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SS Feed
通識
-
在xanga落場練通識
(本文刊登於09年9月16日《e-zone》,經編輯同意於刊出一星期後貼出)
如果說年輕人雜誌,大家可能想到那幾本名稱有英文字的雜誌。如果說是網上版年輕人雜誌的話,我想到的是Xanga HK Blog (http://hkblog.xanga.com),這個網站的運作其實很web 1.0-文章內容大都是經編輯甄選的投稿,部份是編輯從所謂的"featured blog”的網誌轉貼文章。
這個Xanga HK Blog的人流如何?一般來說,熱門的文章的瀏覽數字超過一萬,最熱門的甚至可以有兩三萬,這幾乎是很多暢銷雜誌的總發行量了。Xanga HK Blog的文章大概分為幾類:愛情、生活、時事、娛樂、影視、時事、政治、教育等,最受歡迎的不用說當然是愛情類,瀏覽數量和留言數量都很龐大。有趣的是,政治類的文章通常瀏覽數量不太高(只有幾千),但留言數量多,因為網民會在那裡進行論戰。
其實我不是打算推銷這個HK Blog,而是想分享我的一些觀察:
1. HK Blog的成功之處,大概在它能夠把xanga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引到那裡──web 2.0時代,作者和讀者是分不開的,不過HK Blog退到1.0,把稍為像樣一點的文章集合在一起,有自發投稿的,也有轉貼featured blog的文章。因為讀者人數多,不少有心寫東西的人願意投稿,包括個別知名的bloggers,都開了個xanga account來投稿。
2. Xanga大概是最多年輕歌手和「0靚模」開blog的地方,而HK Blog也會把它們的xanga連結放在HK Blog。Xanga多歌手和「0靚模」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那裡多年輕人吧,而HK Blog和他們應該屬於在互相依賴增加人氣的關係。
3. HK Blog一直被人垢病的地方是「潮文」(容易引起爭議的低水平文字)特別多,雖然編輯們選的文章已經沒有太多xanga味(火星文、口語、文法錯誤),但很多時候文章的內容的立論和邏輯不無漏洞,有些更加是有挑釁性的發洩文字,幾達「潮文」的級數。也許這是用來吸引人流的方法吧。
不過,作為一個blogger和教師,我想說句公道話。很多水準不高的文章的作者其實都是很年輕的朋友,他們寫不出專業的文章情有可原,畢竟只是中學生,寫文章寫是要磨練的,在HK Blog投稿,然後被讀者在留言評論的經驗,肯定對他們有益。
另外,雖然HK Blog的文章水平參差不齊,畢竟它是一個「全部都係字」的網上平台,而且不乏有水準的文章,它至少改變了我們一個刻版印象──就是年輕人不愛看文字。每天有那麼多年輕人在那裡出出入入,他們總有機會看到不同層次、不同課題的文字,久而久之,或多或少也會培養到一點點判斷識別文字高低的能力。
同學們要鍛鍊思考和表達能力,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落場參與,不論是投稿還是留言討論也好,不要怕被人反駁,才有進步的可能。
===========================
後記:
寫這一篇的時候,我是擔心過會被編輯彈稿的,事關這好像替xanga hkblog宣傳。我的目的不是替hkblog說好話,從而得到什麼好處。我的想法是:難得這些學生會寫字,寫了出來有幾萬人看,這是個難得的訓練思考、閱讀和寫作的木人巷啊。無可否認,hkblog的文章水平十分參差,但裡面還是不乏可以一看的東西,看得多,自然會大約分辨到文章水平高低,還有,文章看得多,或多或少會訓練到分析論點謬誤的能力。但願上xanga會成為他們的起跑點,當xanga的文字不能滿足他們的「文字慾」的時候,他們會多看書和報紙,會學習分析不同的文字內容,這個場面實在太感人了(美好又熱血的幻想,流淚中...)。
上述當然是一個教師的主觀願望,希望同學真的會是如此。如果睇來睇去都淨係識睇hkblog,就好似由青春期到更年期還是只識睇Face或者忽週一樣,甘於停留在某個層次,可恨也。
相關文章:
-
識上網,你也可以是通識達人
(本文於09年8月19日e-zone專欄"peerview"刊登,有關詳情可按這連結)
還有半個月便開學(發文的時候還是暑假),新高中的同學們將面對通識科這個新的必修科。大家是否覺得要如何學好通識係一個謎?其實學通識的利器早已在大家身邊,那就是互聯網了。懂得好好使用互聯網的話,要做通識達人一點也不難。要學好通識,有兩大要點:
要點I - 有好奇心
研習通識,必須對不同的時事和恆常議題有認識,那可不是上課專心就學得到的,而是要長時間浸淫的。
「阿Sir,咁點”浸淫”啊?」
同學們,知識的海洋,打開你家中的電腦就是啦!要浸的話,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你的瀏覽器的首頁是什麼?
