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pril 23, 2010

  • 人寫我又寫 - 2010會考中文寫作

     

    中學會考中國語文(試卷二)寫作能力

    第3題

    有人認為父母教養子女,應該給予空間,讓子女自由發展;有人認為應給予明確的指導,讓子女依從。上述教養子女的方法,哪一種較為理想?試談談你的看法。(不得少於600字)

     

     

    曾經參加過三年野外鍛鍊活動,最初是上理論課,學習地圖運用和野外生存技巧等知識,然後由教練帶領整隊人設計路線進行遠足和露營訓練,在野外實習理論課所學的知識,當我們的技能達標之後,訓練時教練只在指定的地點等我們,而我們則須計劃一切和好好照顧自己。

    如果我問你「給予學員空間好,還是給予明確指導讓學員依從好?」,你會怎樣回應?

    其實題目中的兩種教養子女方法哪個較為理想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題,兩者根本不是互相排斥,其分別只在程度之不同。我們應該討論的,是究竟前者還是後者比重應該較大。

    父母教養子女,分為不同的階段,當子女還是幼童的時候,如果父母不給予明確的指示和教導,幼童根本不能分辨危險,也不能有效建立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人際溝通、個人衛生、操作器具等。這個時候,父母給予明確的指導,讓子女依從當然比較重要。

    子女到了小學階段,自我意識愈來愈明顯,他們開始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喜惡。如果父母還是用照顧幼童的方法來教養他們,則未必合宜。現代的教育講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過份的限制可能局限了共通能力中的批判性思考、創造、解決問題、自我管理及研習等能力。不過,在小學階段,因為子女的價值觀及自我控制能力尚未成熟,給予過多的自由發展空間,則有養成不良習慣或者誤入歧途的風險。現今社會幾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如上網成癮、未成年性行為等,很多時候都是由管教不善引致,所以在小學階段,讓子女有合適的指引可依,同時逐步增加他們的自主空間同樣重要。

    初中階段的子女進入了青春期,愈來愈注重個人形象和朋輩認同,他們會比以前反叛,容易對家長的監管和指導反感。如果這時候還堅持要子女依從家長的指導,很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令家長的教養的心機付諸東流。在這個階段,家長應透過溝通與子女建立關係,還要給予他們自由探索不同的發展機會,好讓他們開始準備選擇將來的人生道路。至於高中階段的子女,幾乎接近成年,這個時候,給予自由空間,加上支持、信任和合宜的關心,肯定比家長指引更能幫助子女建立自信,好讓他們對其學業和個人成長負更大的責任。當今不少國家都提倡芬蘭式模式的教育改革,正是要讓學生擺脫「填鴨式」教育,在建構學習經歷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不少外國的研究證明,青少年有更大自主空間去探索知識,他們的學習效能亦會提升,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家庭對子女的培育。

    總括來說,只強調分辨上述兩種教養方法哪種較為理想是不合理的。在子女不同的成長階段,兩種方法的比重須要調節,簡單而言,由幼童階段至接近成年階段,要求子女依從指導的比重應該愈來愈小,而給予他們自由空間應該愈來愈多,而題目沒有提及的溝通、支持、信任和關心,其實才是最重要,而且份量絕對不可減少。

     

    字數:938字

    時間:45分鐘

    *******************

     

    後話--短評其餘兩題:

    第1題:寫日記,日期是4月15日(星期四),即是引發六四事件的胡耀邦死忌,而試題提供的其中一個名字是「家寶」,內容是「幾天後我將要面對一道難關,心情患得患失...」。今年4月15日(星期四)溫家寶竟然在人民日報撰文歌頌胡耀邦,這有傳是因為在人事接班問題上溫總遇到了阻力,所以出絕招,強化自己愛民總理的形象。考評局似乎是預知了溫總的「難關」,那可是國家機密啊!

