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09

  • 永利街與她

    城市.規劃.愛(8)

    那天他們一起跑到中環的舊城區,一起看警察宿舍的中央書院遺跡,一起找尋橫街窄巷的的寮屋,一起闖入唐樓的天台,為了發掘有趣的事物而被狗吠,有時候那些狗是在幽暗處等候你走近,才會發了狂的吠。

    跑到了一條沒有車路的老街,一整排大約五六十年歷史的唐樓,外牆的顏色早已由白變成了灰黑色,木或者鐵製的門窗,大概跟大樓一樣的老,小巧的陽台上,有騰椅子、有衣裳竹、有衣服,窗框上唯一跟建築物不配合的,是不同型號的窗口式冷氣機。

    老舊而沒有車輛的小街道最可愛之處,是人們可以坐在自己的家門坐著聊天、還可以種花、也可以餵養街貓。

    她看到街貓,總會逗牠們玩。

    街的盡頭,有一間印刷工場。那跟周圍的環境有一種本來不應該存在的和諧感,工場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一般,灰黑的外牆的中間有個光亮的場所,裡面佈置了不同的機器,還有被電腦排版淘汰了的鉛字粒。這裡的一切,彷彿凝結了未有電腦以前的時空。

       

    工場裡面有四個老人在打麻雀,一位老太太在無聊著。他拿出手機拍照,老太太看到了,她便跑過去跟老太太聊天,於是三人便談起來。

    老太太說工場已經營了幾十年,伙計們都由青年變成老人,就是正在打麻雀的他們。因為多了競爭,所以沒什麼利潤,繼續經營只是因為捨不得叫一班伙計退休。

    他們在這裡幾十年,永利街上的一切人和事,他們都瞭若指掌,甚至會替樓上的街坊收信。老太太接著說,其實這工場也沒太多日子了,因為快要重建。

    細心點看,原來已有一些單位丟空了。

    工場外面的路上有一條很明顯的裂縫,由路邊的矮牆一直延伸到路上,好像地震災場一樣。老太太說自從旁邊的地盤開始進行地基工程,這裂縫便出現了。跟政府反映過,最終沒有結果。畢竟,有誰會理會這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那一天,他實在太愉快,印象深刻得把她跟這條街連成一起。

    過了好一段日子,他在報紙上看到了工場的照片,他知道那代表重建計劃開始,不知為何,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惋惜。那條小小的舊街道,見證過那一天,成了回憶。那些回憶經年月轉化,都成了往後的力量。

    連結:8 舊街 | 7上 7下 中港 | 6 長尾理論 | 5 中環 | 4 銅鑼灣 | 3 大埔墟 | 2 MK | 1 前言 |

  • 對不起各位了,真的忙得不可開交,不可開交到一個程度是連blog也寫不了。

  • 這幾天寫不到字,因為要交功課、交稿、交簿...

    接著想寫一些關於身邊女性的記憶。

  •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全4 集)

    前言:

    對,您會發現本集內容已有好幾個月歷史,有些資料甚至已經過時了。

    那為什麼要等到今天才推出呢?你一定沒有看過我們上次的post 了,因為一些不可預料之技術原因嘛!(詳見三師會之亞視風雲

    最後,重申一次,我們將會盡快把積存的出土文物推出市面,請拭目以待。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1/4)

    為何香港只有「一個」電視台

    慣性收視是什麼

    香港電視發展史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2/4)

    到底亞視有沒有明星

    無線亞視的根本分別

    無線雄霸天下的秘技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3/4)

    收視的計算方法
    我們的亞視經驗
    肥皂劇是什麼
    萬千師奶撐無線
     
     
     
    三師會之電視風雲(4/4)

    遙控器都失靈了嗎

    高清等於數碼廣播

    有線、Now TV和其他競爭對手

     

     

    節目重溫:

  • 老老實實的講微調

    教學語言政策,最終被「微調」掉了,這種<1984>式的玩弄言語手法,跟我國大量網站被「和諧」掉了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本來不太想寫這個題目,不過站在最前線,眼見這些年來的變遷,心裡不是沒有感受的。


