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women

  • 轉貼: 撒謊-男人勝過女人

     

    午膳時想找曾蔭權邀請余若薇進行電視辯論的新聞,看到這一篇:

    ***************************************

    “撒謊-男人勝過女人”(轉貼自19-5-2010BBC中文網)

    堅稱自己沒有喝多是男人最愛說的謊言之一。

    男人不但比女人更愛撒謊,而且更“坦然”不臉紅。

    對3000名受訪者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英國的男人一天平均撒謊三次,也就是一年要撒1092次謊。

    而女人平均年撒謊728次,一天大約撒兩次謊。

    英國科學博物館委托進行的這項調查顯示,母親是最主要的撒謊對象。

    25%的男性和20%的女性受訪者說,他們對母親說過謊話。

    相比而言,只有10%的人說他們會對伴侶撒謊。

    男人最愛說的謊言

    1. 我沒喝那麼多(酒)。
    2. 我沒事兒,挺好的。
    3. 我沒收到信息。
    4. 其實沒有那麼貴。
    5. 我這就來。
    6. 我給堵在路上了。
    7. 你的臀部一點都不顯。
    8. 抱歉,我沒接到你的電話。
    9. 你顯得苗條了。
    10. 這是我一直想要的。

    女人最愛說的謊言

    1. 我沒事兒,挺好的。
    2. 我不知道在哪兒,我根本沒碰它。
    3. 其實沒那麼貴。
    4. 我沒喝那麼多(酒)。
    5. 我頭痛。
    6. 是打折買的。
    7. 我這就來。
    8. 啊,這東西我早就有了。
    9. 我沒有把它扔掉。
    10. 這是我一直想要的。

    善意的謊言

    調查顯示,女性對撒謊更覺得心里不安,82%的受訪者說撒謊讓她們覺得良心上過不去。相比之下,有此感覺的男性只有70%。

    有沒有善意的謊言?84%的受訪者認為是有的。四分之三的人認為,如果是為了不傷害某人的感情,撒謊是可以的。

    至于說到謊言的質量,55%的英國人認為女性更勝一籌,謊言更可信。

  • DIY

    新生活之(2)

    婚禮中很多東西都是DIY的,包括邀請卡、用作小禮物的書籤、教堂程序表、婚禮的進場前和中段的video等。

    婚紗相的相簿,是太太拿著沖曬好的不同尺碼的照片,貼了兩晚而成的。

    DIY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來自己喜歡做這些東西;二是自己做的不會像外邊的千篇一律。雖然自己做的未必比得上外面的,而且很花時間,但自己做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格外喜歡。

    邀請卡和書籤是自己用Picasa 3做好了jpg file,然後拿到印刷店做的,做出來的效果不比外邊花錢請人設計做的差。不要小看Picasa 3好像很dummy,其「相疊相feel」的拚貼簿和貼上文字的功能非常之好用,而且效果奇佳。


    共製作了兩款書籤,上圖順序是兩款書籤的兩面

    店員說多數人做婚禮書籤都用自己的婚紗相,為什麼我的只用童年照和自己拍的公仔照片?原因是我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是賓客,見到只有新娘漂亮,而新郎不行的照片書籤,收到了之後不知究竟在教堂掉好還是在街口掉好。我的自我形象沒這麼高,而且也不想賓客難做,所以設計是以賓客是否會把它夾在書中為原則。

    教堂的程序表是自己用Word排版,scan了自己畫的公仔,然後把pdf交給印刷店印刷的。多年來疏於畫畫,所以畫功退步了很多很多。當年和我一起考會考美術(即是現在的視藝科)的伴郎John兄說,「退步了,退步了....」


    這是小弟的自畫像,
    至於Miss K的,我不
    敢貼出來,因為畫得
    不及真人漂亮。

    平時見的進場前Video,通街都是"our love story",一句caption也沒有,template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我過不了自己。於是我用Picasa 3的「電影」功能排好了相,然後用Video Studio X3加入部份caption、特效和背景音樂。出來的效果算是可以接受。背景音樂方面,我用了梁靜茹的
    暖暖和每天第一件事。

