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沒有政治,便是平凡科幻片

    天外奪命花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有四個版本*,分別是1956年、1978年、1993年(Body Snatchers)和2007年,2007年的就是「無恐不入(The Invasion)」。

    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政治背景:

    1956年版是麥卡鍚主義年代,美國人對於共產黨滲透的恐懼,造就了麥卡錫委員會迫害懷疑共諜的白色恐怖。那些冒充人類的外星豆莢人,引發觀眾對共產黨的恐懼;可是,那些迫害正常人的假人類,又影射了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

    http://blowyourheadoff.files.wordpress.com/2007/03/invasion-of-the-body-snatchers.jpeg
    1956年版 - 政治背景是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

    1978年版的背景不再是麥卡錫主義,而是越戰和水門事件後的美國。那時候美國整個國家因為水門事件陷入分裂和不信任。那些豆莢人製造不信任,受騙的人類遭殃,沒受騙的人則發現自己身處一個誰也不能信任的世界。(順道一提,1978年版的結局,是電影史上其中一個著名的意想不到結局)
    無法顯示錯誤的圖片「http://www.douban.com/lpic/s2556561.jpg」
    1978年版 - 水門事件引發不信任

    1993年版上畫的時候,可說是美國最太平,最無風無浪的年代。那時候,蘇聯已經解體,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打敗了伊拉克。電影沒有什麼政治訊息可言,頂多是指出軍隊強調服從,跟豆莢人世界其實很相似。這個版本完全不賣座,被視為接近B級片的作品。


    1993年版 - 票房不理想,時為太平盛世的美國

    2007年版上映的時候,也是沒有重大政治和軍事危機。

    當豆莢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沒有政治背景支持的時候,便難以得到觀眾共嗚,也註定不會賣座。這個年代美國人心目中的恐懼,是伊斯蘭教的恐怖份子,可是他們的阿拉伯人樣子很易辨認,不符合外星人滲透的故事。

    今次的版本不是沒有政治訊息的--人類會自相殘殺(片中例子是美國入侵伊拉克、印巴衝突等),如果被外星生物同化了,便會得到和平。不過,這種和平,犧牲了人類的自由意志。

    不過,這個政治訊息跟外星人滲透風馬牛不相及,無力得很,令這個經典故事淪為一齣平凡的科幻片。

    http://www.douban.com/lpic/s2579335.jpg
    2007年版 (The Invasion) - 沒有恐懼,不再引起共嗚

    * 感謝darrengreygrey指正遺漏。

  • 變型金剛

    變形金剛

    大部份廿幾至三十幾歲的香港男人,都是看變型金剛大的。對他們來說,柯柏文和麥加登,分分鐘比陳法拉更親切。

    當他們知道變型金剛竟然搬上大銀幕,還要是真人版,那種興奮是很難說明的。

    只要CG做得好,劇情不是太離譜,他們便會被感動。

    雖然那些熟悉的角色都走了樣,但見到那些真的一樣,而且可以像Tony Jaa一樣敏捷,真的感動得很,感動得忘記了處情的問題。

    這說明了為什麼大部份我認識的男士都說好看,但有不少女網友說不好看。

    ************************
    要彈的話,有這幾點:

    設計不跟原著,尤其是麥加登和音波。音波應該是很cool的謀士角色,現在變了小魔怪。

    美國人又拯救了世界,面對應該很好打的狂派,還是輕鬆攪掂。

    變型金剛不應該那麼容易被人類K.O.的。

    原著中很好看的狂派內部鬥爭,完全沒有。

  • Voces Inocentes (純真11歲)

    Voces Inocentes,是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背景是在80年代的薩爾瓦多,從1980年開始,薩爾瓦多展開了長達12年的內戰,故事的主角是一為名叫 Chava的11歲男孩,在他不負責任的父親因為戰亂而逃到美國後,他媽媽說他是家庭中的男人,而Chava也如此自許著,下定決心要照顧好媽媽、姊姊與 他年紀還小的小弟。 (cine-mania)