    香港版<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

    香港很少有一個政策是幾乎全港市民都反對,只有專家和官僚是贊成的。印象中只有母語教學政策如此。

    孫明揚說要微調,其實即是把中中英中分流的母語教學政策廢除,這個微調,似乎只有田北辰和張文光反對,輿論似乎一面倒支持或至少不表反對。

    大家應該記得母語教學政策不是回歸那天在石頭爆出來的,早在60年代,港英政府已經委託港大做過研究,報告大概指母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好處,不過如果要實行,一定要政府命令全體學校強制執行,否則學校之間的競爭之下,很難有學校自願推行母語教學。

    英國人當然沒有強制執行母語教學政策,直到80年代,母語教學政策再拿到會議桌上,社會還是一面倒反對,最後當然又是不了了之。

    到了董建華上台,母語教學政策好像「突然」殺出,「突然」強制執行,被迫轉為中中的學校,師生哭著上最後一課,情景跟小學中文課文<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一模一樣,不過人家的最後一課是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地區給德國,學校必須「轉車」,由法語教學改為德語教學。

    人家的是國仇家恨,我們則是相反--老皇民依戀殖民時代的教學語言,哭哭啼啼的轉用母語。


    為什麼民意和專家及官僚的意見會出現如此的背馳現象?

    最初倡議和實施母語教學政策的紅五類、學者、官僚、世家子弟、教師團體等,應該是真心相信這個政策是為學生好的。事實上,不少科目用母語教學的學習成效是較好的,尤其是對學習能力不太好的學生而言。

    可是,這個為學生好的政策出現了兩大盲點。


    第一,它過早抹殺了學生學習的無限可能性。

    近乎科學管理主義的一刀切政策,機械式劃分中中和英中,中中幾乎完全被禁止以英語教授英文以外的科目,於是乎,還是傻呼呼的小學生,被分為英中和中中學生,他們唸中學的七年間,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希望以努力爭取接受英語教學,也被抹殺了努力克服英語學習的陣痛的可能。


    第二,它忽視了教育的功能性及社會含義。

    英語能力可以造就階級流動,是香港社會的共識,也是事實。事實上,大學以英語授課的政策似乎不會改變,而學生的英語水平和以英語學習的能力,對於升讀大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畢業後找工作,英語水平也是關鍵之一。

    上述的紅五類、學者、官僚、世家子弟、教師團體,似乎忽視了各階層家長希望子女透過教育爬上社會階梯的願望。對於整個社會來說,買這個教育夢,是他們人生的理想,而子女有沒有足夠能力學好英文,還有以英文學習,未必是關鍵,重點是這就是一個夢想。而且這個夢想不是沒有可能實現的--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核心價值--寒窗苦讀,力爭上游,就是實現這個夢想的可能。

    母語教學政策,把社會中下階層的這個夢打破了,中上收入階層,可以搬進好的校網,可以報國際學校,可以送子女出國,中下階層看在眼裡,卻是政策不讓他們衝出下流社會的縮命。

    你可能會說,英語教學可出頭,只是個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這不是民粹政治嗎?


    追蹤研究的政治力量

    其實,也許,如果,政府留中不發的追蹤研究報告沒有被公開的話,事情也許好辦一點。當焦急的家長看到報告的可能含意--中中生的高考英語遠遠追不上英中生,影響入大學機會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可想而知。

    你可能說家長迷信英語教學,是民粹淹沒專業判斷的做法。可是,對家長來說,「個仔女係我既,佢地一世人只得一次讀書機會,有咩唔掂咁就一世」。他們的夢想,教育的社會功能,可不能完全抹殺。甚至有中中打出「專業抗命」的口號,違規以英語授課,民粹和專業,其實無從分界。

    畢竟,教育本來就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部份,它承載著整個社會的希望,專家意見也需考慮希望的意義。


    延伸閱讀
    (大家可能留意到,每當有重大教育議題,我們三人便不能忍手):

    不要當教育界王維基 (tommyjonk)
    「你試過參與賽跑嗎?在短短幾年參與過程中,我便看過舉錯旗、吹錯哨、甚至有人給起步槍打中。如果你是一分子,你看見賽會又來叫四百米召集,你會怎樣想?」

    「教育政策真混亂」?(johncoal) [上篇 | 下篇 ]
    你可以說得他們的將來嗎?你敢告訴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中學的制度是甚麼嗎?