    至於中段特別給太太的video,製作的過程真的很homemade,我是拿著一部Nikon Coolpix S6000,花了一天四出拍片的。這部新出的Digital Cam可以拍到高清(720p)短片。拍回來的短片,又是用Video Studio X3來做。用高清做出來的片,才可以output做16:9的DVD碟,那在婚宴場地的16:9電視播出來才有點電影感。整個過程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我的電腦仍是五年前的單核CPU機,所以處理大量video的時候真的「疾」到冇人有。

    這條片的音樂,用的是我和太太都很喜歡的短片"Signs"的其中兩段soundtrack(謝bigbrother之前給我的soundtrack mp3),多得soundtrack本身的感染力,令video的效果大為提升。

    那video對於賓客來說,可能有點獨立電影feel,但太太喜歡,就足夠了。

    (利益申報:那部Coolpix S6000是Nikkon提供的。我本身玩開Nikon的單鏡機的,我以玩開單鏡機的標準來檢視,覺得這部DC拍出來的質素真的很不錯,而且十分方便。還可以拍高清video做小核彈。)

    西環7號差館對面
    Miss K最愛的餅店

  • 三師會 - 「中女現象」

    • 以批判角度剖析星期二檔案「中女告白」
    • 「中女」是什麼? 以中女等同於單身女性有什麼問題?
    • 「剩女」與「敗犬」等字的由來、意思及背後的問題
    • 「中女告白」的新聞處理手法 – 取樣問題、性別意識問題、標籤化問題、定義問題、Sex and the City式報導(娛樂手法處理議題)
    • 所謂的中女現象背後的社會科學、文化、經濟、政治問題
    • 傳媒、政府與社會價值觀的關係
    • 處理文化現象、社會現象的態度
    • 大眾傳媒如何建構對個別族群的印象

    節目重溫: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

    訂 閱: RSS feed RSS Feed

  • 約會的簡易原則


    不少二十尾三十頭的朋友都曾經透過朋友介紹約會。約會的通常都是年紀和條件相若的,而且是單身的,雙方的共同朋友才會介紹。通常第一次見面都是在朋友安排的飯局、聚會、K局的,大家覺得可以的話,便會單獨出來吃餐飯,看場電影。跟一般的約會一樣,大家有意思的話便會繼續聯絡,其中一方沒意思的話,便會婉轉地暗示給對方知道。

    我從未試過這樣的約會,只做過聚會的「鄧腳」。進行這類的約會,有些原則,大概放諸四海皆準(都是一些阿媽係女人,但不是人人會做的東西)。

    1. 不亢不卑:

    不要一出來便被人覺得你很著意要找到對象,這樣的感覺很突兀,一旦感覺突兀,除非你是吳彥祖或者Angelababy,否則什麼mood也沒有了。

    2. 話題選擇:

    約會的重要目的是互相認識。你說什麼話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是個怎樣的人。可以講的話題,包括工作、興趣、見聞、家庭、校園生活、社會話題等。不要show off,也不要扮什麼人,而是要做回自己,在傾談的過程中可以讓對方知道大家的性格和價值觀是否配合,更重要的是讓對方感覺一下是否「0岩Feel」。

    3. 感覺的重要性:

    錢不是不重要,但太重視錢財消費會很可能會令整件事很掃興。其實大部份約會,營造氣氛是十分之重要的。如果男女其中一方把約會攪到好像大陸暴發戶徵婚一樣,什麼氣氛也沒有了(當然,如果雙方都是的話,可能一拍即合)。

    4. 男女之別:

    嗱嗱嗱,我只是主觀地講,不同意不要打頭。聽說女性比男性慢熱,通常男性對女方有個好的first impression之後,便會急不及待進一步發展。而女性呢,通常要多一點時間,慢慢觀察對方,慢慢培養信任和幸福感覺。所以如果男人在一開始便太過進取的話,很可能會令女方卻步。當然啦,如果是吳彥祖的話,進取一點也無妨。

    5. 善用通訊科技:

    這已經是web 2.0時代,比起未有internet的年代,溝通的可能性多了許多。最初的時候不可能是動不動便煲電話粥,可以用MSN、Facebook、email等渠道作一些不用太深入的先導溝通,建立了互信之後,才有更多深入的溝通。不過,網上溝通不能取代正式見面,首次見面之後,如果兩星期內也沒有第二次約會,你玩Facebook玩得出神入化也沒有用。

    6. 好來好去:

