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30, 2009

  • 寫在道德戰火中的無人地帶

    淫管條例諮詢明天(31/1)結束,如果你有意見,請盡快提交(連結),意見書最好有名字及身份證號碼,才不會被當作template。

    回顧這幾個月有關淫管和家暴條例的討論,不無感想。

    討戰的兩方,都火力十足,我不敢說誰的意見一定正確,但很明確雙方都真心地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一方。

    以淫管條例為例子,我出席過政府的focus group,也去過公眾諮詢會,也很留意新聞報導和論戰雙方的網上論點,我觀察到宗教界和家長組織,都相信成人資訊會荼毒他們的下一代,於是他們聲嘶力竭地高呼他們有切身的需要和正當性去提意見,不少家長認為自由派不可代他們決定如何保護他們的子女。

    不過,就我所見,家長的意見多是流於情感發洩,對於條例的細節和政府的建議,少有令人有印象的建設性意見。家長對成人資訊的恐懼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這次的檢討的細節不是這些資訊恐怖與否,而是如何有效地確保青少年不會因為這些資訊產生誤解,以及如何在資訊自由和社會道德標準之間取得平衡。在取得這個平衡的時候,最最最重要的,是如何訂立一套合乎法治精神的制度。這一點卻是家長和宗教界少有提及的。

    而宗教界呢,作為圈中人,我必須指出教內的道德要求,比一般人的要求高很多。宗教界認為不堪入目的東西,以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是不是代表了社會整體呢?我相信大家心裡有數。當然任何信仰的人也有權提出他們心目中的建議,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對道德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們看看香港的不同信仰的人口的比例,不難發現大部份香港人也是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或者偶爾拜拜神的,他們的意見可能就是論戰雙方所說的沉默多數。

    至於家暴條例,保守一方的言論令我感觸良多。

    因為工作關係,也因為認識不少來自那地方的朋友,所以話不好說。我只能夠說,即使這次真的爭羸了,全港的教會也是輸家。不錯,聖經反對親男色(即同性性關係),但沒有說他們是抵死的。那些挑釁性的言論和邏輯不通的滑坡理論,看在社會大眾眼裡,他們會有什麼想法?大家不會仔細的分開不同的宗派,只會記得他們都是基督徒。大眾會覺得基督徒好「英」嗎?會覺得我們正在宣揚信望愛嗎?

    用陰謀論來看這次論戰,家暴包括什麼人未必是重點。重點會不會是要樹立稻草人,用作營造道德恐慌,製造同仇敵愾氣氛,以團結同路人的策略?這或者可以解釋到為什麼某些發言引起公眾反響,甚至反感也不惜一戰,因為要團結的不是多數人,而是政治和道德光譜接近的社群。

    如果再推遠一點,將來香港的政治生態會出現政治及道德右翼力量,不足為奇。現在的比例代表制,最利左右兩翼政黨生存。將來的選戰,暗語政治(code word politics)應該大派用場。

    暗語政治這個西方政治理論指政治宣傳中的某些說法和用字,社會大眾未必有反應,但對於宣傳的目標社群,這些用字會令他們有共嗚。結果是,對道德議題和其他影響更大的政治議題綑綁在一起,如果我因為對成人資訊的恐懼而支持某候選人,結果附送的是反對政改和對人權的保障。會不會出現這種的情況,我不敢妄下斷言,不過可能性不小。

    無論如何,身處戰區中間的無人地帶,稍一不慎,也會被流彈所傷,我能說的只有這些了。

    延伸閱讀:

    新媒體的成人資訊會不會製造更多性罪行?我沒有足夠知識去講。這裡有一個不錯的分析: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