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scape

  • 電車拖卡巡禮 (6)

     

    20090313_08b2e7a022d9966e008fpHMJNyoAzHwH
    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上次貼圖之後,有網友留言說那一款比較懷舊的拖卡叫「樣版車」。這是樣版車的一個特寫,根據1997年出版的"Hong Kong Tramways Handbook",第一輛拖卡在1964年投入服務,而這輛樣版車應該只有一輛。

    相信客已趕得七七八八。明天有最後一次的電車拖卡巡禮。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電車拖卡巡禮 (5)

    繼續係電車版的人民不會忘記。

    上圖是很久以前下載的,現在怎樣找也找不到連結。圖中的的電車應該是六十年代的,裡面的樓梯是「一條過」的,而且是在司機位的左方,跟現在的相反。後面的拖卡也是第一代的,跟先前介紹的拖卡外表明顯不同。

    印象常常在電車照片中看到「味之素」的車身廣告(不論六十還是七十年代的照片也有),這不知是因為真的很常見,還是剛巧都拍攝到同一輛電車。

    說到「味之素」,那個年代這東西算是賣廣告賣得落力的了。還記得家中曾經有一包味之素,小時候好奇心強,見到那常常在廣告中看到的東西,當然是先試為快,用手指醮一點來吃,以為好好味(應該至少像公仔麵的味精般好味),誰料那味道只是跟沙糖差不多,不像公仔麵的味精般好味。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電車拖卡巡禮 (4)

    504389320_3af138fdb7

    圖片來源: 香港電車公司網站

    今次的照片拍的是我的老家灣仔。相中的龍門酒樓仍然存在,以前的酒樓很多是全幢建築物幾層用盡的,這種舊式酒樓通常都是單一業主,而且座落於最旺的地方,所以絕大部份都重建了。龍門也不例外,它很快會重建,要去吃飯趁早。

    說到龍門,其實它的食物水準波動很大,也不是每道菜都好吃,這是因為它管理模式不太專業--業主不太在乎,繼續經營是因為想照顧一班老伙記,於是一班老伙記自己管理自己,食物和服務好壞視乎你的運氣。不過,有時候吃飯吃的是氣氛,龍門的氣氛夠懷舊--六七十年代的裝修,裡面的氣氛,拍黑社會第三集一流。

    離題了,這一篇應該還是講電車拖卡的。小時候住在西環尾,即是石塘咀和堅尼地城一帶,坐電車出入是很正常的。對於拖卡的記憶很模糊,只記得有人收錢,而車廂的窗戶是比正常電車高的,幾歲大的我看不到風景,所以不喜歡坐拖卡。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電車拖卡巡禮 (3)

    25

    本著正視歷史真相的精神,我們繼續電車拖卡系列。上圖來自香港電車公司網站,背景是當年全港最高的康樂大廈。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電車拖卡巡禮 (2)

     

    tram_trailer2_central

    這張相我家中的一本書也有。背景應該是當時的中環,後面那廣告牌的占飛百貨,八十年代中才全線結業。

    電車拖卡直至1982年才退役,理論上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在82年前去過港島,一定有機會見到,只不過可能年紀太小忘記了。

    歷史真相不容歪曲,有圖有真相,電車拖卡的照片陸續有來。

    圖片來源:懷舊相中看電車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電車拖卡巡禮 (1)

    跟朋友們聊天的時候,講起電車拖卡,跟平日在其他場合一樣,大家都說未聽過。因為當日在場的人年紀比我小一點點,所以未聽過也不出奇。不過大家好像不太相信香港的電車曾經有過拖卡,把鬼火之下,我便說將會在blog裡貼相貼足一星期。這是第一張:

     

    tram_with_trailer

    圖片來源:懷舊相中看電車

    連結:

    電車拖卡巡禮 (1)

    電車拖卡巡禮 (2)

    電車拖卡巡禮 (3)

    電車拖卡巡禮 (4)

    電車拖卡巡禮 (5)

    電車拖卡巡禮 (6)

    電車拖卡巡禮 (最終章)

