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香港電台通識網《集師廣益》專欄]
週末在家一邊工作,一邊看著電視的災情最新消息,看著城市瞬間被海嘯吞噬,還有頻臨崩潰的核電廠的畫面,不免慨嘆天災人禍之下人命的脆弱。先在此祝願災民能盡早渡過難關。
從新聞台轉到電影台,電視畫面令我呆住了--又是建築物一瞬間被海嘯摧毀?原來是在播放《新世紀福音戰士.破》,故事中的城市叫做「第三新東京」,是在東京在大災難沉沒之後興建的,而故事中的巨大生命體「使徒」因為某個原因,不停侵襲第三新東京,而人類則派出有同等力量的生化機械人EVA對抗。每當第三新東京遇襲,當地居民便會跟隨警報和指示躲進避難所,過程秩序井然,不慌不亂。等到危機過去,他們便復正常生活,照常上班上學。如果不是在現實世界的新聞看到日本人如何面對災難,定會投訴動畫把日本人面對災難的冷靜和紀律說得太誇張。
《新世紀福音戰士》裡面強調的大災難、毀滅、末世情節早已見諸大量日本動畫和特撮作品,這些作品通常包括幾個共通點:
1. 大海嘯、大災難,或者大爆炸:
《新世紀福音戰士》:巨大衝擊引發世界人口減半,大量沿海城市被浸沒。
《機動戰士高達》:巨型殖民衛星墜落,引發大災難。
《崖上的波兒》:故事裡面講的是不折不扣的大海嘯,把整個小鎮吞噬。
《阿基拉》:整個東京被超能力兵器像核爆般毀滅。
2. 巨大生命體、怪獸、超人、機械人在城市激戰:
《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Ultraman》系列、《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哥斯拉》系列、《大鐵人17號》裡面,不乏巨大物體激戰場面,激戰過後,城市被大規模破壞,滿目瘡痍。
3. 建造新的城市讓人民避難:
《超時空要塞》:部份人類居住在內部設計成城市一樣的巨型太空船,避過世界末日。
《機動警察》:為應付全球水位上升,把東京灣填平建立新東京的「巴比倫計劃」。
《新世紀福音戰士》:建築在箱根的第三新東京,本身是個「要塞都市」,居民可隨時避難。
上述的作品大都屬於經典級數,當中反映的末世和災難情結都有其文化根源。不論是巨大災害還是巨型物體激戰,其帶來的效果都是有如大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的大規模破壞。動畫和特撮片中的建築物(尤其是東京的地標)倒塌的畫面出現過無數次,這些情節反映的,可以解說為日本觀眾的歷史記憶--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以及無數的小規模地震的經驗。另外,日本文化對於核爆的情結,也不難從動畫作品中看到。
展現災難和末世的情節的文化產品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互為因果。簡單而言,就是該文化的主流經驗和觀念會被挪用為文化產品的情節,而文化產品也會建構社會大眾的共同經驗和觀念。日本動畫和特撮片裡面的怪物通常是逐個進迫日本本土的,而故事中的主角就會在日本本土迎戰,就好像海嘯一樣,一次又一次突然襲擊這個版塊邊緣的島國,當地人民也真的一次又一次勇敢面對這些劫難。
(圖片來源:178.com)
延伸閱讀:
《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Patrick Drazen著/李建興譯/大塊文化
《電視與文化認同》/馬傑偉著/突破出版社
《流行文化社會學》/高宜揚著/揚智出版社
[轉自香港電台通識網,謝絕轉載]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