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讓子彈飛名場面-崖門炮台

     

    網上找的cap圖:這是《讓子彈飛》最廣為傳頌、耐人尋味的「名場面」之一。(可是印象中這是三哥,是有網友改圖,還是另有不和諧版本?)

    我自己cap的圖:這肯定是沒錯的。如果你看字幕不明白為什麼在內地很多人討論的話,代表你應該活得很快樂。

     

    名場面Youtube:

    師爺和麻匪拿的紅白玫瑰,會令大家聯想到什麼呢?剛巧我的電腦有這張圖:

    這是天安門母親的標誌。

     

     

    麻匪拜祭六爺的地方,其實是新會崖門炮台。崖門是什麼地方?那是南宋與蒙古軍最後一戰的崖山附近的海岸,明朝和清朝在這裡建立海防炮台。

    上年遊覽過,所以看《讓子彈飛》的時候一眼就認出了,然後回家google確認沒有認錯。上圖是上年拍下的。

     

    關於讓子彈飛,有太多東西想寫,也有太多人寫過,所以不知從何寫起。有空再寫。

     

     

  • 新年book and movie list

     

    新年流流,不想精神時間浪費在阿姐/安德尊/李家仁/家燕媽媽的迎春花/歡樂年年/財神到/小明去拜年的節目上,所以選定了假期的書本和電影清單。

     

    書方面,選了兩本比較有趣的:

    《足球經濟學:為什麼英格蘭總是輸?》

    每次世界杯和歐洲杯,看著英格蘭在熱捧之下出局都是一件快事。《足球經濟學》提供了一些不錯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不同的國家隊為什麼踢出不同的成績。

    《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

     

     

    電影方面,什麼也有:

    Survival of the Dead

    作為George A. Romero既忠實粉絲,XX of the Dead系列既最新一集.... 我真的唔知講咩好... 似乎佢想由喪屍片界既佐治魯卡斯降呢為喪屍片既王精甫.... 佢唯一進步既地方係唔再響片裡面整死女D同性戀者...

    勁揪俠 (Kick Ass)

    是幾過癮的一套惡攪superhero電影,那個小妹妹頗搶鏡。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它的結局沒有太大驚喜。

     

    下列仍未看...

    毒食難肥 (Food Inc)

    天使與魔鬼 (Angels and Demons)

    大國民 (Citizen Kane)

     

  • 美式小鎮恐怖片法則

     

    恐怖片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吸血僵屍、人狼、巫術、鬼魂、外星生物、地球生物變異、殺人狂、喪屍、陰謀論、生化事件等。而美國恐怖片(尤其是中低成本的),不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會在小鎮發生。我自小愛看B級片和恐怖片,現嘗試把這些小鎮恐怖片的法則歸納如下:

     

    1. 小鎮是偏遠的(當然啦,不然就不叫小鎮),這樣便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2. 和平的小鎮附近有危機出現,例如大企業或者政府機關進行不可告人的實驗,或者外星生物降落。
    3. 小鎮通常有三四個警察,其中一人多數會是男主角或女主角。
    4. 另一個主角方面,男的很大機會是科學家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女的如果不是科學家,就是青少年的母親或家姐。
    5. 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死亡率近乎零,他們通常在片中有一定的戲份,例如在最初的時候發現危機或者在關鍵時刻幫助主角脫險。
    6. 小鎮裡面不是主角的警察,死亡率超過70%。
    7. 小鎮的鎮長通常是禮義廉政棍,死亡率近100%。
    8. 在片中曾經欺負男女主角或其家人的人、乞人憎的人、唯利是圖的角色通常都難逃一死。
    9. 片中多數會安排一個負責插科打諢和攪笑的有色人種,他通常都不用死。

       

    10. 危機初現的時候,通常沒有人會留意到,除了男女主角或其家人。
    11. 最早的受害者通常包括:在偏僻地方歡好的青少年、外貌普通的維修工人、足不出戶的老人等等。
    12. 到危機出現的時候,小鎮與外界通訊已經斷絕。
    13. 浴室是最常發生事故的地方,而裡面的100%是女性。
    14. 主角們和一些二打六會努力逃難,而二打六之中,乞人憎的人、辣妹、蠢人、肥人、認叻的人、跟主角唱反調的人的死亡率通常最高。
    15. 男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的小情人通常也是不死的。
    16. 另外,小孩子和傷建人士多數是不用死的。

       

