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5, 2009
-
《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
如果直譯書名,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應該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台灣的時報出版社的譯名《下一個榮景:政治如何搭救經濟》,跟英文書名風馬牛不相及,大概是因為怕直譯書名會趕客吧。
克魯曼(Paul Krugman)是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平日看信報或者New York Times的朋友大概都會喜歡看他的專欄,事實上,他是當今世界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專欄作者。十年前克魯曼預言亞洲金融風暴,令他開始成為傳媒焦點,今次金融海嘯前,他也發出了警告。
如果要簡短形容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可以這樣說:克魯曼以經濟學家和自由主義者的身份痛陳共和黨保守勢力的禍害,並倡議以羅斯福新政(New Deal)為借鏡,改善社會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均,當中的重點是稅務改革和全民醫療保障。再簡單點說,是經濟學家及知識份子版”美國清一Sick檔案”加上”華氏911”,一樣看得受眾親者痛仇者快。
書中一直指共和黨已被保守派控制,此保守派的源頭是富裕階級和大企業的代理人,全力推動推翻羅斯福新政的財富再分配政策,令貧富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嚴重,而且令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可是,理論上要推倒財富再分配政策,應該不會得到佔選民數量大多數的基層支持,保守派是如何從列根開始得到足夠的選票一次又一次入主白宮?
克魯曼的說法是:1, 龐大的財力,龐大得足以養起所有加入保守陣營的政客、傳媒、學者等等,以及懲罰不願投誠的成員,形成一個強大的右翼政治、輿論和學術陣營;2, 播弄民權運動後南方白人對非白人族群的恐懼和厭惡;3, 誇大道德議題團結選民;4, 操縱國民對假想敵人的恐懼,製造只有他們才能保障國家安全的印象。
經過多年的經營,這一股保守勢力終於成為主流,也就是現在的共和黨和其背後的各方力量。克魯曼是經濟學者,其「蕭條經濟學」在好境的時候沒太多人有興趣,對家的放任式市場經濟,在好景的時候大受歡迎,可是其欠缺調節和制衡,因為資本家和大企業的貪婪,最後還是攪出大災難,大蕭條、亞洲金融風暴如是,現在的金融海嘯更是現眼報,這一切看在克魯曼眼裡,都似乎是預計之中。
他歌頌的羅斯福新政及往後跟隨其精神的政策,造就50年代至70年代他稱呼為「大壓縮」(The Great Compression)的美好時代,這個年代的所得分配遠比現在平均,國民生活普遍較好。他指出列根上台後,一連串的政策逆轉,貧富差距愈來愈明顯,低下階層生活愈來愈欠保障,其欠缺保障的程度,連基本的生存權也存疑。書中花了好一部份篇章講解其全民醫保的主張,看的時候腦海中不免浮現”美國清一Sick檔案”的內容,那種「貧無立錐(連小命也不保)」的可怕,很難叫人心安理得。
當然,讀者很容易看得出克魯曼的政治立場。此書出版的時候(2007年),經濟還是一片大好,民主黨候選人還不知是誰,不過其自由派及親民主黨的立場是十分明顯的。看這本強烈倡議導向的書,需要保持清醒,不時在腦海中以不同的國家的例子、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民主黨本身的不足、不同傳媒和學者對重大事件的論述來對照,以高度理智和批判的角度去審視克魯曼充滿熱情和義忿的文字表達的論點。否則,就可能好像克魯曼所說的被「狗哨子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控制的選民一樣,一聽到自己想聽的暗語(code words)熱血上頭。
一口氣看完了,無時無刻以高度批判的態度去看,還是不得不感到熱血上頭,克魯曼所說的實在真的擲地有聲。整個世界到了今時今日這個田地,我們不得不仔細想一想,保守派多年對政治、經濟、全球化、所得分配、社會公義的論述以及其倡議看政策,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的偉大?抑或只是利益集團保護自己利益的手段?
說到這裡,大家也不得不認真思考我們的香港。香港是自由經濟的示範單位,這個小城邦的成功故事,一直以自由放任經濟論述解釋,可是,這是唯一的原因嗎?還是這是舊的和新的宗主國的操盤的成果?
另外,我們多年來趨之若鶩的佛利民式改革──例如教育私營化、學劵制、民營醫療保險、甚至社會保障,真是的靈單妙藥嗎?教育私營化,真的可以造就靈魂嗎?政府一直希望推動的醫療保障計劃,真的不會令中產階級惶惶不可終日嗎?
還有,愈來愈多的道德議題引起社會大論戰,這個萬試萬靈的Dog-whistle,何時會為某方政治勢力成功收為己用?