    朋友介紹的約會跟一般的約會沒有太大分別,都是順其自然,感覺良好的,便繼續約會。沒有感覺的,婉轉而禮貌的退後是必須的。一般來說,首次約會次後,男方有意思繼續發展的話,便應該主動邀約對方下一次約會,沒意思的,便應該有個交代,跟對方說「感謝你應約一起吃飯,很高興跟你做朋友」之類的禮貌說話;至於女方也是,「很高興認識你這個朋友」這句說話,相信各位女士們知道應如何講了。


    結語

    其實朋友介紹的約會,沒什麼特別的,都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動。人要找合適的伴侶是天經地義的事,人家新加坡政府還會用公帑安排年輕男女交往的。

    我要講的都講完了。這些只是求其講吓的閒話家常東西,不信的話不要打頭。朋友們請放心,我寫這一篇是得到向有關方面的意見參與的。


    補充:

    Siu Sir留言說「my two cents: don't try too hard to impress. seduce instead.」多謝Siu Sir補充了我的第1,2點,加上了這個我不方便寫的潛規則。如果Siu Sir可以留言再詳加闡述,相信大家一定支持。

  • 通識角度看中女告白

    星期二檔案做完「港男港女」,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之後,今次再來一個「中女告白」,又是立即全城網上熱播。這一集的取態比起「港男港女」溫和,少了一點一鳴驚人的言論和獵奇式報導,多了一點人味。

    總體來說,所謂的「中女」/「敗犬」/「剩女」現象,是一個社會現象,能夠稱得上是現象的東西,一定有其普遍性和探究價值。普遍性的意思是根據節目所講,三十歲以上的女性有四分之一是單身的,即是這個議題是關乎幾十萬以上的女性的;而所謂探究價值的是指這個議題是的社會、經濟、民生等等方面有值得研究的地方,簡單來說,是這個議題的what, who, how, why, when等問題是值得我們(甚至是政府)去問的。

    不同角度看「中女」

    有關的題目,我以前也寫過不少,節錄前文<解說「敗犬」現象>如下,只要將「敗犬」改為「中女」,意思大致一樣:

    如果用女性主義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幾乎是罪無可怨的貶義字,因為它的含義是女人一定要出嫁才能快樂地生活,過了某個年紀還是單身便會被社會歧視,而她們的才幹、社經地位、學識都被忽略了。另外,男人過了三十歲還未婚,不會被嘲笑為敗犬,這也是性別角色定型的一種。
    當然,如果從流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其實有其特別的意思--它代表了某個族群的集體認同。不要忘記,「敗犬」最初是女性作家的自嘲說法,而這概念漸漸演化為單身女性族群的代名詞,而這代名詞是用作自嘲或者互相勉勵的話,則成了一種幽默。
    根據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的數據,整理後的數據如下(資料來自舊文《再思港男"問題"》):

    (表一)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學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39105

    19228

    58333

     

    46571

    21253

    67824

    -9491

     25 - 29

    35002

    19521

    54523

     

    44216

    24547

    68763

    -14240

     30 - 34

    31009

    20488

    51497

     

    34002

    27207

    61209

    -9712

     35 - 39

    21750

    19632

    41382

     

    22270

    24553

    46823

    -5441


    (表二)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碩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946

    1179

    2125

     

    1199

    1178

    2377

    -252

     25 - 29

    6302

    3633

    9935

     

    6564

    3519

    10083

    -148

     30 - 34

    9461

    4677

    14138

     

    8949

    4917

    13866

    272

     35 - 39

    8265

    5076

    13341

     

    5638

    4545

    10183

    3158

    統計處原始數據

    從上面數據可見,持學士及碩士學歷的25至29歲女性比男性多出1萬4千多人,30至34歲的同類數字也有9千多人的差額。這意味著「三高女性」不容易找到跟自己學歷和收入(假設學歷和收入有正面關聯)相約的男性,她們高消費能力結合了「敗犬」的次文化認同感,的確是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這個市場,可以是包括電影、歌曲、、書籍、雜誌、劇集、化妝品、護膚品、名牌服飾手袋等等。
    以通識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會把課程題目叫做「敗犬現象」/「中女自白」,一個比較中性而且具研究意義的題目,是「香港高學歷男女比例失衡問題」。
     