你每次開瀏覽器第一眼見到的首頁上顯示的東西,至少你每天會見到幾次,如果你把首頁設定為有新聞資訊的入門網站如Yahoo!,至少你會知道這個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
2. 你有沒有上維基百科(wikipedia.org)的習慣?
維基百科(尤其是英文版)的資訊真真正正是一個大海,每天維基的首頁都會選輯一些精選知識,每天去看一看,不知不覺間便學到很多新的東西。
3. 你會Google嗎?
另外,如果聽到或看到什麼自己不太明白的概念,不妨Google一下,很多時候會找到答案(當然,很多時候Google的第一個結果是維基百科的條目)。
4. 你上Youtube看什麼?
現在Youtube已經發展成全球第二大使用量的搜尋器。Youtube上有很多時事資訊節目,有的是版權持有人上載的,也有網民上載的,不少時事節目或資訊節目也找得到,他們處理爭議性議題的多角度分析手法很值得參考。
要點II -肯思考和討論
只吸收資訊而不思考,不算是通識達人。能夠把吸收的資訊分析整理,加以分析,應用在不同的地方,才是王道。舉個例子,有人都說0靚模有問題,有人說沒有問題,你自己會不會分析不同觀點和應用知識得出你自己的結論?
「阿Sir,上網點訓練思考啊?」
好了,又要問你自己了:
1. 你有沒有看不同的媒體的評論的習慣?
各大報章的社論、知名博客的文章(他們不少會寫得很認真)、民間組織網站,由最自由主義的到最保守的,也值得參考--那正正是多角度思考的參考資料。
2. 你自己有沒有寫些什麼?
互聯網世界有意思的地方是人多意見多。你大可以把你自己對不同事情的意見寫出來,想少些人看的話,可以在Facebook和Xanga寫,設定至只有朋友 看得到。如果不怕給多些人看到和討論的話,可以上討論區寫,或者到人流較旺的網誌留言,自然會有人跟你討論/辯論,這個過程正正是鍛鍊思考的好方法。
最後,給大家兩個溫馨提示:
第一,互聯網只是眾多知識來源之一,你總不能只上網而不看書和報紙的;
第二,如果想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點,不要只看中文資訊,須知道網上的英文資訊比中文多,這個在維基百科上尤其明顯。
希望你也能「升呢」成為通識達人。
=================================
後記:
因為是雜誌專欄,所以不敢明目張膽的提及「三師會通識頻道」(連結:三師會youtube channel / Facebook page),我和john兄和tommy兄攪了這頻道三年,風雨不改,就是希望能與同學們分享與通識有關的知識。由最初跟Roundtable通識頻道在7.1電台播放,到後來兩者都消失了,我們搬到youtube上播放,在開壇講學,到現在與Mobile Radio合作,一直都沒有停過口,當中我跟兩位大哥學到的,遠比我能貢獻的多。所謂通識,就是這樣--不斷思考,不斷發掘,不斷發表,不斷討論,才能有進步。
以前美術老師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大學問家的弟子問他:「老師,我現在的學問修為如何?」
學問家答:「再讀十年,可望不通。」
我們都是這樣--不論教師還是學生,總要記著自己的渺小,沒有人敢說自己學通識會學得通。努力求索,我們可望知道自己不通之處。
-
中國何以民變四起?