    17. 逃亡一輪之後,二打六死得七七八八,主角們通常有三個選擇:1. 逃離小鎮、2. 解決問題(例如找解藥或打大佬)、3. 躲到救援出現為止(可能性最低)
    18. 在上述的過程中,主角不免有一兩次要深入險境,例如取鎖匙、開總制、找生還者之類。
    19. 結尾通常都看似是主角成功脫險,但結局九成九會留有尾巴,例如有餘孽未死、有漏網的感染者,又或者原來政府有更大的陰謀之類。

     

    這類恐怖片的例子包括:深淵異形(Tremors)、小魔煞(Arachnophobia)、近蛛者殺(Eight Legged Freaks)、瘋殺禁區(The Crazies)、嘩鬼翻 生及嘩鬼再翻生(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I & II)、魔虫口入(Slither)、異獸戰II(Alien vs Predator 2),以及新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 2008)等。

     

     

  • 再看"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有感

     

    [放心:這部份沒有spoiler]

     

    看完《創戰紀》(Tron: Legacy),想重溫舊夢,跑去HMV和二手DVD店找1982年版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但都沒有貨了。HMV店員說片太舊,沒有存貨。

    回家看到Jim兄在FB留下了一條link,原來是足本播放的1982年版Tron。連結不放在這裡了,有興趣的朋友去56.com找「仪器1」就有了。

     

    當年的很多細節已忘記了,現在再看一次,再一次拍案叫絕,卻令2010年版的Tron: Legacy相形見拙。不得不驚嘆導演和編劇的想像力,竟能預見到今天的世界,當中有幾點是值得一提的:

     

    片中的高層用的電腦,一切都在桌面的touch screen攪掂,根本就是羅傑承最近投資的那智能K房Red MR,或者是新聞報導的桌上版四十幾吋iPad或者Nexus S的原型!


    1982年: Tron


    2010年: Red MR KTV系統

     

    另外,80年代其實已經有modem,政府和大企業已經有LAN和WAN等專屬網絡,片中的MCP (Master Control Programme)進化出自己的思想,然後企圖hack五角大廈的系統,這些網絡元素,當年還是很迷人的科幻片元素,但今時今日已經是天天發生的事了。反而2010的Tron: Legacy退化回到單機的世界,幾乎完全沒有提及任何網絡的事,感覺比1982年版的Tron更落後...

    1982年的Tron的電子世界是在Encom這跨國I.T.公司的mainframe內,它本身是一個network。可是2010年版的Tron的電子世界,只是一部被人遺忘了20年的mainframe裡面的資料(試想像一個沒有連上internet的server,裡面有一組Warcraft數據自己在run),run來run去原來只是塘水滾塘魚,那真的很可悲。

     

    此外,1982年版的Tron,對於那電子世界裡面user和program的關係,以及那形象化了的電腦世界運解釋得頗清楚,裡面的program當users是神,因為神創造了它們,也掌握了它們的生死(可以刪除它們),故事引人入勝的地方是那裡有一個把電腦運作形象化成為一個國度,裡面的program有自己的人形形象和性格,當中還有戰爭和情緒。這個概念在Matrix致敬得非常徹底。可是2010年版的Tron,連最基本的概念也解釋得不夠28年前清楚,要觀眾自己聯想。

     

    形象化了的program和data,由users控制來躲避或對抗Master Control Program的霸權,那其實跟今天hackers攻擊大企業的server(看最近阿桑奇的支持者攻擊信用卡公司)、國內網民使用VPN翻牆、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例如google documents和防和諧程式)躲避網管發放敏感字,其實都是如出一轍。

     

     

     

     

     

    2010年版的新概念有二:一是男主角這個身家豐厚的I.T.達人用來改變世界的流動設備是Nokia N8,可能是故事中的Encom想不到有人會用Nokia手機而不是iPhone或者Android機來入侵他們的大樓吧。置入式廣告萬歲!

    第二是在那電子世界裡面的自然進化出來的program,名為ISO。男主角的父親(即是1982年版的男主角)說它們是很善良而有能力的,但那在現實的電腦代表什麼呢?我看到那部份,除了覺得那只是Warcraft能夠自行生成NPC(Non-player characters),以及那女主角是漂亮的NPC之外,想不到那有什麼特別。

     

     

     

    [下有spoiler]

     

    其實Tron這個名字在1982年版是Allen(即是2010年只在開場和結尾出現的阿叔)使用的program,他算是幾好打,也在故事中起了重要作用。戲名也是由這個角色而來。可是在2010年版呢?Tron只是個沒有對白、沒有樣子的頭盔人。情何以堪啊...