    片中最深刻的一句是神父說:

    此時此刻,禱告是不夠的。

    哀莫大於心死 (史兄)

    玩鋪勁 (教主)

    常餐快餐特餐 (tommyjonk)

  • 羊頭和狗肉都臭-女人本色

    有人問為什麼我會對<女人.本色>如此手下不留情。

    原因是它掛羊頭賣狗肉,而羊頭和狗肉都是劣貨。羊頭的女人戲粗枝大葉,一切都理所當然,親情、愛情、友情的掙扎,全都著墨不足。狗肉的「信特區得永生」政治宣傳,突兀非常,膚淺得可怕。加上不停出現同一個商品的廣告,簡直是在羊頭和狗肉加上工業用染料,極之倒胃。

    片末的「曾蔭權高票當選」片段,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獻媚,說它是政治宣傳片是抬舉了它。

    告訴大家一個結局前的情節,大概可總括編劇梁鳳儀的淺薄自大:

    話說梁詠琪的OSIM代理公司上市,慶祝酒會在IFC某餐廳舉行,有人向她介紹餐廳的西人老闆,梁跟他說英文,他用廣東話回答。梁很驚訝他會說廣東話,還問他會不會說普通話,老外說會一點點。然後你猜梁詠琪說什麼?

    香港都回歸左十年啦,人人都識講中文喇。

    (大約的意思)

     

    笑唔笑大人個口呀,黃真真,梁鳳儀?

     

    如無意外,不會再寫這套爛片王了。

     

    延伸閱讀

    內地網民的看法:

    "電影的頭號廣告商王老吉卻不如那個叫什麽OSIM來得正當而詳細,甚至比gigi的兒子丈夫的分量還重。"

    <心甘情願進電影院看廣告> (泥巴@豆瓣) [全文連結]

    "香港回歸10年,部分港人也沾染了國內的習氣,爭先恐後搞起了一如「爲向國慶xx年獻禮全體工人奮力拼搏結果3峽大壩提前xx天完工」之類的獻禮工程,特別是電影界就接二連三爲趕71而齊齊奮力排出了《老港正傳》《女人本色》《每當變幻時》3部獻禮電影。看了原名《老左正傳》的懷舊速食《老港正傳》,不禁一聲歎息——虧黃秋生恬不知恥還在嘮叨叫賣「這是我從影以來最xx的電影」;再沖著黃真真的神秘與名氣,又進電影院看《女人本色》,不禁大歎——真系一蟹不如一蟹。"

    <看電視得了> (馬其頓@豆瓣) [全文連結]

    "港片現在有向國產電影看齊之勢。幾個死人的情節,人都還沒死就都猜出來了。唯一的亮點就是女主人公的兒子樂樂死的那天是64...."

    <不說什麼了> (Iceblink Luck@豆瓣) [全文連結]

    Sina blog那邊的回應

    "一直都唔覺得石琪寫0既影砰係真心影評= =
    不過無計,人地都要食飯" (子木)

    分類:movie

  • 本年爛片之王-女人本色

    mov

     
    (前言)

    先申報利益,我是梁詠琪忠實支持者(證據)。

    昨天看了<女人.本色>,我鄭重向各位呼籲:

    千祈不要看!!

    這不是關於女人的電影,這是一套講述曾蔭權領導的特區政府如何偉大的政治宣傳片,以及硬銷OSIM產品的廣告片。

    簡單而言,是一套爛片,是比<阿嫂>更爛的爛片。


    (內文)

