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找不到的「公眾諮詢」
大約一星期前在獨立媒體看到有關《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諮詢的文章(連結於延伸閱讀1),心裡響起第一個問題:「我明明天天看兩份報紙、看新聞報導、早上聽港台,晚上聽網台,但為什麼好像不覺這個諮詢存在的?」
根據獨媒的報導,這個應該是由規劃署負責的公眾諮詢,時間為1月14日至2月10日,只有不足一個月時間,中間還要是農曆新年。獨媒於1月29日的諮詢會次後的報導,才在網上引起討論。我想,這個諮詢在主流媒體似乎沒有太多coverage,諮詢期又出奇地短(通常政策的公眾諮詢也有至少三個月),是不是因為這個計劃沒什麼重要性?
我嘗試去規劃署的網站的「公眾諮詢」頁面找,找不到;去發展局網站,也找不到。
卒之我在規劃署的「最新消息」頁面找到了一條連結,去了這計劃的官方網站,地址是http://www.prdbay.com,為什麼珠三角多個地方政府有份的計劃網站,會是用商業網站的”.com”結尾,而不是用政府網站的".gov"或者民間機構的".org"呢?這個疑似官方網站的入口可以選「繁體中文」,我click進去,卻只有標題是繁體字,其他的全都是簡體字...
我是個盡責的市民,真的嚐試去看他們在攪什麼,於是click去那個簡體字的「公眾諮詢」頁面,內容如下:
(香港政府連自己開一版網頁也費事,市民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只有這個click了繁體中文,還是全部簡體的網站)
這次諮詢不足一個月的計劃,究竟是怎樣突然出現的呢?
根據政府有關那個快速論壇的新聞稿(link),「灣區行動計劃」是香港、廣東及澳門三方政府於二○○九年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link)的其中一項跟進工作,亦是國務院二○○八年底公布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雙方於去年四月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其中一項區域合作規劃項目。即是說這是根據國務院指令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而做的研究計劃。根據獨媒報導,三地政府似乎是”想把這份計劃很具體的寫入中國「十二五規劃」"裡面的2011年至2015年的規劃綱要,"此綱要會於2011年5月「出台」"。
這計劃的內容,大約就是珠江三角洲需要更好的規劃,令整個地區的居住環境改善、產業結構更有效率,計劃裡面有很多涉及香港的項目,若果真的實施的話,對香港的土地規劃、基建,以至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舉個例子,如港、深之間加強合作發展,對於北區的自然生態有什麼影響?計劃建議的赤鱲角機場經屯門連接深圳西部的快速鐵路,成本效益如何?這些都是必須正視的。可是諮詢期這麼短,公眾、政黨、業界是否有足夠時間研究和蘊釀討論?肯定不夠。
計劃中再次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一小時生活圈」概念,這代表香港居民的活動和通勤範圍可以大為擴闊,也可以代表香港的勞工市場愈來愈向內地開放,這是一個關乎七百萬人的就業、生計、福利問題,這些似乎還未有過什麼討論。
另外,港、深、粵進一步融合,是否意味著中港兩地居民身份會進一步融合?這種融合對香港居民的投票權和公民權利都有深遠的影響。舉個簡單例子,假設愈來愈人可以/需要在內地居住,根據現行選舉法例,他們很可能會失去投票權。此外,他們在內地是否會因為從事某些活動或加入某些團體而在內地出事?這些涉及《基本法》的嚴肅問題,也是必須充分討論。
三潘市灣區沒有的問題
其實我對所謂的港、深、粵融合這概念是抱審慎正面的態度的。環顧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是對外開放的,而在基建規劃上也不可能與鄰近地區完全隔絕。不過,問題是一個相對自由和法治的城市,要跟鄰近的人權法治欠佳、有外匯管制、在威權統治下的城市融合,是世界罕見的。《大公報》報導說:
「根據政府上月發出的諮詢文件,灣區未來發展應融合粵港澳三地優勢,聯手打造宜居發展新格局,與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一樣,發展為國家重要的增長極和宜居建設的重要典範。」(連結見延伸閱讀2)
可是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不會有一部份地方互聯網和傳媒被河蟹、貪污濫權問題嚴重、法治不彰,而另外有一部份是相反的(上年順德陳村才因為收地和地方管治問題發生過有死傷的嚴重群眾性事件)。香港和內地如何融合而不影響一國兩制原則?這些問題肯定不是兩個星期的半吊子「公眾諮詢」可以說得完的。
我們的特區政府,口說公眾諮詢,實際根本沒有做過什麼來促進公眾討論。那些全國性的規劃綱要,雖說是你反對了也沒有用,可是如果是要建在香港境內的大型建設,政府是不是應該有個好一點的交代?這次鬼祟的所謂公眾諮詢,反映的是什麼?是政府怕高調諮詢引起大家注意,所以想鬼祟過骨便算?還是所謂的諮詢,只是門面工夫?
就算是門面工夫,是不是都應該做得好看一點?
延伸閱讀:
1. 香港獨立媒體的兩篇報導:
(ii) 規劃快車殺到埋身——簡評《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
2. 大公報報導:
3. 東方日報報導: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