  • What would Jesus Do?

    也許不少中青年基督徒聽過"What would Jesus Do? (WWJD)"這句說話。

    面對社會大論戰的時候,心裡也不免有矛盾,好些說話不好說,或多或少因為自己的工作,更大程度上是擔心自己說了什麼叫身邊未信者更加敵視這信仰,叫信心軟弱者跌倒。

    ****************************

    哥林多前書7至10章:

    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

    論到喫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神。

    雖有稱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 那許多的神,許多的主;

    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祂,我們也歸於祂;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祂有的,我們也是藉著祂有的。

    但人不都有這等知識。有人到如今因拜慣了偶像,就以為所喫的是祭偶像之物;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污穢了。

    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 不喫也無損,喫也無益。

    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

    若有人見你這有知識的,在偶像的廟裏坐席這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喫那祭偶像之物麼﹖

    因此,基督為他死的那軟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

    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

    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喫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

    不過,每當想到"What would Jesus Do?"這個問題,都不免模擬一下如果耶穌基督化身成立法會旁聽席上的某某,或者某某會堂的會眾,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是說「你們 當中誰是沒罪的,就可先拿石頭打這婦人。」的耶穌?

    還是願意接納被視為過街老鼠的稅吏的耶穌?

    抑或是忿怒地把做買賣的人趕出聖殿的耶穌?

    還是顛覆法利賽人教條主義和的耶穌?

    還是斥責拿劍反抗迫害者的門徒的耶穌?

    如John兄所說,「當所有人也是罪人的時候,誰人能將上帝的話語權據為己有?」(原文)

    包容並不代表否定教義裡面的罪。很多時候,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的態度,太過戰鬥格,以為自己是精兵,結果把更多人推向對岸。

    延伸閱讀(作參考比對用途,不代表本網誌立場)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johncoal, 題目是我另加的)
    Where is the love? (tommyjonk)
    攣攣的基督徒 (Alone in the Fart)
    同志愛與破壞傳統家庭價值無關 (練乙錚, iamsorman轉載)

  • 訪客統計奇景

    Sitemeter.com是我見過最「保守」的統計器,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我曾經比較Sitemeter、Google和Xanext同時期的數據,發覺Sitemeter的數字低一截的。

    Sitemeter的單一訪客統計(visits, 相對於訪問次數pageview)算是嚴格的,同日出現的IP address只當單一訪客,rss訪客和搜尋器的robot不計。

    我想知道...

    為什麼12月24日會有二千多個訪客?那天我甚至是沒有post的...

  • 影響我人生觀的幾齣電影

    突然有一個念頭,想記一下有什麼電影影響過我的人生觀。立即想到的是這幾齣。

    美麗有罪 American Beauty
    人生究竟為乜?

    東京物語
    我們都是不同程度上的不孝兒女

    八月照相館
    人生苦短

    橡皮泰山 Rubber Tarzan
    孤獨的孩子需要朋友

    天安門
    為了死者和他們的父母

    不一樣的天空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有什麼正在吃掉我們?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做人需要信念,哪怕那可能是stupid的

    暴雨驕陽 Dead Poet Society
    Seize the day. 如果教育是靈魂的工程,有時候建築師和發展商未必想法一致。

    後加上去的:

    一一
    不用多說了,這齣戲本來就是說人生的

    密陽
    當時的看後感

    畢業生 The Graduate
    畢業 = ?