    以下內容,含有劇情,不過如此一套爛片,不看也罷,所以說出內容不會是問題。

    入場看<女人.本色>,很大程度是因為「黃真真」和「梁詠琪」兩個名字。這兩個名字,加上戲名,還有yahoo的劇情簡介,令我以為是一套講女性的電影。

    重點交代幾句,垃圾長篇大論

    故事由97年6月30日開始,講述梁詠琪升職CFO,而CEO丈夫林子祥被炒,之後林子祥到星加坡發展。

    開始的時候還可以的,到了金融風暴的時候,片中人開始說我們應該對特區政府如何有信心,應該如何支持政府,便感覺不對勁。

    丈夫失業遠走他方,家中兒子只有菲傭照顧,可是梁詠琪的生活好像完全沒有影響的,就算有,也只是輕輕帶過。

    往後,丈夫事業沒起色,投資失敗,面臨破產,自尊心受損,也只花了少許時間交待,便安排他車禍死去。

    家中兒子投訴她沒去過學校,結果也只用了梁詠琪一個內疚的表情來交代,之後便沒有下文。

    丈夫去世對她有什麼影響?好像沒有。

    跟年輕港女助手薜凱琪,好像沒有什麼火花,開場時梁詠琪在她面前明明是個高要求女上司,但全片餘下部份,薜凱琪則好像唔駛做似的,跟薜似朋友多於上司下屬。

    至於梁詠琪跟上司的曖昧關係,可說是毫無味道,兩人如何互生情愫,好像理所當然的,也沒有交待過梁的心路歷程,然後便開始,卻又突然因辦公室而分開,全部都求其交代幾句便完了。

    沙士期間,她的兒子進了隔離病房,她只能邊哭邊隔著玻璃逗他笑,那一幕真的頗慘情。不過,那幕之後,她.再.沒.有.探.過.兒.子!直至他死去也沒有.... (其實香港從來沒有兒童因感染.沙士而死)*

    你可能問,好像什麼也求其交代了便算,那有什麼不是求其交代的?

    大概是梁詠琪如何善待下屬,如何正氣。員工因減薪裁員靜坐抗議,她曉以大義了幾句,教訓員工代表公司如何困難,全部人便散去,彷彿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公司似的。後來,竟然有被裁員工以怨報德,當街摳打她,她仍然默默承受,偉大得很。簡單而言,故事中錯都是員工,梁詠琪和她的公司永遠是對的(直至她也被炒為止)

    全片到了梁詠琪自殺不成功便應該結局。往後的十數分鐘劇情全都是垃圾,但卻浪費大量時間去講:

    垃圾(1):無線劇大結局

    採用無線劇集常用的「生意蒸蒸日上橋段」,無厘頭地開舖,無厘頭地愈做愈大,無厘頭地進軍大陸,無厘頭地上市,比<食神>中的瀨尿牛丸上市集資更無厘頭,人家的牛丸至少用了一個多小時奮鬥才能上市。最後,在一個無厘頭的慶祝上市酒會,大部份未死的角色都出場,骨痺地social一輪,大團圓地齊歡唱同慶賀。這肯定是無線劇集在大結局最後十分鐘的做法。

    垃圾(2):連橫OSIM大特寫

    OSIM夾硬來的廣告,故事尾段,梁詠琪、薜凱琪和小儀合資做生意,投了OSIM的代理權,競投時詳細地講述OSIM按摩椅的好處(比梁詠琪失去丈夫和兒子交代得更詳細!),往後十多分鐘,OSIM的商標、產品、廣告牌便不停以大特寫出現......比無線晚上十時半的廣告短劇更硬銷。人家<十.分愛>也不過是方力申和Stephy試坐兩張按摩椅時說了幾句,至少和劇情配合。

    除了OSIM,片中不停硬銷王老吉涼茶,嘔心程度不遑多樣。


    垃圾(3):曾蔭權的特區政府好偉大

    尾段十多分鐘不止硬銷OSIM,還硬銷特區政府如何偉大。梁詠琪的生意無厘頭的蒸蒸日上的時候,不停夾硬插入自由行、CEPA(唐英年和中央簽署的片段)、還有

    新聞報導曾蔭權以649票高票當選第三屆行政長官!!