     

     

    相關文章:

    男人的浪漫-創戰紀Tron: Legacy

     

  • 男人的浪漫-創戰紀Tron: Legacy

     

    〔此部份無spoiler〕

     

     

    《創戰紀》... 看得幾乎淚流滿面,因為我代入了那個80年代的小男孩角色。

    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是一套不折不扣的經典,那是只有少數家庭有Apple II或者雅達利(Atari)電腦的年代。Tron的故事和CG在當時都是橫空出世的:

     

    先講故事:程式員被吸進電子世界,裡面是另一個世界。那時候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的概念還沒有出現,沒有人想像過虛擬世界是怎樣的,所以戲名叫「電子世界」,因為那是晶片電腦剛普及的年代。後來的虛擬世界故事,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Tron的。

    CG:在1982年,沒有人想到可以用電腦動畫加進電影的(那時家用電腦畫面只有4至16種顏色),所以導演找了好幾間studio也不肯接job,後來找到stuido肯接,但製作費是天價。另外,片中用的發光底片技術跟70年代星球大戰的光劍是一樣的,不過Tron的難度更過,因為裡面大部份的東西都有發光線條。Tron創了虛擬世界的美學觀,以及開創了CG電影的先河,這些都足以讓Tron在電影史上留下一席位。

     

    80年代,我還是個小男孩。也許很多那個時代看過Tron的男孩都跟我一樣,相信終有一天虛擬世界進入我們的生活。在Tron的故事裡,電子世界是個不存在的世界,沒有人會想過除了打食鬼或者太空侵略者的那個世界,會是跟現實世界平衡存在的另一個世界。Tron令我這樣的小朋友對未來有許多憧憬,我相信有一天我,有一個虛擬世界可以任我馳騁,在那裡可以認識世界各地的人,甚至有自己的社會秩序和文化。

    我還記得那時候Tron掀起詔一陣熱潮,有相關的玩具、電腦遊戲,甚至可口可樂的Tron飛碟贈品,都是很過癮的玩意。我家中好像還有一本給小學生看的英文故事書(每頁有畫多過字那種)連錄音帶,可惜我其實不太看得懂,不過裡面的插圖就看得入迷。

     

    就是這樣,Tron面世這28年來,不少電影都曾向它致敬:包括所有使用發光流線設計的科幻電影、大部份cyber punk電影,說得出名字的有攻殼機動隊、十三度凶間(The Thirdteenth Floor)、Matrix、Inception等。28年來,我們這些科幻片觀眾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游走、莊周夢蝶。28年過去了,我們有了Internet,有了Facebook、有了online games,各人都某程度上在虛擬世界有自己的second life--包括曾蔭權,不過在虛擬世界,他肯定是一個唔打得又唔睇得,冇著衫但以為自己好鬼型既國王,日日被恥笑還自我感覺良好。

     

    這28年來,我們一路走來。虛擬世界不再是打機或者平面vector圖案,而是真真正正與現實世界平衡的世界,這是網上世界可以號召市民包圍禮賓府和立法會的年代,這是伊朗政府被Twitter攪到焦頭爛額的年代、這是維基解密令各個大國頭痕的年代、這是千萬網民日夜跟中國的GFW和網管對著幹的年代。總而言之,這已經不是食鬼的年代!

     

    80年代的男孩,看著世界的改變,看著虛擬世界愈來愈真實,28年後入場看Tron: Legacy,難免心中一陣陣發熱。可惜的是,28年後,Tron的續集不再橫空出世,只是一套合格的娛樂3D科幻片,心裡沒有不滿,只是想起28年前的某天那興奮的心情,離開戲院,想起原來自己已經長大成人,而世界真的變得那麼快,無限感慨悠然而生。

     

    年輕一點的朋友,你們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所有東西都熟口熟面,那不是抄襲別人的,那在28年前的第一集已經有了。時代變了,所以可能對大家來說,Tron: Legacy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有關1982年版Tron,請參考《再看"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有感)

     

    給大家一個參考:這是1982年版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的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fV2wqEjEY)

     

    這是2010年的創戰紀(Tron: Legacy)的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y-7-Mt6uYk&feature=related)

     

     

    〔此部份有spoiler,請注意〕

     

    補充:

    你可能會問--咁究竟套戲好唔好睇?

