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科幻片中的通識教育

    庫斯克通識資料庫(2)

    文章一:小心,異形就在你身邊……

    異形技巧地運用了「人類本位」挑起憤恨,而終極戰士(港譯:鐵血戰士)造型語彙所潛藏的「W.A.S.P.本位」[註]意識形態偏見真相,則可能更要讓人倒抽一口涼氣.... 全文 -『科幻科學報』

    文章二:從《蜘蛛人2》談美國的超人文化

    超級英雄其實是悲劇性格很強烈的一群人!為什麼這樣說?難道「身懷絕技」是一種錯誤嗎?是的,「與眾不同」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全文 -『科幻科學報』

    ===========================================================

    延伸問題:

    • 你印象中的美國人有什麼性格特質?
    • 美國「超級英雄」漫畫跟美國人性格及美國歷史有沒有相似之處?
    • 筆者認為「超級英雄」漫畫的流行跟世界局勢有什麼關係?
    • 在一些漫畫中,一些擁有超能力的人會成為奸角,另一些會成為「超級英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分別?試舉例說明你的論點。
    • 異形系列電影跟美國歷史有沒有相似之處?
    • 為什麼文章一的作者認為異形電影為女性主義者接受?相反,為什麼異形之外的主流電影經常被女性主義者批評?
    • 有評論指異形其實是對「某些東西」的影射,你認為「某些東西」是指什麼?
    • WASP是指什麼人?
    • 終極戰士系列被認為是反映了WASP本位的意識形態,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 「超級英雄」漫畫、異形系列及終極戰士系列有沒有共通的主旨?試舉例說明。

  • 星戰前傳三 Revenge of the Sith


    魯卡斯浪費了兩集來熱身,終於拍出好東西來了。作為一個擁護者,真的十分十分安慰。

    為了準備入場欣賞,特地上網「溫習」全段星戰歷史和人物資料(例如種族、意識形態等,電影未會百分百交代的),好像會考讀世史一樣勤力。

    (有劇情,想入場看的不要讀下去,雖然全人類也知道劇情和結局)

     .
    .
    .
    .
    .
    .
    Revenge of the Sith,其實全人類也知道劇情和結局,是Emperor如何篡權和Anakin 如何入魔變成星戰最受歡迎角色Darth Vadar。

     要交代一個人如何入魔,內心戲要做得好,比起上集,今次男主角交到貨了。不知是否角色設定如此,Obi-wan一點大師風範也沒有,跟第四集那個Obi-wan,就像無間道2和1的陳冠希和劉華,完全不似。也許就是因為鑄成大錯,才會有第四集的成熟。

     Jedi的世界,好像我們的武林,有師徙恩怨情仇、走火入魔、入魔後叛教滅祖、內功(他們比試原力(force)的時候互相彈開就像我們的武俠片一
    樣!),當Yoda跟Emperor對戰時,看見他近似黃飛鴻的手勢,我真害怕他們會用無影腳,幸好沒有。其實,裡面幾場決戰場面都做得很不錯。

    Chancellor,即是後來的Emperor,其實是希特拉星戰版,靠群眾的恐懼,一步一步透過民主制度奪權。他代表的Sith,其實是Jedi的根源一樣,但對立的思想體系,是Force的兩面。有點像一個宗教分成兩大支派,一方指另一方為異端一樣。

    整集要把前兩集和後三集串聯起來,花了不少工夫,也看得後三集的Fans們很高興。串連之處包括:TIE
    Fighter、X-Wing、Star Destroyer、Corellian
    Corvette(第四集開場那隻太空船)、Shuttle、死亡星、Stormtroopers、Chewbecca。另外,Yoda大師的CG進步了
    不少。

     不過,我仍然不太喜歡他們的全CG設計,始終現時最頂尖的CG技術仍未能擺脫「畫味」,仍然好像打機開場動畫。

    不得不說,全片最敗筆的是Darth Vadar被換上了那經典黑色裝備之後,好像黑白片科學怪人般笨拙,毫不4-6集的霸氣,再看清楚,為什麼頭大身細的?我找回舊圖片再看,應該是高一點和大隻一點的,現在怎麼變了Q版Darth Vadar?