    上述的數據已經是第三次拿出來用,那是sad but true的數據。你可能會問,學位男女比例不平衡算什麼通識議題?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那不是我說的。新加坡和日本政府就真的很認真處理不婚、遲婚、「少子化」(出生率太低)等問題。國民能夠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是社會健全發展和穩定的基礎,任何負責任的政府也會正視這個問題。
     
     
    感性處理
     
    說回剛播放的「中女自白」,主要的取向不是社會研究,而是以較為感性的角度讓不同的女性剖白自己的想法。比較接近通識科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節目裡面的幾個個案,簡單而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節目中的女性均受過愛情重傷,受情傷的代價沉重,當中包含了高昂的時間成本和心理創傷;
    • 花樣年華的日子,有的是心高氣倣,有的遇人不淑,錯過了美好時光;
    • 高學歷、高收入女性找對象比較困難,當時間久了,加上高年齡這個因素,便難上加難(我在前文中所謂的「三高」女性);
    • 她們都希望有人愛錫,能夠找到真愛;
    • 面對這些「困難」,單身女性應該積極面對,有的會效低執念,精彩過日子;有的會開放心態,等候命運安排。
     
    如果以「港女」那一集的部份比較自信的人物作一個對比,彷彿這一集就是一個後傳...
     
     
    通識IES參考
     
    好了,各位同學,又回到通識科了。你們快要準備IES (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Project的題目了,題目是不是很難找呢?其實題目就在大家身邊,以「中女現象」作為例子,其實這現象涉及了不同的議題,包括: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有關不同性別、階層、背景的香港人的男女關係及婚姻觀
    • 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生活素質:社會主流文化、性別意識、社會傳統、社教化、媒體、社會流動等
    • 身份認同:香港人面對中港融合的身份認同問題
    • 全球化:人流、物流、資訊流加速對男女關係的影響

    至於研究方法方面,可以考慮以下各項:

    • 問卷調查:研究香港人的男女關係觀念、婚姻觀念等
    • 訪問(包括非文字版本, non-written mode):可參考星期二檔案。不過同學留意,你們找訪問對象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我做緊一個關於敗犬/中女既project,所以想搵你做個訪問」...
    • 個案研究:同上
    • 文本研究:市面上不同的媒體和文化產物的如何塑造「中女」、「敗犬」等概念
     
    對不起了,這陣子IES上腦。
     
     
     
     
     
    延伸閱讀:
     
    中女 (刁民公園 )
     
     
     
  • 「佢需要三格」的廣告效果

     

    dove

    最初看到這個「呢一刻,佢需要三格」廣告的電視版和海報,即時的印象是「呢一刻,佢需要食藥」。那位尖叫的女士,好像發了癲一樣,而那位拿著電話聲都冇的男士,一眾巴打應該是在暗地裡同情他,也鉤起不少恐怖回憶。

    相信大部份男性也會見識過不同程度的類似畫面--女性無厘頭地情緒失控,小則黑面,中則一哭二鬧,大則歇思底理完全失控。面對這些狀況,男士們只有無奈地嘗試緩和情況,有時這些無厘頭的狀況惹起男士的火,結果就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血戰,不過最後還是要男士收科。

    研究說朱古力中的可可鹼有反鎮靜作用,有提升精神,增強興奮等功效,另外,朱古力中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能夠使人有戀愛的感覺。對於生理週期陷入抑鬱的女士有一定的幫助。這個廣告中的「三格」,好像服藥一樣,應該也是出於女性吃朱古力改善情緒狀態的習慣。

    把一種正正常常的零食當作精神科藥物般推廣,第一眼看到的時候覺得很荒謬,不過後來想了想,它大概會令不少男士女士會心微笑。對於男士來說,如果可以餵藥令情緒失控的女士安靜下來,相信多多錢也肯付。對於女士來說,吃朱古力令自己心情好一點,已是一種文化,這個吃三格的玩笑她們也許也有共嗚吧。

    廣告的目標無非是要消費者記得,這個品牌的朱古力應該算是成功了。

    連結:

    產品網站

    維基百科-朱古力

     

    利益申報: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和利益

     

  • 政治不正確的真相 - The Ugly Truth


    UglyTruth

    The Ugly Truth (港譯「單身大急救」),故事很簡單,講一個受歡迎的節目"The Ugly Truth",主持人(男主角)天天在講政治不正確的男女經--女人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世界,以為理想男人是怎樣怎樣的,但這些幻想令她們脫離不了單身行列。所謂的ugly truth,就是男人的本性難移--腦裡大部份都是性。