內地不時都會發生所謂「群眾性事件」,用我們的說法,那叫做「騷亂」。騷亂和示威/請願的分別是前者會涉及警民,甚至軍民衝突,嚴重者會有破壞和焚燒公物的情況,而後者不會。
內地不時會發生騷擾,很多時候,群眾「認為」發生以下的情況都可能導致騷亂:
- 涉及人命的案件處理不公正
- 官員嚴重貪污舞弊
- 某單位侵蝕收地賠償
- 政府機關(多數是公安和城管)的行為導致人命傷亡
- 城管以暴力手段執法
- 政府徵收的稅項或費用不合理
內地的騷亂通常有以下特徵:
- 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要討公道
- 民眾以sms快速動員
- 大批群眾圍堵市政府或相關單位
- 發生警民衝突,嚴重者政府建築和車輛會被破壞
- 消息、相片和短片會經由手機傳送,擴散至全國皆知
- 如果事件嚴重,而且通了天,有關的人士或者可以從上級政府討個「說法」,甚至有關下級官員會被調職
就最近(20/6/09)的湖北石首市騷亂為例子。該市一名廚師被發現死於酒店外,死者親友質疑公安調查結果,引發群眾騷亂起哄。傳聞死者被身為市長親戚的酒店老闆害死,群眾於設置路障,引來更多群眾圍觀起鬨。
公安試圖搶屍,但被家屬和群眾阻止。6月20日上萬名市民與武警發生衝突,約1000名武警,配合防暴車輛及消防車向酒店推進,但民眾向武警投擲石塊,就短片所見,武警不敵,被迫撤退。
這樣的情況,在內地不時發生。辜勿論事件誰是誰非,至少有兩件事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 為什麼在級數低一點的縣市,不時會發生這樣的事件?
- 為什麼在近乎警察國家的我國,民眾那麼容易被號召/煽動,冒著被拘捕甚至殺害的風險去衝擊公安武警和政府機關?
問題1.的答案比較明顯,那是出於對黨、政、司法合一的地方管治集團的不信任。打個比喻,如果發生了金田一式的離奇死亡案件,我們通常會相信警察和法醫會公正地偵辦,而法院會公正的審判。可是,如果地方吏治本身已經夠敗壞,黨委、政府官員、公安、法院全都是「圍威喂」的話(當然不只是說他們全都是共產黨員),民眾很容易便會想像全部疑點都是可疑的,疑點產生的怨氣,結合平時對吏治敗壞的積怨,便會因為一宗看似有問題的冤案是爆發。
如果要再追索問題的根源,那就是為什麼民眾會對地方吏治有那麼大的怨恨?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政治體制問題。沒有監察的政府、沒有制衡的權力、沒有力度的法制,地方黨政法集團一把抓,滋生貪污舞弊瀆職的機會太大,處理關係到民眾利益和公義的問題處理得不好的時候,民怨自然累積。
而問題2.的答案較為難攪。
早前看過一個關於內地地方官的紀錄片,民眾堵塞政府機關的事件不時發生。這種圍堵官府的文化大概已成為我國的特色,這可以說是「集體上訪」的一種,不過不少時候這會演變成騷亂。以中國這個警察國家而言,騷亂的次數、規模、「慓悍」的程度實在太厲害了。
騷亂其實是民怨的總爆發。有說那是民眾受煽動的結果,但如果沒有民怨,沒有嚴重的社會矛盾,哪有這麼容易煽動?很多比較知名的騷亂(不計球迷那種,那是另一種「民怨」),都不是無端發生的,背後一定是有嚴重的社會矛盾的背景因素,而社會矛盾和民怨有沒有恰當的制度去化解,有沒有足夠的渠道去排洪,則決定了爆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另外,如果民眾真的是被煽動的話,我們必須問一句,這個社會是不是沒有公眾信任的傳媒和其他消息渠道?內地有個笑話是「我們不知道那是真的,直到官方否認為止」。
人民有沒有能力透過選舉去切換官員?有沒有透過法律維護公民權利的能力?有沒有言論自由和足夠的渠道去宣洩不滿(而不是以和諧之名入罪)?
很名顯,以上各點,中國都是欠缺的。這些正正是調和社會矛盾的的重要環節。
讀過各國(包括我國)革命史的都會知道,人民愈絕望和怨氣愈大,愈不怕死,愈暴力。加上通訊技術的發展,全國零星的火種,誰敢擔保不會燎原?
延伸閱讀:
Tags
FB Page
Categories
M | T | W | T | F | S | S |
---|---|---|---|---|---|---|
« Oct |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