的理想小社區。當然,那似乎不是台北政府有心看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建設出來的,而是因為以往的城市設計本來就沒那麼多限制,街區也沒那麼巨型的,在那種環境之下,較為適合中小企生存和社區精神的建立。

    不過,在新發展的地區,例如市政府、101、誠品那一邊,所有東西都巨型得多,也沒有了小商店,只有辦公室大樓和商場,相對於舊城區,好像另一個星球一樣。我們大概沒有雖要批判這種較為合乎規模經濟原則的發展模式,只要它們沒有像香港的市建局一般,以推土機消滅舊城的小社區,建立巨大的大樓和商場的話。

    捷運系統

    不得不提台北的捷運系統,很方便,很企理。有捷運系統的城市,遊客觀光容易得多,因為可以看著那簡易的路線圖找地方。為什麼我們到了一個陌生城市的捷運系統會懂得買票、看路線圖、排隊?那是因為不同城市的捷運系統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我們到陌生環境乘捷運,就像到一個陌生城市的麥當勞買食物一樣,已經熟能生巧,這就是全球化的一種表徵。

    BTW,還是說點飲飲食食吧。去台北,自然會去夜市掃街。我到過通化夜市和士林夜市,種類很多,左吃一點,右吃一點,把減磅的計劃稍作修改,雖然大都不是什麼人間美食,不過還是挺開心的。

    夜市

    不得不提最有名的士林夜市,很奇怪,士林夜市不是在士林站旁的,而是在劍潭站,不看清楚地圖很易攪錯。除此之外,還須留意一點,就是士林夜市分兩邊,一邊是有蓋街市,即是「黑金」裡面劉德華跟殺手鎗戰的場景,那裡的食店勝在集中,可是幾十間食店,賣來賣去只是那幾種食物,同一類食品之間的市場區隔很小,可能是因為競爭太激烈吧。另外,那有蓋夜市裡面熱得像焗爐一樣,不能久留。另一邊的夜市,是由幾條街組成的,那裡的食店種類多得多,而且通風較佳。

    最大疑問

    關於吃的,有一點不明白,就是台灣人想一家人吃餐地道菜的話,會到哪裡去呢?(就好像我們會一家人到酒家或熟食中心吃飯一樣)本來想找一間館子,吃一餐地道的飯,可是我在幾個較旺的地方,看到的都只是日式料理、台式麵點小食(就是在香港看到那些)、西餐、KFC、麥記... 總是找不到吃飯的館子... 真的不明所以。

    此外,看旅遊書,找到的都只是上述那些類別,彷彿台北的人天天都是吃日菜和西餐似的。

    真的不明白,台北的人一家人外出吃什麼?

    延伸閱讀:誠品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