    話說節目的女監製和男主角是冤家,她是一個control freak--喜歡話事和批評,所以長期單身。她遇上了型男鄰居,於是求助於男主角,男主角就教她如何把自己從外表到行為變得更吸引男性。當然,結局唔駛問阿貴,就是大團圓結局。

    這是一套很簡單直接的愛情喜劇,不用太認真,也不用太用腦看。不過它還是有些值得討論的地方。

    這套戲拿坊間大量教男女相處之道的書開玩笑--那些教男人要caring、要聆聽、要體貼的書。男主角指很多女性只是幻想她們會遇到自己心目中的checklist男性,但事實上這些checklist男人在現實世界幾乎不存在。另一樣被這套戲拿來開玩笑的,是很多女性主義者的想法,例如女性不應以外表吸引男性、不應遷就男性之類。相信如果用女性主義的眼光看這套戲,應該會打爆DVD機。

    雖然男主角常常說男性是膚淺 (滿腦子是性)、不喜歡聆聽、不細心等等,但其實劇情還是有其感性和人性一面的,否則那就是A片了。真實世界的男主角其實也有感情需要、也會傷心的,也有其父性(他擔當了他離婚的姐姐的兒子的父親角色),而他的「理論」,也只是搵食工具,所以說得盡一點而已。

    另外,片中的男主角,也有教導夫妻之道的,裡面其實講的是太多人忘記了夫婦之間性趣之道,就是放開懷抱享受親蜜。

    男觀眾應該會看得很高興,因為男主角說出了不少男性心裡所想的。雖是幾乎完全出於男性觀點,但最終女性觀眾也會見到男主角感性一面。到了最後,還是回歸基本步,男女之間,總有一些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特質和性格,太過要求對方怎樣怎樣,又回陷入我們熟悉的港男港女問題。人的需要有生物邏輯層,也有文化層,不吃人間煙火的或者堅持女性主義論述的,應該只有人類人口的幾個巴仙。互相體諒,互相取悅,才是王道。

    講就易,做就難?放鬆D啦,香港人。

  • 師傅~~~!

    聲明:本文不是要取笑或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而是想指出涉及宗教的刑事罪行的灰色地帶。

    今天萬聖節,看到這段新聞(信「陽具吸陰氣」少女遭誘姦 驅魔人與女友涉案),不期然想起海洋公園哈佬喂的廣告,裡面一個成日扮驚和大叫「師傅~~~!」的少女,加上在陳振聰案做過專家證人的司徒法正扮見到鬼。

    這宗案件裡面的「師傅」被控「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性行為」。好奇心驅使下,我嘗試找關於這條罪的資料,愈看愈摸不著頭腦...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的性行為」中的“藉口”(pretence)或“申述”(representation) 怎樣才成立?

    一宗比較有名的案例是「V太太」案,裡面的證據顯示被告和他的情人真的設局引受害者到家中,然後落藥,還以錄音要脅受害者。可是那些所謂的神棍誘使女事主跟他們性交作法,如果「施法」的一方也真心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那麼是否屬於「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的性行為」?這一點我沒有心機再研究了,如果大家有什麼資料,請留言賜教。

    案中控方找來道教的代表作證人,那只能證明被告不屬於主流教派而已。寫到這裡,想起達文西密碼裡面的虛構基督教神秘教派,裡面的人也是以性交作為宗教儀式。事實上,香港也曾經出現提倡以性交來體現愛的自稱基督教教派。

    其實人們常常會覺得一些以宗教名義所做的事很荒謬,聽起來多奇怪的事也有人做,合理與否,只是信與不信的問題(例如聖靈治病,不同的宗派有很不同的看法,不過在教外人眼中,那可能也很荒謬)。最近兩宗性交作法案件的事主本來也相信那是行得通的,不過後來不信便報警罷了。

    案中那位師傅,跟事主性交,說不定真的驅了鬼,可惜這一點不能在堂上證明。正如我們怎知道司徒法正在廣告中叫少女「睇吓果度」和「快D走」,是否真的見到鬼。

    一邊寫,還是一邊想起那少女叫「師傅~~~!」(同樣的叫法,在司徒法正參與的電影《怪談》也出現過...)

