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15, 2008

  • 淺談基督化教育

    前言

    處理這種議題的時候,我會盡量嚴肅和持平,因為始終跟自己的工作有關,而且如果處理得不好,變成只破不立,或者造成誤會。

    知識、技術、價值

    讀到方老師評論某福音機構廣告的文章,該段廣告有一段見證分享,見證者提到他唸中學的時候的情況:

    (老師們)”無論上甚麼課,總能把課題扯到信仰上去。譬如上生物課,你若問他們何以細胞會如此分裂﹖他們會答﹕『不知道,上帝是這樣設計的。』又如上地斑課,那些老師在解說過地殼如何移動之後,若問何以如此移動,你們便會回答﹕『上帝才知道答案。』就算上歷史課,他們也會向你指出歷史發展與聖經的吻合之處……這樣,我的心田漸被『鬆土』,從抗拒不已,而至因著老師的關心(合情)和學科的辯証(合理),逐漸看到創造主的存在。”

    看完此段,思考了很久,究竟基督教學校的教育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個我想由教育局課程指引說起。

    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指示學校在編制課程的時候,需要兼顧「知識、技術、價值」三方面。以經濟科為例,知識是指學科知識,例如經濟科必定要教授需求和供給;技術是指共通能力,例如教授經濟的時候必定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字應用能力等等;而價值觀比較抽像和主觀,大概的意思是要讓學生在學科裡學習到某些價值觀,例如學生學習經濟科的時候,應該學習到作為公民在社會上的角色踢權責等等。

    套用引文,似乎教授「地殼如何移動之後」,學生詢問地殼「何以如此移動」,是屬於知識的問題,應該從物理學及板塊學說著手,解釋完了,才加上價值觀。如果以價值觀取代了知識本身,便可能會出現套套邏輯--因為神創造地球,所以地球如此運作。為什麼地球如此運作?因為神設計地球很巧妙!

    這種處理課題的方法,很容易跌入泛信仰主義的毛病,過份高舉神的全能,忽視了以理性態度分析現實世界的重要性。

    個人價值選擇

    在正規課程加入基督教的價值未必是問題,問題是首先要理性處理好學科知識本身,才能以感性態度感受信仰。學校作為公帑資助的機構,是有責任教授政府要求的學科知識的,具備了應有的知識和思維之後,信仰是純粹的個人價值選擇。當然,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如何建構其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以達至基督教的學校教育(schooling)效果,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不過,我必須再強調一次,信仰是純粹的個人價值選擇。

    我想引文所說的未必反映真正的現實,我比較相信是因為篇幅所限,在文字剪裁方面有所局限,造成了誤會吧。專業教師,不論有多虔誠,也不會以「上帝才知道答案」來解釋科學現象吧。

    至於價值觀的部份,我們從學科知識述說信仰的時候,究竟有沒有需要提供其他不同觀點,例如無神論、不可知論、不同派別的哲學、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的神學等等?老實說,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吸收能力迥異,不可能每次都兼顧這麼多角度。不過,某些需要檢視不同立場的課題(尤其通識及綜合人文科),我認為是需要兼顧不同立場的,例如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進化論與創造論之爭、中東問題、性議題、同性戀、言論自由與淫審制度等等。

    家長的選擇

    本文希望盡量以事論事,從教育的角度看問題。最後,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其意識形態造成的schooling效果可以十分不同。家長送子女入學的時候,其實某程度上是認同子女接受怎樣的schooling效果,比如方老師不可能送子女入讀福音派教會的學校,我不可能送子女入讀左派學校一樣。關於這一點,家長必須留意。

  • 《淫管條例》檢討公眾論壇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公眾論壇:

    • 2008年11月21日 – 跑馬地禮頓山社區會堂
    • 2008年12月8日 – 沙田大會堂
    • 2009年1月16日 – 尖沙咀太空館

    詳細資料及網上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