此外,政府的政策,似乎愈來愈傾斜,愈來愈不能容納不能產生租值的事物,例如舊區的人情、傳統文化、小商販、小街特色、甚至在公共空間遊玩唱歌,一切都是為大企業產生租值為念。這種趨勢,能教我們不擔心嗎?
在這個互聯網引爆的新時代-2003年絕望之際,我們有七.一遊行;2008年選戰,左翼政黨能夠取得大量中層和基層的選票;美國選戰,網上「籌旗」,竟然勝過保守派對手。樂觀點說,這個新時代是值得期待的,不是說一定會出現「下一個榮景」,但至少無數發不出聲的無名者,有翻盤的希望。
Comments (18)
別了香港一段時間,回來真是看著「官」、「商」界別一同的繼續傾側。「民」的界別,面對仍然的是一筆過撥款等等的問題,經營環境依舊險峻。自去年初,個人的看法,還是覺得NGO不要旨意政府。既然政府傾側向一些缺乏社會角度的營商ideology,各大組織還是應該加強力度向私人企業索取資源。偏偏,年中卻遇上金融海嘯,能流向「民」界別的資源又再次減少....... 是不是一個困局?還是,根本是「商」這個界別需要一個徹底的檢討,終止對人類福祉沒有意思的數字游戲,以達至一個可持續的經營方式?
留個言支持你回歸趕客本色,得閒我會睇呢本書
看完了
我在商務看到他別的著作
但反而這本看不到
@holys - 可能賣晒了。
@bigarnex - 對於一筆過撥款,我有個感覺,是政府希望把社福機構當作business來run,可是社福機構本身產生不到收入,員工薪酬基本上很難計算。一筆過撥款,長遠而言只會把人才趕離開這一界別,又或者只剩下十分有理想而且最能接受收入下降的社工。
@euyak - 趕客萬歲!
很好的書評。
呢本書,之前睇星期天明報,已經有d興趣
多謝推薦
@Kursk -
唉,收入與市價的偏差是不是真的可以由工作帶來的滿足感(有的話)搭救呢?家人等等的埋怨、經濟需要etc.又如何處理?是不是做社會服務的,就必須以半義務的形式來做,才能証明自己真的是用心來做?真不明白。
看到這個德國姓,再看看作者的臉型,猜到應該又是猶太人 -- 亞伯拉罕、大衛的子孫。wiki一下,果然!
好人也是他們,(這個Krugman, 還有Stiglitz, Chomsky, 當然,還有馬克思,)
賤人也是他們 (太多,不能盡錄)
也許現在剩下的都是聰明的,smart的,fit for survival的,當年夠fit夠smart都逃出歐洲或者個舒特拉救了了。
不fit的,去了波蘭了,灰飛煙滅了。
真恐怖。
@bigarnex - 當年老師反對減薪,就有人以「你冇心」為批評。
正如在下以前說的,古代男權社會最偉大的發明是「貞節牌坊」,令女人也迫害女人﹔而今日資本主義最偉大的發明是「競爭」,令基層也迫害基層。
貞節和競爭都不是壞事,但只看到貞節和競爭就肯定會壞事。
偏偏,兩種原教旨在香港都見得到。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444
這和許寶強的文章完全一樣:右翼所依靠的意識形態,正是一種空洞無物的民粹主義,例如自由市場、無形之手,反對者就是共產主義者一樣。
其實新自由主義和麥卡錫主義同出一轍,不過這一輪承石油危機而起的右翼大反擊背後多了很多學術上的偽裝,把不少未經証實甚至無法証實的東西當作經濟學的事實來用。
還有,推薦書目:
皮耶.布赫迪厄( Pierre Bourdieu) 以火攻火 及 防火牆
希望奧巴馬可以力挽狂瀾,真真正正做出大的改革啦!
我也想看這書。可惜,手上很多「新書」,既沒錢又沒時間,看來要等等了。先謝謝你的介紹!
@Kursk - 政府會很樂見於此的,它只是製造盈餘的機器
基本上71年起國際貨幣和黃金脫鉤後,貧富懸殊根本上不可能逆轉,只會不斷深化--不論什麼經濟學說都解救不了,因為經濟學本身就是為制造通脹而被“發明”出來的。
奧巴馬有能力change,但要學懂避子彈的能力,除非他有列根般好彩,但在鬼門關走過一圈後,只能乖乖的繼續為外交協會服務,繼續和“對頭”共和黨扯貓尾。
雖然列根似乎是貧富差距增加的作俑者,但有些說法是他製造假計劃使蘇共破產
是好是壞就唔知了
@Frostig - obama做唔做到改革我唔知,我淨係美國財赤好嚴重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