  • 貼出來一定被罵的文

    對不起。當大家議論香港的貧富懸殊、M型社會、慳電膽風波、高鐵、買樓、總辭的時候,我竟然貼這種文,那是看到朋友轉載的。

    事局不可為,社會燥動,人心不穩,我唯一能夠做的,是卑微地過自己的生活。

    要罵即管罵,文,老子還是一定要貼。

     

    *******

    男人向女人求婚時,他說,謝謝女人給他機會去愛她。遇上這個女人之前,他有過許多段關係,有些他看重,有些好兒戲,無論是何種關係,他都愛得不好,也處理不好。

    與這個女人結識後,一切都順利,他也覺得她很適合他,他總能以平穩而充滿活力的心態去與她相處。

    更奇妙的是,他一邊享受這段關係,一邊想起從前他對其他女人做過的錯事,他對她們的忽視、不忠、待薄、懶散…… 以前,他縱然有錯,但都無甚麼感覺,如今,想起自己傷害過那些女人,他覺得難受。沐浴在豐足的愛情中後,他醒覺了從前的錯,真想對舊有的女人說句對不起。有些錯,要在多年後,遇上某些機遇和時刻,才忽然的真心知錯。

    今日的愛人是個多麼特別的女人,她的出現,給他一個認真正確地去愛的機會,他愛得好足夠,對她的愛護和付出,讓他自感清洗了從前的罪孽。從前不懂得愛,今日懂得了。

    深雪 (原文連結)
     
  • 一見不鍾情 Reject at first sight

     

    繼續你出豉油我出雞,大家出題,我寫。A字人很強烈地要求我寫「女人為什麼情緒化」,很明顯他表達了一些訊息。這個題目還是留給他這個專家寫好了。

    Reject at first sight這個說法我是第一次聽。有心理學研究指男性找伴侶時,比女性更著重最初的視覺訊息,簡單點說,就是最初見到對方的整體觀感會易響到一個男性對一個女性的感覺。

    再簡單點說,能夠從視覺接收到的訊息不外乎幾項,就是外表、身型、打扮、氣質等。

    你一定會說,這些太表面了。

    對,那是preliminary的感覺,往後還有很多overriding factors,例如性格、興趣、背景、意識形態、言行等。但最初的決定性因素,還是視覺觀感。最初的觀感好,男性才會有興趣發掘那其他因素。

    題目是reject at first sight,即是男性看女性的時候,大多會在一開始感覺到自己對對方有沒有興趣。Reject的意思,只是沒有興趣發展,但當朋友或者共事是可以的。

    怎樣的外表才不會被reject?

    這個問題問得不對。因為各花入各眼,不能說某一種外表一定被reject。準確一點說,就是哪一類外表會比較容易不被reject。

    演化心理學說某些女性外表特別受男性歡迎,原則很簡單--就是外表反映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繁殖下一代,例如:

    樣貌標緻(即是不像男性):代表男性荷爾蒙指數不高

    上圍豐滿:不代表哺乳能力特別高,而是代表在原始人的時代上圍豐滿的女性比較經不起年歲「考驗」,所以上圍豐滿容易會讓男性判斷其年齡,而年齡是女性生育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細腰:代表年紀較輕,以及沒有懷孕。

    皮膚好:代表身體沒有暗病。

    演化心理學的說法的重點是現代男性喜歡這些外型的女性,不是因為他們都希望立即跟她們交配繁殖,而是他們的腦部結構很大程度上還是原始(幾萬年前)的,而人類文明只是最近幾千年的產物,所以他們看到上述特徵的女性,還是會心動,是一種本能。

    不過,外表不代表一切,人類文明還是累積了幾千年,我們的社會還是有文化、禮教、法律的,所以男性看女性還是會看其他的因素。

    因為題目要集中在"first sight",所以深層次的、高層次的文化因素不在討論之列。不過,外表、言行舉止、打扮,仍然是first sight看得到的,這個很簡單--人們能夠從這些東西推測到對方的文化背景、性格、喜好、甚至口味,這些因素,也在考慮之列。我好肯定,一個穿低V、染金頭髮,說話MK的女性不是我杯茶,但她可能是其他人杯茶。

    都話各花入各眼咯。

     

    歡迎大家繼續留言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