  • 香港最活的地方點解要活化


    活化全香港最活的地方,這個真的好難明。

    在新聞報導看到市建局的旺角活化方案,我不像John兄般斯文,我當下的反應是「你這個神獸市建局玩夠味呀?」

    見到那些方案概念圖,我想,人們罵政府要把香港迪士尼化和商場化,真的沒有說錯。

    政府以為什麼東西都能夠以主題之名把一切東西「活化」或者重建,然後把它們變成巨型商場,好讓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把一切變成租金收入。例子如下:

    好地地一條喜帖街,被神獸市建局完全拆掉,然後建一個什麼婚嫁主題的「姻園」。

    好地地一條花布街,被神獸市建局完全拆掉,然後搬去「西港城」,結果很多老店維持不下去。

    好地地一條雀仔街,被神獸市建局完全拆掉,然後搬去「雀鳥公園」,結果玩雀要跑到冇雷公咁遠,人丁自然單薄。

    好地地一條波鞋街,被神獸市建局完全拆掉,然後建一個什麼運動主題商場。

    市建局的邏輯真的好難明-為什麼在他們眼中所有屬於庶民的特色事物,都需要「活化」或者重建?

    市建局的邏輯其實又好易明-重建就是財富。市建局本來就是地產商的伙伴,而活化只不過是拆樓收錢的借口,於是乎我們見到的所謂活化,十居其九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今次活化旺角的邏輯比較難明,因為市建局似乎想豪過億元來攪所謂的「鳥語花香、魚樂天地、消閒購物及動感世界」主題街道,把庶民的旺角變成迪士尼化了的旺角,卻沒有拆樓重建,究竟為了什麼?

    本來好地地的,夾硬攪主題化,為乜?:




    延伸閱讀:

  • 巿民十元決志支持本土行動

    (轉載自獨立媒體。我已認捐了,如果你認同以下的呼籲,請加入及廣傳。)

    巿民十元決志,反擊政府廿七萬打壓!──本土行動聲明及呼籲

    律政署向何來朱凱迪追廿七萬訟費

    要來的總要來,但也總是在最不適當的時候。當石崗菜園村保留運動和尖沙嘴巴士總站保留運動開始累積起政治壓力後,香港政府想起了一件一直收起來沒用的武器 ──兩年前的皇后碼頭司法覆核堂費。零九年七月下旬,我和何來女士收到律師的電話,說律政署剛剛寄來一張收費單,要向我們追討廿七萬訴訟費。這廿七萬不是整項訴訟費的全部,政府一方全部的訴訟費是一百三十萬,只不過因為我跟何來都是窮鬼,申請了法律援助,免去了其中一百零三萬。可是,分別又真的不是這麼大,因為一百三十萬足以令我們破產,廿七萬也足以令我們破產。到頭來,申請不申請都沒有分別。

    幫幫手 請 加 入 Facebook 群組 認捐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07714879308

    處理認捐款項暫時方法有:

    方法一,方潤建議:搵一個組織牽頭,向銀行預先兌換二十七萬個一蚊銀。一百蚊一包。

    然後舉行一場遊行,邀請二千七百個人一起去律政司,排隊每人給他一百個一蚊。

    方法二:在街頭舉辦「掟響律政署」大行動,好似遊樂場掟公仔咁,對住特區政府班膠官的「許願箱」人頭掟銀仔籌款

    方法三:如果政府堅持唔收硬幣,我地可以唱十蚊膠幣,每張銀紙預先製成一個「膠球」,一樣可以掟,名符其實「派膠畀政府」!

    方法四:每人寫一定數額的「借據」畀朱凱迪,等佢成為我地的「債權人」,於是政府追佢數時,就同我地有關啦--例如政府申請佢破產的話,佢就可以把借據送畀政府,等政府在法庭上要討論下點樣向我地呢幾千個債仔追錢,例如每人用一舊水去掟佢。

    還有詳情:http://inmediahk.net/node/1004111

    還請幫忙呼籲

  • 牛頭角下邨.人像

    昨天的post似乎太長,所以決定把人像照獨立再貼出來。

    DSC_1554-1

  • 牛下留影.婦女節講港女

    下午和幾位大哥去了牛頭角下邨。

    晚飯時候,食肆正在播《星期日檔案》,主題是「港女」....

    全場都目不轉睛地看著,隔離枱的女食客在交頭接耳,我們則在笑(史兄說如果我再笑可能會俾人打)。

    其實我笑的,是某幾個受訪者的自信。

    說完了。還是睇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