    我的答案是還可以,可是最後的部份就真的結束得太容易了。怎樣不用打便把大佬攪掂?開頭那兩段飛碟和電單車決戰明明拍得幾好睇,點解最後會乜都冇架?

    另外,3D效果做得幾流,尤其是當你剛剛看完《雷神》(Thor)的預告片之後,更會覺得導演浪費了3D這兩個字(其實是浪費了觀眾多付的票價)。

    誠如Tommy兄留言所講,「創作人失去了對未來世界的奇思妙想」,說中了要害。這28年來,internet普及了,流動通訊和電腦科技先進了很多,可是這些新的元素並沒有出現在新的Tron裡面,也沒法突破原有的框框,同類的電影橋段開到荼蘼,當大家向Tron致敬的時候,Tron的續集竟又向他們致敬,結果就好像翻炒一樣。今時今日有了internet,Tron的Grid系統其實只是單機的mainframe裡面的一個迷你世界,試想像背叛user的Cul連上internet,殺入Facebook、Microsoft和Google的世界,決戰Mark Zuckerberg、Steve Jobs和Bill Gates,會是一套多麼精彩的科幻片。

     

    咁有咩值得睇?

    有,女主角響戲裡面幾靚。

    另外,開頭既決鬥真係幾好睇。

    仲有,70後的朋友睇Tron,係睇情懷。 

    打開機的朋友睇,可能會幾有共嗚。(跟漂亮的女性NPC出生入死,是男人的浪漫)

     

    相關文章:

    再看"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有感

     

  • 打工仔夢劇場-跳躍大搜查線

    事先講明,我是《跳躍大搜查線》忠實粉絲。

    《跳》在1997年播放的時候大受好評,成了日本電視史上最受歡迎的劇集之一,之後拍了很多輯special,包括很多由配角擔正的外傳。《跳》還有 兩部電影版,當中第二套電影《封鎖彩虹橋》,是日本最賣座的真人電影(不計宮崎駿動畫)。不過,我覺得《封鎖彩虹橋》相對於之前的作品,雖然不算太好看,不過忠實粉絲還是會乖乖入場。

    《跳》的成功,不是因為查案佈局,也不是因為警匪惡鬥場面,其實《跳》的賣點完全不在這兩點。《跳》大受歡迎,是因為打工仔在其故事和人物中得到共嗚。

    《跳》裡面的灣岸警署,其實跟一般的大企業支部差不多,有騎呢人、有A字膊、有小人、有好人、有自以為是的官僚、有惱人的制度,織田裕二和深津繪里這兩個主角,其實也是正常上班下班的打工仔,不是什麼神探。

     


    海報中間配著A字膊署長的「保身」二字,打工仔看了便會心微笑。

     

    打工仔看打工仔有什麼好看?其實《跳》好看的地方是它為打工仔提供了一個夢劇場--雖然主角們不是神探,但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對於公義有一份傻呼呼的執著。而且,他們始終是警察,每個單元出現的大小案件,正正是打工仔平日遇不到的刺激事,那是打工仔很難遇到的新鮮事。

    《跳》讓打工仔有共嗚的另一個地方,是織田裕二飾演的青島裕作。青島本來是個成功的打工仔(成功的辦公器材sales),不過因為想尋找工作的意義,所以毅然辭工當警察。他的戇直和赤子之心,打動了不少打工仔觀眾,也可以說是他們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在青島身上。他的招牌軍綠色外套,也試過被無線的《磨轆神探》無恥照抄。

    除了這些,《跳》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還有織田裕二和深津繪里這對很有觀眾緣的男女主角,互相照應、互相愛護,不過多年來n集也沒有終成眷屬,而觀眾們就一直期待著。此外,熱血前線職員青島和在官場被邊緣化的實幹高官室井的惺惺相惜,也是不少打工仔朝思暮想的故事(某教育官員和前線老師惺惺相惜,為了攪好教育?發夢啦你)

    有關《跳》的回憶,還有已故碇矢長介飾演的老差骨和久叔,以及開場音樂,一聽便知道是《跳》。另外,片尾歌Love Somebody Tonight也是很好聽的。

    第三套電影《跳躍大搜查線3 Bayside Shakedown 3》快要上畫,粉絲們mark定時間去看吧。

  • 潛行凶間才是最成功的Inception

     

