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 也說書展

    我已經幾年沒去過書展,因為我覺得書展很無聊。

    我愛書,我每個月也會買三兩次書,每星期也會逛幾次書局(有幸住在灣仔,可以每星期逛遍天地、三聯、城邦、尚書房、阿麥),正因為如此,我想不到我為什麼要花錢迫餐死,像外傭在中環佐丹奴買特價衫一樣買書*。

    書展有的,書店和書局也有,如果真的愛書,如果平日有逛書店,根本不用花錢去書展迫。畢竟香港人就是這樣:

    (1) 不用花錢做的事,花錢做才安樂。平日不做運動,卻愛花錢修身。

    (2) 不用迫的不馨香。去吃飯不排隊不安樂,專挑黃金時間在壽司店門口呆一小時才覺得好食。

    書展迫得像花市,又迫又吵,叫人發狂,那會有時間讓我們打打書釘,細心看看那本書是否值得買?

    書店環境寧靜,人又少,有些貼心的還有椅子讓人看書。另外,不同書店的書本擺位,表現了他們的不同性格,也讓讀者有機會看到不同店長的分類推薦。書展?只是以出版社的大撻地。

    如果真的愛書,就多逛書局和上樓書店吧。

    BTW,書展比書店強的地方,可能是可以用作約會的藉口。

    * 只是形容那個情況,絕對沒有貶低外傭的意思。

    後記

    找來04年寫的兩篇關於灣仔小書店的舊文:

    「像青文和森記這種小書店,可愛之處在於它們的性格。這種性格可以是人文的,也可以是對於某小眾玩意的熱忱,一個書店往往令一個社區更有性格、更有內涵,這種性格和涵養,不是由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自自然然出現的,當一個地方能不受約束地發展,自然會有好東西。這就是真正的城市,灣仔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

    青文書屋
    (裡面提到的人和事,都成過去式了.... 青文書店的原址現在變了泰式腳底按摩)

    森記書店
    (在森記我找到了通往現實社會的鎖匙....)

  •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最近在讀的: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繁體:經濟殺手的告白
    簡體: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

    " 一位自稱為「經濟殺手」的經濟學家柏堅斯(他在地方大學得經濟學學士,當被聘為「經濟學家」時亦感意外),去年底出版題為《一個經濟殺手的懺悔》,是一本對國際政經內幕有興趣者的必讀書。什麼是「經濟殺手」(縮稱EHMs)?柏堅斯開宗明義指出,他們是高薪的職業騙子,欺騙對象是有資格接受世銀、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及其他先進國家援外機構援助及貸款國家,這即是說,EHMs游說這些「受惠國」政府,鼓如簧之舌,提出種種大計劃、規劃出明天發展藍圖,務使這些國家向世銀等組織「申請」貸款或資助;而在游說過程中,手法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做假賬、賄賂、色情交易、謀殺(如巴拿馬總統Torrijos和厄瓜多爾總統Roldos),甚至操控大選(如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以達大興土木而由美國大企業接入工程的目的。

    世銀援助窮國興建基本設施或開廠採礦,目的和動機都十分正確,問題是許多時候這些工程都大而無當,「受惠國」根本無法消受─既缺乏經營人才亦沒有市場需求,結果造成驚人的資源浪費。不但如此,反對新保主義的論者還指出在幕後操縱華盛頓政治(共和黨及民主黨)的所謂「軍事─工業集團(綜合體?)」(military-industry complex)策動海外戰爭,那不僅令它們的飛機大炮坦克槍械暢銷,上述那些跨國企業還可跟進,因為在戰爭過後,世銀(和國基會及其他國際非牟利機構)會伸出援手,貸出巨款重建被戰火摧毀的國家,而這些工程,大部分落入美國跨國大公司之手。"

    (林行止 <世銀行長換人 新保勢力膨脹>, 2005-03-18 [節錄及已更改段落次序]) [全文連結]

     

    簡單而言,就是"油激暗戰Syriana"的真實加強版。讀後才寫讀後感。

     

  • 強烈推薦--天水圍12師奶

    天水圍12師奶

    新年假期,讀了這幾本書,當中最推的是天水圍12師奶。書中的12位天水圍婦女,各有各的辛酸甚至悲哀,但她們的故事,不是個別例子。

    為什麼這地方特別多失業人士?

    為什麼女人那麼容易遇上壞丈夫?

    為什麼被虐待的婦女會走投無路?

    為什麼老師跟家長說「不要讓你的兒子在天水圍讀書」?

    為什麼這地方是天水圍?

    那不是第三世界辛酸史,那是你身邊的一些香港人。

    你不需要是女權份子,也不需要是社工,只要你是香港人,都請看一看。

    希特勒草莓

    六個中國城市的十五條街道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

  • You are What You Read?

    關於書本的tag

       1. One book you have read more than once.
       2. One book you would want on a desert island
       3. One book that made you laugh
       4. One book that made you cry
       5. One book you wish you had written
       6. One book you wish had never been written
       7. One book you are currently reading
       8. One book you have been meaning to read
       9. One book that changed your life
       10. Now tag five people:

    1. One book I have read more than once:

    一個中產青年冷眼看人生、辦公室、愛情

    2. One book I would want on a desert island:

    聖經
    不用解釋了吧

    3. One book that made you laugh:

    呆伯特法則 The Dilbert Principle
    爆笑(反)企管書

    4. One book that made me cry:

    心裡面哭也算吧

    5. One book I wish I had written

    野火集
    龍應台是我的偶像

    6. One book I wish had never been written:

    大清海軍與李鴻章
    看得心痛又咬牙切齒,多麼希望這本書從來不用出版

    7. One book I am currently reading:

    李歐梵論消費主義香港

    8. One book I have been meaning to read:

    9. One book that changed your life

    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
    作為一個男人,佟振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10. Now tag five people:

          

  • 自由之路:一間傳統名校....

    我用人格身家性命來推介- 自由之路:一間傳統名校的學習生活

    如果:

    你是教師、
    你曾經接受過傳統名校的教育、
    你曾由傳統名校轉到一般學校、
    你未唸過傳統名校又不明白傳統名校有什麼了不起、
    你是家長、或
    你以為傳統名校已被新興名校取代,

    請花幾小時讀一讀這本書,你便會知道:

    為什麼名校生好像較喜歡學習、
    為什麼名校畢業生那麼以母校為榮、
    為什麼這些學校總能出產在學術以外取得成績的人、
    為什麼名校生社會意識好像特別強、
    為什麼名校不用什麼也不准的校規....

    作者以一個教育學者身份,以學術研究的方法探討某傳統名校(其實是九華)的學校行政、教學方式、學生發展、訓輔安排等,如何與一般學校不同,如何令學生與眾不同。

    書中的學校,其實跟小弟的母校十分相似,原來我們的作風不是獨一無二的,不過相信這種講求自律自發的校風,在香港只屬小數。

    有時也問自己,如果這種模式放在自己工作的學校,是否行得通?

    一個說法是只有頂尖學生集中的名校才有條件自律自發,那些不太行的學生,不可給他們自由,否則會變成黑學校,遲早縮班殺校。

    另一個說法是根本從中一開始事無大小,衣食住行拉也管得鉅細無遺,什麼也不放手給他們做,學生給調教得像白痴或像監犯,當然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一下子管少了,便會作反。

    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PS: 阿妹,你的Hidden Curriculum 交了沒有?這書是一流資料呢。)

    連結:出版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