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2, 2011

  • 每人6000元維穩開支

    早上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每人派6000這件事。如果是納稅人的話,加上6000元退稅#,每人立即受惠1萬2千元。

    以香港十八歲以上人口和納稅人數粗略計算,派錢連退稅至少要花三百億以上*。

    由long run變成short run,由冇變有,或由小變大,這筆錢的「沖喜」效果是強大的。這樣一派,3月6日的遊行應該會人數減半。用網友的說法,這筆其實是維穗開支。

    宣佈退稅之前,有同事討論會不會去遊行。每次有同事討論遊行,代表該次遊行真的會很多人。曾俊華的預算案最成功的地方,是其擊中社會所有人的要害--上至中高產,下至基層N無;左至工會,右至雷鼎鳴練乙錚;保皇如民建聯,反動如社民連選民力量,無不問候,那種全民聲討的效果,可以追得上董建華。

    曾俊華多次被民眾和記者質問,還是信誓旦旦說沒有修改空間,後來不知是不是收了柯打,要跟建制派閉門相討,然後便改口風。根據特首辦在微博的聲明: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日与部分立法会议员会面后表示,与议员进行了有用的沟通,明白社会人士对预算案期望很高,将会总结经验,与议员和社区寻求共识,作出改善。他又说,自发表财政预算案后,在不同场合听到很多不同声音,包括强积金注资、退税和「N无人士」等问题,他会研究具体的响应方案,尽快公布。」

    「進行了有用的溝通... 在不同場合聽到很多聲音」那不是應該在製訂預算案的時候做好的工作嗎?難道製訂的時候他進行了冇用的溝通、在不同場合都聽不到聲音?為什麼公佈的預算案能夠脫離群眾、脫離現實、脫離常識至此?那個「俾意見唔駛留鬚」的廣告,現在看來,真的十分白痴。

    今次事例告訴大家,其實俾意見唔係要留鬚,而係要上街!

    先前曾俊華反覆強調說6000元會刺激通脹,那麼現在不只派6000元,還加上6000元退稅,難道這不會刺激消費嗎?堂堂一個政府,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即是昨日的政策背後的理據都是錯的嗎?那些政策不是年薪幾百萬的官僚經過深思熟慮和論證的嗎?這樣的政府怎能夠取信於人民? 

    曾俊華的心態,很可能就是「我是精英,我是統治者,我不用看你們選民面色」的高高在上心態。因為不用理會水溫,所以政策往往在民怨爆發的一刻才醒覺,保育如是、慳電膽如是、生果金如是、高鐵如是、預算案如是,每每要有大規模抗爭出現才會考慮出虛招平息民憤,但有時也會選擇強行上馬,出動警力鎮壓。

    今次派6000元(或12000元),表面上是抗爭施壓的效果,那些錢只是用來救火的維穩開支,可是香港的權力結構問題從沒有解決過,政府不向選民負責,政策不是從利益集團角度出發,就是欠缺常識和人性;而政府因為沒有民意授權,認受性低,對於長遠的規劃卻抱少做少錯的官僚心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能夠處理社會矛盾、更能公正資源分配問題的制度。沒有這個制度,次次有問題便要街頭相見,那造成的社會內耗,受害的還是香港市民。

    今次曾俊華屈服了,那下次呢?又要十幾二十萬人跑出來抗議嗎?

     

     

    註:

    #: 謝推友指正,應該是寬免薪俸稅,而不是退稅。

    *: 只是我根據不update的香港人口數據估算,實際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