    第2題:這一題是「校園火警演習眾生相」。這題如果寫得好,應該有A,因為愈無聊的題目,愈能顯示寫作人的功力。

     

    連結:

    2010年會考中文閱讀卷 (lunyeah提供導讀)

    2010會考中文閱讀 - 疑團

     

  • 2010會考中文閱讀 - 疑團

     

    今天要監考會考中文閱讀和寫作,閱讀能力考卷的文言部份用了《列子.說符篇》裡面的一段故事: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吝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我.不如殺之。」乃相與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將箸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當中其中一題是要學生解釋「君子不以所以養害其所養」的意思。考卷中的引文是「君子不以所以養害其所養」,但我在網上找到的版本,全都是「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是少了中間的一個「以」字的。為什麼呢?

    我的中文水平不是教學級數,如有中文科的同工或中文系的朋友,可否解答我這個疑問?

    另外,我也發了個電郵給考評局,詢問他們那版本的出處。

    關於這句的解釋,可參考倫爺貼出來的蔡志忠漫畫

     

    延伸閱讀:

    人寫我又寫 - 2010會考中文寫作


    ********************************

    感謝Tom1012君的留言,似乎可以close file了:

      你好,我只是路過剛好看到這個問題,有一些意見,便說說以供大家參考,有任何不對歡迎指正。其實這是一個古籍校勘的問題,古籍之中有脫字是不罕見的,當中的問題也可以很複雜。關於《列子》「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一句,請看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260-261:
      陶鴻慶曰:「下『所』字衍,《淮南‧人間訓》作『聖人不以所養害其養』,可據正。」
      王重民曰:「陶說恐非是,疑上『所』字下脫『以』字耳。《莊子‧讓王篇》云:『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呂覽‧審為篇》『用』作『以』,用猶以也。《御覽》四百九十九引作『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以養』,義不可通。疑下『所』字下『以』字本在上『所』字之下,引者誤移也。」
    「所以x」和「所x」是古漢語常見的語法格式,「所」有把後頭的動詞名物化的作用,「以」有用作、表示目的的意思。「所以養」指用來養活人的東西,「所養」指所養活的人。
      老實說,如果考評局有錯的話,那只是它沒有指出原文經過校勘而改動而已。此外,凡網上流傳的古籍文字,一般取自傳世本,當中有可能有訛字、脫文、倒文等等情況,各位使用的時候需要留心,最好翻查一下一些校勘本、注釋本。

    **********************************

    另外,小弟的大學同房Xenos兄在Facebook留言,也提出了另一個可能性:

    "查了台灣的寒泉和香港的漢達文庫, 都是「所養」,可能有三個解釋。其一, 出題人的問題。其二, 所依版本的問題。古人印書, 多有訛誤, 魯魚豖亥, 時有所聞。其三, 出題人刻意加上以字。古人有「小學」根底, 自然區別得出兩個名詞性詞組「所養」所指不同,但畢竟時代不同, 為了減輕同學的負擔, 加一個「以」字, 帶出前者「憑藉」的意思, 即人所憑藉供養身體的東西,便能避免兩個「所養」的謎團。

    題外話,先秦諸子多愛用寓言說理,大可不必討論故事的真偽,用常識去判事理即可。

    所謂隔行如隔山,我姑妄說之,大家就姑妄聽之吧。"

    **************************

    其實寫本文的時候,等著的就是Tommy大哥的回應。這是T大的回應:

    回K大:有關2010會考中文

    上述王重民的說法,大致成理。援引上文曾用的《淮南(子)也有一句類似上述寫法的例子「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淮南子說林訓》

    (對!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削足適履」故事!)

    ===============

    小弟寫這一篇是想拋磚引玉,讓敝blog的高手朋友出手,幫一眾考生解除疑慮。

    至於這次的閱讀能力試卷難不難,我不是中文老師,我沒有這個能力評論。不過大家其實不用那麼擔心,考試總是有深有淺,深有深考,淺有淺考,理論上不會影響大家在全港考生的排名。大家可能會憂慮水平參照會令這次可能比較深奧的考試死傷無數,但其實話就話係水平參照,最終的合格率和優良訊始終不會大升大跌,大家不要太擔心。與其花時間聲討考評局,倒不如集中精神考好餘下的科目,須知道你花精神聲討和懊惱的時候,大把人正在埋頭溫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