    總括而言,這一集是令人滿意的。

     散場時忽然想租4-6集DVD再看一次,然後再看7-9的小說。

     今次傳媒再煲星戰,才發現很多人其實未看畢後三集。這對他們也許是好事,可以一氣呵成看下去。

    入場前在洗手間聽到一個小朋友問:「爸爸爸爸,你有冇睇過4-6集呀?黑武士最後會唔會死呀?黑帝會唔會死呀?」他的爸爸回答說:「我只看過第4集,我都唔知。」

    我心想:「攪錯呀,你三四十歲人未睇過星戰5、6?」幾乎想把第6集的結局告訴他們,不過,還是不要了,讓小朋友從DVD中找答案吧。

    散場時播字幕,最後離場的是我和幾個三十左右的男士,我在看有沒有出史匹堡的名字(魯卡師和史匹堡的關係可說是Jedi 的師徙關係,今次傳聞史匹堡有親手參與),不知那幾位仁兄在看什麼呢?不過可知的是我們都跟星球大戰差不多年紀....

  • 評說星戰


    這是1977年的第一套Star Wars的宣傳畫。那個時候,我不過是個小嬰兒,這一集星戰是小時候在電視看的,往後廿多年幾乎每隔兩年便在電視重看一次。

    裡面所有的元素都是新鮮、好看、刺激的,很記得Obi-wan對Luke的訓練和後來故意在Luke面前死在Darth Vadar(黑武士)手上,可謂有情有義、有血有淚。

    不過最深印象的是結尾進攻死亡星,TIE Fighter大戰X-Wing,過癮得不得了,力量與我們同在!

    其實小時候真正崇拜的是帝國軍,而不是革命軍,因為那些帝國軍軍容整齊、造型又酷,而那些革命軍,就好像一班美國土佬。

    後來在電視看了The Empire Strikes Back,那些四腳ATAT簡直型絕人寰!而結局那句I'm your father,然後Luke寧願跳樓也不願「認老豆」,真的十分悲情。

    到了第三套Return of the Jedi,上畫時老豆問我「想看小鹿班比還是星球大戰?」我二話不說選了星球大戰啦。往後的廿多年,也是每幾年在電視上看一次。

    Return of the Jedi已是有點江朗才盡,不過還是過癮的,尤其是最後一幕Darth Vadar除下頭盔那經典一幕,連我阿媽跟師奶們傾計時也有談論。

    人大了點,開始發現崇拜帝國軍跟崇拜二戰德軍的感覺很相似,Darth Vadar的頭盔、Imperial Navy的一眾將領的制服、Stormtroopers(白兵)整齊的陣容,通通都是德軍的變湊。帝國的三軍武器設計的冷峻,也充滿著德軍裝備的美學。

    後來看書才知道Darth Vadar其實是把西方世界恐懼的兩大元素結合--德式鋼盔和日本武士刀。這一班對抗帝國的志士,就是反抗法西斯和蘇聯的美國人。

    不得不提的是舊星戰三部曲的特效,廿多年前,沒有什麼電腦,大部份太空船也是模型,而外星人和機械人都是人扮的,雖是模型,但真實得可怕,完全看不出模型味。這些真實拍出來的東西,比起前傳裡什麼東西都是CG好看得多,真實得多了。這是我不喜歡前傳的一大原因。

    說起前傳,真的失望。如下:

    High tech揩0野--那些CG,無疑令Yoda大師靈活了不少,但什麼也是CG,好像看打機片頭一樣,很難投入。

    插科打諢災難--Time 形容這是Jar Jar Bink Incident,這隻白痴動物把前傳一攪壞了,那些所謂笑位,太多太白痴,很討厭。

    另外,因為故事事先張揚,沒有了驚喜,加上角色演得力不從心,看得不是味兒...

    魯卡斯說,25歲以上的人比較喜歡舊星戰,也許吧。雖然不喜歡前傳,但是,思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入場看前傳第三集,寧願看了不滿意罵個夠,也不想錯過。

  • 日本的悲劇


    電影節的節目看完了,昨晚看的是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因為英文字幕離開畫面太遠,所以看到字幕便看不到畫面,反之亦然,好辛苦,又會看漏。

    日本的悲劇說的是日本戰後最困苦動盪的日子,劇中的女主角的子女,現實得可怕,對母親幾乎是冷血,木下惠介想說的大概是因為太困難,所以人倫關係變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不過,跟小津的<東京物語>一樣,木下不是要痛斥那些現實得不近人情的子女,他隱約告訴大家--各有前因,不要太介懷,也不要太怨恨他們,他們總有一天會明白的(也許是當他們為人父母之時)。

    電影中的子女,其實都找到了他們的新生活,分別是認了有錢人做養父母和被有婦之夫的感動而遠走他方,這些事情,還有他們說過的對白,一點也不脫離現實,因為我們的上一代也見識過經歷過這些事情,香港和日本的五十年代,原來也是同一天空下。

    參考資料一
    參考資料二

  • 真的不想如此說...挪亞方舟...


