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發條橙

    終於完整地看了一次<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看著暴力罪犯接受改造實驗,不停接收色情暴力影像,令他對性和暴力產生條件反射式的噁心反應,好像想起了什麼。

    想起小時候(八十年代)看香港電台的一集<性本善>,講一個同性戀少年被家人發現其性傾向,家人帶他接受「心理治療」,所謂的治療,就是跟發條橙一樣,要少年不斷看粗獷的男性照片,同時受到電擊。

    今天看來,以這種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實驗(重覆在狗隻開餐以外在因素提示,最後狗隻接收到外在提示的時候,即使沒有看見食物,也會分泌唾液)改變性傾向有點匪夷所思,不過在二十年前,當同性戀性行為是刑事罪行的時候,這也許是被接受的做法。

    那集<性本善>的心理治療,其實就是<發條橙>式實驗的變奏。

    其實這種巴甫洛夫/發條橙式改造,在前蘇聯和開放前的我國,也不是新鮮事,不過不人道的程度更甚。

    巴甫洛夫/發條橙式改造可能有兩種效果,可以是預期或者非預期的。預期的就是達到主事者的目的,例如看重覆看廣告令人接受或反對某種意識形態,或者喜歡某種商品;非預期的就是受眾被迫重覆接收訊息,本來想受眾接受,可是他們看到某東西便覺得嫌惡想嘔。

    那麼,現代社會有沒有巴甫洛夫/發條橙式改造?

    你有沒有試過無端感覺到We are ready的音樂在腦海出現?

  • Quarantine (remake of "REC") - 期待中的恐怖片

    "REC"這套西班牙恐怖片,未拍好便給荷里活買了版權重拍(改名為"Quarantine"),於是原裝版和remake版面世時間相差一足一年。

    故事是玩死亡習作(Blair Witch Project)末世凶煞(Cloverfield) 「類真實」電影概念,故事講述一個女主播和她的攝影師跟隨一隊消防員,拍攝他們的日常工作,怎料這隊人進入了一幢住宅大樓之後,遇上了出了問題的「人類」,於是政府把這幢大樓進行防疫隔離,防疫人員進入大樓之後找出了電視台的錄影帶,電影的內容就是那盒錄影帶的片段。

    這種第一身實況電影,由死亡習作的成功開始,其感覺很像第一身射擊(FPS)的電腦遊戲如Doom和Half-life,加上生存恐懼系列遊戲(survival horror)如生化危機(Biohazard, aka Resident Evil)和Silent Hill,對於天天打機的新一代觀眾來說,很有「親切感」。

    也許因為REC這套電影受到不少人注意(而且版權enforcement較少,也可能是宣傳策略),我們很容易在youtube找到電影的某些片段。關了燈開大音效看,頗為恐怖。不過,小心找出了spoiler片段,畢竟這電影也是玩twisted ending的。嗚嗚....我看了距離結局不遠的一幕......

    香港會不會上畫?木宰羊。

    連結:

    REC官方網頁
    bloody-disgusting.com關於REC的英文介紹

  • This shit life

    This shit life... we must chuck some things. We must chuck them... in this shit life. There's always looking after.

    這是The Weatherman (link: imdb)中我最喜歡的段對白,是主角Nicolas Cage的父親給他的最後說話。

    我們的人生有太多要取捨的東西,不可能的不一定要强求,很多時候,放下包袱,重新上路更困難。

    Michael Caine and Nicolas Cage in Paramount Pictures' The Weather Man
    (source: yahoo)
  • 電影節中期報告

    「做節」做了大半,是時候說三幾隻字,詳細遲些再寫:

    刪除真相

    (4.5/5)

    馬赫穆迪亞慘案 (Mahmoudiyah Killings)中,五名駐伊美軍姦殺十四歲伊拉克少女,再殺死她的父母和她七歲的妹妹。

    刪除真相(Redacted)以模擬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改編馬赫穆迪亞慘案(雖然聲稱是虛構故事)。

    看完之後,心裡忿怒,而且不安得有點反胃.... 可以說,導演成功了。

    假自由之名 

    (4/5)

    借把第三世界勞工「介紹」到英國的中介人的故事,帶出到發達國家碰運氣的第三世界勞工/奴工的故事,多角度地討論全球化底下勞工流動的經濟、政治、道德倫理問題。

    一角之戀

    (2.5/5)

    「惑星軌跡」的導演張偉雄作品。

    有點失望.... 找來非專業演員,作了非專業演出。有budget,拍攝的專業程度卻比前作低。結尾的特效,突兀失準....