  • 漫畫 "假如,沒有了淫管條例"

    這個漫畫頗有楊學德的《標童話集》風味,因為版權關係,這裡只提供連結。內容方面,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這裡不開放留言了。

    這本雜誌在學校免費派發,印行量應該不小。我不評論這一篇漫畫的內容和表達手法,留待讀者們自行判斷。

    「假如,沒有了《淫管條例》」:按此連結

  • 現在不是舊約時代

    每次看舊約聖經,也會想起現在的以色列。舊約聖經的許多章節,都是記載以色列人如何以上帝之名對其他民族進行屠殺,而現在的以色列人,跟他們二千多年前的祖先可謂一脈相承。舊約是殘忍的,在哪裡面,只有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信其他神的民族都是可殺的,以色列領袖甚至要遵從上帝意思把另一民族滅絕,連牲口也不可留下。 

    看舊約的時候,很難不思考為什麼上帝和祂的選民會這麼殘忍。事實上,我們這些「外邦人」在舊約聖經裡面是沒有角色的,即使有,就只有被臣服、懲罰或者屠殺的角色。如果把舊約套入真實的人類歷史,這也許有其根源。古典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地區,不同的民族興起、稱霸、衰落,再被另一興起的民族打敗,這個循環在中東舞台上不停上演,那個年代,因為人口較稀少,平均壽命短,文化為小數統治階級專利,失敗的民族被往往在血統和文化上被滅絕。如果有一個民族說要對別的民族仁慈,可能是對自己的殘忍。 

    當時的以色列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掙扎求存,屢次被打敗、被殺、淪為奴隸,他們竟然沒有像亞述人般完全消失於歷史舞台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著重知識的傳授,文化傳承沒有因為亡國和統治階層被屠殺而斷裂,那會不會是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可以大難不死,甚至發展至今,控制世界經濟?我不敢質疑。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根據舊約,本來以色列以外的民族最終是應該在末日完全消失的,而以色列的彌賽亞(救主)會來拯救他們。

    那全是舊約的事情。舊約之所以是舊的,因為那是上帝在耶穌出現之前跟以色列人立的約,耶穌出現,對以色列人本來的律法和神諭重新演繹,主張同情被壓迫者、低下階層,也歡迎以色列人以外的民族歸順上帝,同時挑戰神權統治階級對教義的壟斷,衪的主張吸引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最終以衪被當權者處決收場。

    耶穌與世人立約,指任何人也可以向上帝認罪悔改而得救,這有別於以色列人與上帝的立約,所以稱為「新約」。新約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對以色列人原來的教義的顛覆,以普世價值取代民族鬥爭價值。

    以色列人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所以才處決了衪),他們沒有新約,他們的經書只有舊約部份,對他們而言那不是「舊」約。 

    以舊約對照現在的以色列,不難發現他們面對的處境跟二千多年前大衛王的年代沒有太大分別──同樣是被大量懷有敵意的民族包圍。他們面對這些民族,也是以鐵腕手段對付,尤其是對付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自從中東戰爭之後,一直過著近乎絕望的生活,有點像舊約的以色列和其他民族,被打敗便淪為奴隸。 

    可是,看現在的中東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緊記,現在不是舊約時代,現在是現在──這是耶穌(不論我們信不信衪是神)號召被壓迫者追求愛和公義而被殺的一千九百多年之後,這一千九百多年來,人類經歷無數的劫難,也因此對公義和仁愛有更熱切的追求,我們的人權、人道標準也愈來愈高。被羅馬帝國和納粹德國大規模屠殺過的猶太人一定會明白這一點。 

    現在不是舊約年代,如果我們還以為上帝的選民可以對其他民族的老弱婦孺大開殺戒,以為那是上帝的旨意而不加以指責,那不只是無知,那是無恥。 


    聲明:本人為基督新教信徒。本文目的不是攻擊基督教信仰及舊約聖經,而是希望讀者(尤其是信徒)以普世價值,批判地思考當前的局勢。

    後記:曾經看過某具規模的基督教團體拍的紀錄片,講述現代以色列人如何在中東自衛求存,如何把這些事跡「正面地」連繫到聖經,對於巴勒斯坦問題避重就輕,心裡很不舒服。我相信那只是少數,大部份的信徒還是清醒的,還是不會忘記耶穌愛仇敵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