    絕對成功的大片

    外遊期間,四處都見到《潛行凶間》(Inception)的宣傳,上網又看見很多人在討論,回來便馬上去看了。

    整個故事講的是一個虛構的理論--就是人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夢,在裡面活動,偷看對方的秘密,甚至替對方建構夢境。Inception的意思,就是透過夢境在對方的潛意識中植入一些意念,從而改變對方的想法。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成功的地方,是他把這些「現實vs虛擬現實」、「經驗vs幻想」、「意識vs潛意識」的複雜概念說得不難明白,也拍得引人入勝。

     

    打機一代不難明白的故事

    聽說有些人會看一次不明白,我沒有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就是這類型故事的粉絲,加上長期「身處」第一人稱虛擬現實遊戲,受過長期「訓練」吧。

    我主觀地覺得《潛行凶間》向了不少前人作品致敬,包括《Matrix》、《無痛失戀》、《戀愛夢遊中》、《2001太空漫遊》、《移魂都市(Dark City)》、《Blade Runner》等。那些建構出來的夢境場面中打生打死(但又不是真死),其實是所有FPS遊戲都有的元素。雖然元素熟口熟面,但處理得好,能夠創造新的State of the Art,就是王道,這也是導演成功的地方。

    故事中有趣的地方,是「潛構師(Architect)」的概念,故事假設某人(Architect)用特別儀器進入發夢者的意識中,便可完全控制和建構發夢者的夢境中的地理(其實是發夢者覺得自己見到的東西),但裡面的人物是來自發夢者的意識投射。以打機做比喻,是Architect可以控制電腦遊戲中的地圖和視覺效果引擎,但不能控制非玩家人物角色(NPC)。而發夢者通常是不知道自己是在發夢的,當他知道之後,可以「整死」自己來回到現實世界。

    忽然有個奇想,如果跑進了某些朋友的夢境,很可能會是AV世界…

     

     

     

     

     

    下有劇透。

     

    最成功的Inception!!

    這套戲最多人討論的地方,就是故局中的迪卡比奧究竟有沒有回到現實世界。就著這個問題,我兩口子也花了半餐飯的時間討論,結果當然是沒結果,不過我們都傾向相信他已回到現實世界,那只是我們相信而已。導演有意留下模稜兩可的伏線,而在整個故事中,我們也找不到很明確的反證據證明他還在夢中。導演真的厲害,留下這一條尾巴,提大家「盡量不要想大象,結果腦裡常常出現大象」,還要是自願的不停地在分享和討論,這不是最成功的inception麼?

    事實上這種留尾巴讓觀眾自行判斷的手法,有些電影做得成功,那條尾巴可以讓很多人討論很多年(可以是十年以上),直至某一天發行導演版DVD,把尾巴重新演繹,也可能是拍一個alternative ending,把討論告一段落。最好的例子應該是列尼史葛的《Blade Runner》,大家討論究竟主角本身是不是被植入回憶,以為自己是人類的人造人討論了二十幾年,最後由列尼史葛的Director’s Version DVD為大家開估 (參考:關於Blade Runner的舊文)。

    犯駁大疑問

    既然那些大企業老闆都知道有入夢境偷東西的商業間諜存在,為什麼渡邊謙和那太子爺搭火車和飛機會不帶保鑣,在公眾地方睡覺任人魚肉?(有人說這謬誤反映了那可能是迪卡比奧的夢境一部份,但如果我是迪卡比奧,我肯定會發現這不合理之處而知道自己在發夢)

    為什麼太子爺會認不出敵對企業的老闆渡邊謙的?李澤鉅會認不出鄭家純嗎?

    為什麼人人都沒能力帶意識投射出來的「人」進入別人的夢境,只有迪卡比奧可以?(如果大家都可以的話,那就可以投射一隊特種部隊進去跟太子爺的夢中保鑣拼了)

    有有人說,這些謬誤,正正反映了迪卡比奧其實一直在發夢,如果是那樣的話,實在太過分了--迪卡比奧是低B得太過分了。

     

     

    延伸閱讀 (注意:全都有劇透):

    Inception is not a real exception (Johncoal)

    但願長睡不用醒:談潛行空間 (tommyjonk)

    是夢境還是現實? (evil dead ash)

    一場遊戲一場夢 – Inception (jacky)

     

     

  • 未來Post(3) - 最近看過的戲

     

    An Education (少女失樂園)
    An Education
    經典之作。成長總會遇到一些學校沒有的lessons...

