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壇有個說法叫「狗哨子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所謂「狗哨子政治」,是指某些議題或用字對於某類的民眾特別有效,政客能運用這些議題或用字,往往能觸動某類民眾的神經,令他們只看到那個問題而忽略其他問題,從而收到轉移視線或者提高支持度的效果。這些特定的議題對於那類民眾以外的人未必有效,但對於指定的群體便有效,就好像訓練狗隻時的高頻哨子一樣,訓練者一吹,狗隻便會跟隨指示,可是其他人是聽不到那哨子聲的,所以運用特定議題引發特定群體民眾的情緒的把戲叫做「狗哨子政治」。
在美國,狗哨子政治最常用的議題是墮胎、同性婚姻、槍械、種族和宗教問題。政客(尤其是右翼政客)搬弄這些題目很拿手,他們引用一些個別例子加上煽情的字眼,往往能令選民忘記了一些更重要的議題,例如外交、社會保障、醫療等等。
最近有兩個題目引起了很多很多的爭論。大家一看到某些畫面、聽到某些字眼,便不由自主的上腦,上腦至一個程度是每人都不由自主地take side,捲起衣袖要出來說個痛快,但往往愈說愈high,high到可能失言那種上腦。
香港狗哨子1: 教壞細路
其實大家應該大概猜到我說的是哪兩個議題。一是「教壞細路」,二是「新移民」。
所謂的「狗哨子政治」,沒有貶義的意思(雖然少數不看上文下理的網友還是會說我罵人是狗),相反,這些「狗哨子」議題在政治學課本裡往往是用來區分選民政治光譜的指標,因為「狗哨子」往往是觸動人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強力題目,例如在美國政治光譜上,支持和反對墮胎合法化真的很能反映了選民的信仰和人權觀,醫保問題的取向真的很能反映選民的經濟意識形態等。
在香港,「教壞細路」是個近乎魔法的狗哨子,不論在抗爭行為、性議題、表達自由、教育,甚至政治問題等等,官員和政客往往搬出「教壞細路」或相似用字,例如「為了下一代」、「唔知點教下一代」等,便能把社會相當部份的人的注意力分散,分散到看不到問題背後更重要的問題,舉個例子,當曾蔭權聲稱被撞傷後,在表面證據不成立的情況下,官方和建制組織發動未審先判的批鬥,友好團體甚至以「教壞下一代」為soundbite加撩撥家長對於孩子學壞的恐懼,社會上真的有相當部份保護孩子心切的家長被吸引,結果是對於社會上較為高調的抗爭行為產生厭惡感,也忘記了作假證供誣告別人,更能教壞下一代。
此外,示威母親保護不了8歲孩子的事件,令一眾家長群起聲討那位家長,保安局長李少光更是樂於利用家長心理,一句「教壞細路」、一句「利用孩子作武器」,把警察妄顧小童安全、違例使用胡椒噴霧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難得還有很多人和應。
香港狗哨子2: 新移民食窮香港
至於「居港未滿7年新移民應否獲派6000元」的問題,觸及的問題更多--首先,那觸動了香港人自七十年代起對新移民這種「他者」的厭惡情緒。6000元這個不多也不少的切身數字,加上傳媒挑選出來較有「特色」的訪問片段,勾起了好些香港人對於「新移民」族群標籤化的記憶--彷彿他們都是來掠奪「我們香港人」的福利似的,彷彿他們都是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寄生虫。一時間,新移民應該有六千的問題令香港人分成兩派--支持不設7年限制的和支持設限制的。以政治光譜分類的話,他們所持的理據和言論內容正正是左派和右派的分別。
政治光譜上的左翼通常會支持對外來者更加包容、社會資源更平等分配等,而右派通常支持對外來者設立更多限制、社會資源傾向以能力分配等。左翼和右翼沒有說誰比誰更言尚,那只屬於意識形態上的分別。不過,值得留心的是,有時爭論出現意氣的時候,例如左翼人士罵右翼是法西斯主義者(以排外和虛妄無知的民族優越感見稱),又或者右翼罵左翼是天真的社會主義者(即是只問原則,不問實際情況分配資源)的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看著大家視線轉移的曾俊華。
新移民應否有六千元的爭論,可能是無心插柳的「狗哨子」,如果是事先安排的話,曾俊華好應該一早出這招,好讓全香港都把精神都花在爭辯上,那這兩星期便不用折騰了。不過,有高登網民發現,有以中聯辦地址登記的用戶,充當五毛在討論區挑動對新移民的仇恨,這可能是預算案全城喊打之後,西環出動滅火的其中一個環節吧。經過今次,大概特區政府也會學精,下次出「狗哨子」的時候,除了「教壞細路」,還有「新移民」這一招。
後記:
你可能會追問:哪你認為應否派六千給新移民呢?這個問題我腦海裡左傾和右傾的兩個自己討論了幾天,我只能說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應該變成歧視甚至侮辱新移民的機會,又或者上綱上線到指不支持就是歧視新移民。7年的期限是英國人時代已有的社會福利門檻,這個門檻背後的理據是否合理,值得討論。至於6000元究竟是福利、分紅,還是維穩呢?可是政府連這6000元的名字也沒想好。
以對社會有貢獻與否來判斷新移民不應有6000元,那邏輯上根本不成立--對於社會的貢獻怎會是從居港時間來量度的呢?我的意見是,雖然政府沒有開宗明義講明這6000元當作什麼,我們可以姑且當它是沒有入息審查的福利,如果是福利的話,長久而來的香港的福利門檻的理據可以拿出來大家研究。這個過程可以是教育香港人討論公共政策的好機會。社會大眾愈多邏輯思考,狗哨子的影響便愈小。
延伸閱讀:
分化/認同:香港本土力量 (galileo)
正在撕裂的香港 (tommyjonk)
「為甚麼母子不應上街」? (johncoal)
討論:十八歲以下人士應否獲派六千元 (葉一知)
關於新移民 (Linus Li)
給那些不是新移民但仍是被統治階級的 (Cheng Ka Yue)
請不要讓情緒取代理智 (kursk)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