    學校包場看《挪亞方舟驚世啟示》,我跟了去,整個戲院都是學生,感覺很有趣。

    出發前已聽過一些信徒朋友說《挪》很悶,我想,我對悶片的承受力一向不錯,當是工餘活動應該也可以吧。

    開始的一小時,是考據得不太嚴謹,還有點穿鑿附會的水淹世界「證據」,比起任何一套明珠台的紀錄片,這部份很兒戲,裡面說到一些有金字塔的文明,令我想到《異獸戰》...

    片中一直提到什麼軍事機密、某政府不想公開、世界各地的金字塔、還提到傳聞的遺址有某種靈體作祟... 只差沒有郭探員在莫探員。

    其中一件令人稱奇事情,是片中提出據說方舟所在的山嶺,有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足以證明那裡曾經被水淹。其實這些東西八仙嶺也有,是因為地殼活動而形成的,天啊....

    很不幸地,開始的一小時所謂考據,拍得太悶,我睡著了好一會兒.... 也許我未100%時間精神地看,沒有資格批評。

    另一個敗筆是怪力亂神(這樣批評福音電影好像很過份,但我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他們走到一個山頭,見到一個有木樁的冰洞,便說那是方舟遺跡,我看那像 古人建的避風處更適切。他們到了那裡,說有岩石上有一個「面譜」,好像在看守著冰洞,然後剎有介事的把那處close up再加紅圈,不其然令我想起n年前《大迷信》介紹溫莎大廈外牆的狐仙。

    他們也提到一些「怪事」,那是當他們拍冰洞的時候,DV機出現了干擾,後來更壞了。後來他們要為後備的DV機祈禱,之後便拍到。他們也提及在那個「遺址」 的電子器材很易壞,而且手錶會停頓.... 據說那是因為有某種神秘力量在干擾!看到這裡,我比較傾向相信那裡有磁石礦,又或者有UFO殘骸。

    為什麼神聖的方舟會有靈體?其實是一班不信的庫爾德人說起的,他們相信那裡很「邪」,估不到影音使團會跟他們一起迷信。

    片長90分鐘,其實應該剪掉一半,然後把穿鑿附會的東西通通刪掉,只拍他們不怕危險和勞苦登山,講的是信心,而不是科幻片劇情和邪靈。

    散場時,很多同事都在細聲議論,因為是學校包場,不方便給學生聽到。

    如果連信徒也看得不舒服,如何能用它來向未信人的傳福音?

    連結:
    再說《挪亞方舟驚世啟示》

  • b420


    導演+編劇: 鄧漢強
    演員: 楊愛瑾 (Miki@cookies) 李燦森 洪展明
    香港  |  2005  |   彩色  |   85分鐘

    b420 在二十歲之前(before twenty)還是在太老之前(before too old)? 不論如何,b420 總是快樂。樂觀爽直活在當下的蕎頭(Miki) 與太婆相依為命,偶然遇上頹廢孤獨留戀昨天的阿偉(李燦森),成為莫逆之交。就在蕎頭踏入 20歲的那晚……

    =====================================================================
    整套戲最正的地方是美術。劇情嘛,得罪說句,是《香港製造》加《藍色大門》2005版。不是因為有李燦森,而是劇情發展,主角們的行為、性格,都在《香港製造》找得到。

    撇除向前人「致敬」不說,其實也值得一看,除了全片最後的十多分鐘,拍得頗美麗,令人感覺很好。畢竟,青春總是美麗的。

    相信在百老匯或Art Centre上畫的機會很大,如果喜歡青春片或Miki,可以一看。

  • 笑死人凶間 Shaun of the Dead

    值得買來看看

    今年喪屍片特別多(至少6套),暫時而言Shaun of the Dead是最值得看的一套。為什麼值得看?原因如下:

    1. 它來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Notting Hill、Bridget Jones' Diary、Billy Elliot和Love Actually的製作公司,整套片子也滿有那種英式小品幽默和溫情。

    2. 它借用了「喪屍」這個題目來諷刺現代人的因循苟且(尤其是那些廿幾歲(twenty-something)的人),抵死得很。

    3. 如果你已「廿到抆」(late-twenties),每天像行屍走肉般上班、和女友及家人相處;日日如是的落pub和打機;做的事或決定總是「攪到最wor」,請看一看此片。