     

    The Crazies (瘋殺禁區)
    The Crazies

    有人重拍我偶像George A Romero的舊作,沒什麼驚喜,算是工整的驚慄片

     

    REC 2 (80分鐘死亡續播)
    [Rec] ²

    REC的第一集小成本拍出驚喜,刀仔鋸大樹成功之後來個續集,今次集驚慄片不同元素的大成,說真的有點像恐怖片的綜藝節目...


    Avatar (阿凡達)
    Avatar
    是的,我是2010年7月才看DVD。占士金馬倫把異形續集再拍一次,不過今次立場調轉了,可以說是反映了冷戰時期和後冷戰的世界意識形態轉變。

     

    The Cove (海豚灣)
    The Cove
    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很好的通識教材。

     

    Up in the Air (寡佬飛行日記)
    Up in the Air
    很好看,很有味道,一定要看。

  • 強烈要求未來警察加入Iron Man 3

     

    看了鐵甲奇俠2 (Iron Man 2)。因為一般講戲的blog文都沒太多人看,所以寫短一點。

    整體評價:

    娛樂性 happyhappyhappyhappyhappy (5/5)

    計算精準,極盡視聽之娛。今次有兩個Iron Man,一大隊機械人兵團,大佬還會出場超過一次,一次滿足好多願望。

    特效 happyhappyhappyhappyhappy (5/5)

    Iron Man 證明了荷理活的CG已去到不像CG的境界(領先未來警察的山寨特效至少100年)

    故事 happyhappyhappy (3/5)

    其實故事的娛樂性夠豐富的,只是有些地方hea過了就算,例如找尋新元素的部份,和最後決戰的部份都容易得有點hea。

    選角 happyhappyhappyhappy (4/5)

    就算會面對風險也要說,男主角和兩個女主角好得,唯一有問題的原著中應該是壯年Anglo-Saxson特務之王Nick Fury真的不應該是中年發福的Samuel Jackson扮演(沒有種族歧視,只是不應如此不跟原著)

    當然,故事擺到明是美國好勁,美國保衛世界啦,不過,睇Marvel Comics的superhero電影,預咗啦。

    兩個Iron Man!


    兩位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和Gwyneth Paltrow

     

    總結

    整體而言,入場看是值回票價的(我看的是正常版,已覺得好勁。Iron Man 2有i-max版的,可能在i-max版更勁,不過票價也很勁)

     

    片末片段

    片末會有下一部Marvel Comics的電影角色的關子(真的長出長有!),大家不要一看到credit便離場。

     

    美中不足之處

    上一集的敵人先是阿富汗的恐怖份子,後是美國奸商;今次則是俄羅斯佬(真的是一個佬)加上美國奸商。

    為什麼完全沒有中國?電影中有片段提及北韓和伊朗軍方和美國本土軍火商都想抄襲Iron Man的裝甲,講到抄襲,完全不提作為全球第一山寨大國的我國,實在太不符合現實、太不尊重了。

    其實我國已經有更先進的鐵甲未來警察了,如果Iron Man可以和未來警察劉華一起對付俄羅斯佬和八爪魚怪樊少皇,維護世界和平,相信一定能更合乎中美人民的願望(和方便打入中國市場,未來警察這種水平的電影傳聞收兩億人民幣,Iron Man x 未來警察仲得了?)。

    強烈要求Iron Man 3加入未來警察!

    中美Iron Man大團結萬歲!(留意海報上的日期)

     

    同場加映:

    1. Iron Man 2 預告片

    2. 未來警察精彩片段(CG水平一絕)

  • 志明與春嬌:兒童不宜的趣味

     

    不常入戲院看港產片,幾乎唯一的例外是彭浩翔的電影。 

    彭浩翔的電影有幾個特色是其他導演沒有的,一是對生活細節的細微觀察,二是令人會心微笑的黑色幽默,三是把平常人的騎呢幻想化成影像的能力。他的很多部作品的人物和情節,多年來一直是很多朋友(不論斯文還麻甩)津津樂道,或者是用來互相調侃的材料,例如大丈夫裡面的九叔、出埃及記裡面殺男人的神秘組織、公主復仇裡面的阿嬌等。 

    今次的志明與春嬌,明顯野心不大(相對於大丈夫和依莎貝拉而言),但還是令人會心微笑。裡面的年青市井生活,雖然兒童不宜,但看完了是會覺得買票入場是值得的。 

    是的,那是兒童不宜的,是未必人人都喜歡的生活,但經看戲的人會感覺到當中的趣味。 

    注意:此電影列作三級電影,未滿十八歲人士不得入場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