    我不是攪gag,那是真的!那時候我真的在戲院內大大聲「0接」了一聲。整套戲頭大半部份全都是金融風暴、負資產、沙士,沒有一個鏡頭是董建華和七一。最後否極泰來,卻大大聲歌頌曾蔭權唐英年?這那裡是「女人本色」?根本就是「我愛特區」!

    真正主題--特首意志的勝利

    電影最後,黑底白字說明了本片的原由:

    獻給特區成立十週年

    Oh My God,為什麼不在開場前打出來,好像三級片的警告一樣,讓我有心理準備?

    散場時,我真的不由自主的狂鬧,電光火石之間,想起了片頭字幕的三個字:

    梁 鳳 儀

    但我記不起她是什麼位置,但總之有她的小說,電影和劇集,一定是樣版戲式歌頌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出場之後,查證原來是編劇.... 我因為黃真真導演而入場,卻忽略了編劇原來是樣版天后梁鳳儀。

    黃真真接job的時候,究竟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藝術名譽?如果有,她有沒有嘗試過阻止有關方面強行插入那十幾分鐘令觀眾作嘔的垃圾?即使要拍政治宣傳片,可不可以不拍出那麼爛的片?可不可以學習一下政治宣傳片經典<意志的勝利>的前輩萊尼‧里芬斯塔爾

    《意志的勝利》海報

    作為觀眾,我只能說,我完全體會到梁詠琪被丈夫強行插入的感受。這種硬銷,只會令人以後見到OSIM、王老吉和曾蔭權都會作嘔,完全是反宣傳。

    香港始終有你,拍馬屁聲響足一世紀.....

    連結:

    《女人‧本色》豐富生動 (石琪)
    《女人.本色》:梁詠琪獨力難敵天煞孤星 (講.鏟.片)

    意志的勝利 (wiki)

    分類:movie

    * 香港從來沒有兒童因感染沙士而死,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較弱,不會因感染沙士病毒而引致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肺部。N君堅持有,我堅持沒有。事實勝於雄辯:證據在此。

  • 楊老師走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6/69/Yiyi_poster_france.jpg/200px-Yiyi_poster_france.jpg

    楊德昌導演走了。楊老師的電影我只看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恐怖份子>和<一一>而<一一>一直是我心中十套最愛的電影之一。

    楊老師這三套電影中的人們都是鬱悶的,當中有人找到出口,有人找不到,也有人找錯。這三套電影之所以得到讚揚,當然不是因為當中的鬱悶氣氛,而是楊老師對這種人類的通病的深刻描寫。

    楊老師的電影中,我最想說<一一>。

    去年介紹<一一>,我說「世上所有事情都有本身的規律,人在其中,多數身不由己。重遇舊情人的父親、上山修行的母親、出了意外的婆婆、少女情懷的女兒、以童真看世界的小弟弟,大家都離不開那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

    面對這個離不開的「道」,我們都感到鬱悶,不管我們想得多還是少,我們都想找出口,於是我們都做出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有時我們成功,但大部份時間我們都失敗。

    片中小兒子洋洋看問題看得簡單天真,是對鬱悶死結的一種回應,許多時候,成年人就是忘記了簡單地看問題,走進了死胡同。把問題看得簡單天真,才會有不顧一切的勇氣,有了勇氣,才能面對生活的難題。不過,故事告訴我們,勇氣不一定代表問題全數解決,有時候命運就是如此無奈,當洋洋跳進泳池的時候,他大概沒有想太多。

    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是最重要的人,可是在這世界中我們不是那麼重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事物都在循環不息,我們自己的生命除外。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我們的決定,不會重複,沒有下一次。

    多謝楊老師,拍了<一一>,成了我的人生課本。我幻想我就是洋洋,對著你的靈堂說「我今年九歲,我覺得我也老了」。


    連結:

    分類:movie

  • 十分.愛

    小弟已買了「十分愛」,史兄及一眾網友不用買,小弟可借出。

    劇情遲點才討論,一句總括,是「愛情偷扼拐騙故事」。

    如果你已習慣偷扼拐騙,看的時候可能有共嗚。

    如果你不會偷扼拐騙,可當警訊看。

    記著,不要買錯「千般愛」(VCD舖的千般愛還要賣貴2蚊...)  [悲慘事例(內有粗口,十八歲以下不宜進入)]

    連結 :
    official site

  • 最後的蘇格蘭王

    最後的蘇格蘭王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說的是烏干達前獨裁者伊迪阿敏(Idi Amin) [wiki],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年青白人醫生成為阿敏的私人醫生後的見聞。老實說,電影本身不算十分好看,小弟是因為對這位被時代雜誌稱為「殺手和小丑」的傳奇人物感到好奇,所以才會看。

    去維基找關於阿敏的資料,又看到英文和中文維基的分別.... 中文部份的資料詳細程度、準確性、水平都相差太遠了。[英文 | 中文]

  • 強烈推介:愛情回水 Cashback

     

    mov

    強烈推介

    本片源自2004年導演辛.艾利斯的一齣同名短片,這亦是他的首部長篇電影。而短片曾獲提名第78屆奧斯卡「最佳短片」。(yahoo!電影)

    只在電影中心和IFC有得睇,就小弟所見,頗為叫座,提議早一點買飛。

    詳細看後感遲些補上。

    只想說一句:藝術、色慾、性交、情趣,全都是一線之差,本片是一次絕佳示範四者分別,樂而不淫,淫而不賤,主線其實是純愛感覺(!),在場男女都看得開懷。

    提示一句,內容有大量三點裸露場面。奇怪的是,它只是IIB級。在它被投訴而被迫刪剪或改為三級前,快點去看吧。

  • 28週後 (28 Weeks Later)

    "28週後",顧名思義是"28日後"的續集。今次導演不是Danny Boyle(迷幻列車、28日後),他只是負責監製。上一次男主角在ICU一覺醒來,發現全英國都變了喪屍(以正統喪屍片的定義,那些不過是受了感染的人類)。

    今次的角色跟以前的完全不同。故事講述喪屍事件後28星期,英國的喪屍都餓死了。北約軍隊安排英國國民回到倫敦的隔離區居住,希望重建英國。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以氣氛和畫面而言,今集的驚嚇程度不比上集(不過女友說已經嚇得不敢去洗手間),少了上集的悲情。不過,場面比起上集大了不少,相信是因為今次有投資者俾錢。

    ”28日後”和"28週後"的最大特色,是那個杳無人煙的倫敦。要在繁忙的倫敦街道拍這些場面,應該少不了政府的協助。

    "28週後"上畫時是SARS恐慌之後,那時候看人類社會面臨生化危機,如何崩潰,感受良多。今次看北約部隊(其實只有美軍)如何協助英國復國,但對英國人殘酷不仁,想像到的,是英國變了美國的一個洲,誰叫英國自己沒有力量。美英關係的隱喻,以至對美國人的不信任,不言而喻。

    儘管不及上集恐怖和悲情,而且有一個明顯的不合理情節(見下文),但整體而言,我俾九粒星,推!

    延伸閱讀:28日後 (寫在2/12/2003)

    連結:28 WEEKS LATER Official Site | Yahoo! 電影

    以下內容含有劇情(spoiler),想入場看的不要閱讀。

    另外,故事中那對夫妻,以至他們的子女的遭遇,令人聯想到傳染病(愛滋病或者SARS)對家庭關係的衝擊,感到無限唏噓。很多時候,我們所愛的家人,成了病毒載體,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我們是一家人,出了意外時,可以怎樣做?這是故事中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故事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為什麼那位受過感染的女士被關著的時候,完全沒有人看守,又沒有閉路電視監視著她?這與故事中其他部份的守衛森嚴比較,顯得十分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