    4. 片中有不少向經典喪屍片致敬或開玩笑的場面橋段,處理得很不錯。

    5. 不是完全笑片,言之有物。

    很可惜未曾上畫便出VCD,無論如何,值得一看(可以問我借)。

    (Spoiler below,打算看者勿看下去)

    6. 不是沒有人會死的那種喜劇,直到結局我也不敢肯定誰會不會死。

  • 活死人凶間 Dawn of the Dead

     

    活死人凶間

    昨晚在CC埋首至深夜,在洗手間鏡子中見到自己殘得像喪屍一樣,給嚇著了,才想起還沒有寫<活死人凶間>的看後感。以下是以不同身份寫的感想:

    1. 絕對喪屍片愛好者的感想

    有喪屍看絕對開心。不過作為1978年原作的忠心擁躉,對不同班底拍的新版自然愛之深,責之切。

    今次喪屍又大力又跑得快,跟<28日後>的喪屍如出一轍,連眼睛變色這細節也十分相似。以前的喪屍是像我們星期一早上一樣遲鈍的,也許時代不同了,節奏也要更快。不過,平心而論,又大力又快的喪屍令世界崩潰的說法更合理。

    今次重拍,無論金錢和特技都勝過小本投資的78年原作,不過似乎新版本包伏太多,有不少捉到鹿不懂脫角的地方,可惜可惜。

    片中在電視出現的軍人和牧師其實是78年原作的主角,而新聞中的警長則是原作的喪屍特效主管。此外,其中一隻被鋸開的喪屍其實在原作中也出現過。能夠見到這些老朋友,真高興。

    如果可以再恐怖兩倍便合我的口味了。

    2. 普通觀眾的感想

    其實這套戲的娛樂性不俗,有嚇人位,有友情位,也有滑稽位,不過似乎不夠恐怖。

    整個故事起承轉合算是緊湊,尤其是開始的十分鐘,是全片最好看的地方。

    有幾個位其實不太合理,不過不在這裡說了,那是一後美國恐怖片都會出現的問題,不外乎有人為了一隻狗以身犯險和配角的命特別賤等,這些對劇情的影響不大。

    有一點我在戲院看了再回家download看了幾次也不明白,如果有人知道請告訴我:他們是如何走進那商場的?

    總括而言,是值得進場觀看的。

    3. 扮高深的感想

    1978年的原作講的是越戰之後的美國,人們剛從不知在什麼地方殺出來的越共的陰影康復過來,替他們療傷的是大型商場和消費主義,在原作中,喪屍在商場中漫無目的地遊蕩,以及主角門在世界末日的陰影之下進駐商場,關上門後便過著跟跟以前一樣的物質生活,好像外面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是作者對消費主義的諷刺。

    2004年版本並沒有批判消費主義,那座商場只是個場景。今次真正要說的是後911心態。

    片中女主角一覺醒來發覺社區鋒煙四起,亂成一團,跟世界沒日沒有兩樣,這其實是美國人對911早上的印象。本來是人間樂園的美國,敵人(喪屍)不知從那裡湧出來,一時間樂園變成煉獄,美國人要反抗也不知反抗什麼,眼巴巴看著他們國力的象徵(世貿中心)崩潰。開場時喪屍四處殺人,接著的開場字幕中加插的一段新聞片段,竟然是排得密密麻麻的回教徒朝聖畫面,這與剛剛出現的喪屍構成了不能避免的關聯,這個「回教徒是瘋狂的敵人」的潛台詞似乎寫得太明顯了。

    片中角色本能地拿起步槍,見敵人便開火,這跟他們的牛仔和活命主義者(survialist*)心態不謀而合。片中不時出現美國國旗飄揚的場面,這不其然令人聯想到911美國人「奮起抵抗」進而了結了兩個國家的行為,不過在片中的主角未有這種能耐,他們做的是把進犯他們的小空間的喪屍轟掉。

    由越戰到911,美國人對喪屍的恐懼,其實都是對那些智力和國力都看似比他們低下,但能把他們殺個措手不及的敵人的恐懼,他們能做的,就是把眼見到的敵人轟掉。可惜在這個世代,如片中情況一樣,殺掉一個,世上還有千千萬萬個藏在暗處的敵人,美國人以殺戮來解決問題,只能把自己永遠鎖在無止境的恐懼之中。

    * Survialist: 在戰爭等大災難中把活下來看成最主要目標的人

  • 迷失東京

    抽獎抽到首映戲票,所以早了一星期看。

    故事說兩個到了東京後不能適應的美國人萍水相逢,擦出一些火花,建立了一些感情。

    美國人到了日本顯得無知,但片中的角度似乎是嘲笑自己不明白的日本文化較多,美國人看東方,始終擺脫不了其沙文主義潛意識(跟The Simpsons去日本那一集如出一轍)。

    當我看到日本人不懂英語的情節時,想起到東京旅行的經驗,便跟整個戲院的人一起笑的時候,後來不其然問自己:有什麼好笑呢?

    雖然那些笑位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我寧願將它解讀為美國人離開了國門便大驚小怪,它是美國人的自嘲。

    其實我是喜歡這齣戲的。唱k和去酒吧,狂歡過後,曲終人散,又再感到空虛失落,本來老生常談的東西,用合適的配樂和場景交代,令人不其然代入了同樣的心情。

    男女主角的苦悶和迷失,有人會說是無病呻吟,但這正正是現代人的病,二人也許因為身處異鄉、難耐寂寞而「惺惺相惜」,人在旅途,就是想有個伴,回到各自的世界後,就當那幾天的相處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紀念品好了。難得一切都那麼柏拉圖。

  • 28日後

    今天抽空去看丹尼保爾(Danny Boyle,<迷幻列車>導演)的<28日後>,感覺十分剌激,不是因為這齣戲,而是因為戲院。

    <28日後>的主角在撞車昏迷後,在醫院深切治療病房醒來,發覺整個倫敦的人都不見了(跟電影<生化危機>的結局完全99.9%一樣,不同的是今次裸體的是男人不是米娜祖華域芝 (Milla Jovovich)), 最後見到一群發狂的怪人,危急之際被其他幸存者救走,原來在他昏迷的時候,一種令人發狂殺人的病毒在從實驗室漫延開去,人們接觸到帶菌者的血液便會在一分 鐘內病發,所以整個英國一時間便變了死域。這些人面對沒有政府、只有殺人怪的世界,究竟如何找尋他們的生路?結局不說了。

    宣傳一直說<28>是英國電影史上最恐怖的作品,又有影評說這是丹尼保爾的回勇之作,也有Jet將<28>標籤為新一代喪屍片(我最愛的片種),所以買票進場。

    因為時間問題,我選了灣仔「老牌」戲院京都而不去UA皇室,步入影院便覺不妙,為什麼銀幕跟影院深度的比例會是1比20?銀幕本身已經是正常影院的三分之一,但山頂位的距離跟普通影院一樣...

    那裡左前排有十數張椅子給拆掉,堆了在銀幕下方的空位;放片前也許是為了環保,竟不開冷氣,很悶熱,而且彌漫著一陣舊戲院的味道,還有些燒焦的氣味,不過不開冷氣也無可厚非,因為全場只得三個觀眾!

    四周的裝潢都很殘舊,戲院本身已是一間鬼屋,開場後,才知沒選錯地方--當男主角獨自在四野無人、破爛不堪的倫敦街頭走來走去的時候,我完完全全代 入了!在戲中四處都是燒焦了的大廈和死屍,配合影院的燒焦氣味...那不是<薰衣草>用過的實況氣味卓頭?太棒了!就在這個實況影院內,我享受了一次全新 的恐怖片體驗。

    離開影院,順道參觀那個懷舊得很的二樓大堂,那裡空無一人,一片死寂又十分幽暗,延續了剛才電影的氣氛,感覺極好,買票的三十塊錢果然沒有白花。

    像京都這樣的戲院,大概是像我這樣的恐怖片Fans的Dream Place。

    說回<28日後>,說它是英國最恐怖的電影如不是誇大了,便是英國人對恐怖片的定義跟主流的不同。我想導演並不是想拍一套恐怖片,而是 想借這題材表達現代文明的脆弱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戲中最精彩的地方是主角無助的在無人的倫敦街頭亂走,那滄涼的氣氛和空虛感的真的做得十分「到肉」(可 以在比較文學課播啦)。

    昨天跟舊同房談到這齣電影,才知完來在字幕之後還有另一個結局的!!!!!出字幕的時候帶位阿伯已急不及待暗示我快點離開,怎可能猜到還有一個結局...聽同房說百老匯電影中心在開場時已提醒大家在字幕之後還有東西要看。這就是新舊戲院的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