    負責譯英文字幕的beergal.... 你的看後感如何?可不可以幫小弟解一解故事?

    亞歷山迪拉  

    (4.5/5)

    「日之丸」的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的作品,今次也是反思戰爭。透過祖母到高加索區軍營探孫兒,遇到不同的人,包括軍官、小兵、車臣人民等,來反對戰爭。

    故事中沒有任何戰爭場面,但導演巧妙地引導觀眾想像片中人物可能的遭遇,製造懸念,反而令觀眾更加因為戰爭的發生而不安。

    收視大騎劫

    (3/5)

    片中主角們想透過改變收視數據來改變電視台節目取向,消滅反智節目,文教節目大勝,從而全國人民文化水平大提升。

    本來是反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反法西斯式傳媒洗腦。可是,主角們做的,比反智的電視台更法西斯。

    電影本身不算上乘,故事太長,有很多多餘位,令電影變得鬆散。

  • 過(電影)節

    又到做節的時候,今年遲了訂票,已買的場次如下,以及原因:

    30KG3E1-刪除真相
    場地: 香港文化中心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 2008/03/30 星期日 下午 06:00 
    (原因:伊拉克美軍姦殺事件)

    30KG3M1-假自由之名
    場地: 香港文化中心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 2008/03/30 星期日 上午 10:30 
    (原因:對故事感興趣)
     
    04SP4E2-踢爆米高摩亞
    場地: 香港太空館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日期: 2008/04/04 星期五 下午 09:00 
    (原因:紀錄片魔童米高摩亞被拍)

    29SM3E2-一角之戀
    場地: 香港科學館 -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日期: 2008/03/29 星期六 下午 09:00
    (原因:「惑星軌跡」的導演張偉雄。)

    因為太遲,網上不能訂票的--將會/可能親身買票的:

    亞歷山迪拉  
    (「日之丸」的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收視大騎劫
    (原因:對故事感興趣)

     

    購票後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電影節的網上購票技術不進反退。從電影節的主票按鈕連結到城市電腦售票網,還要從menu找出電影。這其實不是太大問題。可是,那menu只列出某一按放映地點的場次,如果要找其他地點的場次,便要在另一個menu找出放映地點,再從該地點的menu找。問題是,列出不同場地的menu並不是pull-down的,而是獨立的三個html頁。每找一次也要再click "下一頁"。

    後來發現,原來...

    電影節的網頁只連結到售票網頭版,而不是售票網有關電影節的主頁,一個列出了全部場次的主頁。

     

  • 現實騎呢過小說

    最近推薦電影(1) - 離奇過小說 Stranger than Fiction
    Columbia Pictures' Stranger Than Fiction

    如果你發現自己變成了一本小說的主角,你的生活跟小說一模一樣,你會看結局嗎?

    [link: official site, 香港沒有上過畫,所以沒有中文戲名(更正:多謝大家提供資料,原來上年電影節播過,譯名是「離奇過小說」),現於Star Movies播放]


    最近推薦電影(2) - 密陽

    先前推介過了,不過見那個什麼Asia什麼award選了它做最佳電影,再拿出來推一推。

    [link(小弟先前的看後感) - 真的苦難,假的救贖 - 密陽 ]


    最近推薦電影(3) - 破事兒

    彭浩翔純粹玩野之作,沒有包袱,麻甩性/愛/情小故事。可能是陳冠希、阿嬌和Juno最後一次出現在同一套電影。
     
    (補充:見大家留言認為這套戲不行,唯有補充一下。破事兒的表達手法頗為「獨立」,連拍攝手法也頗獨立,即是有點故意的粗糙。而說故事的手法,似乎也故意地隨心所欲,所以未必人人喜歡,不過小弟覺得OK。)

    [link - official site]

  • 《惑星軌跡》-人的引力

    昨晚竟然在有線電影台看到《惑星軌跡》。第一次看的時候是2000年,在藝術中心。那大概是第一次看本地獨立電影。

    《惑星軌跡》的拍攝和敍事方式都很「獨立」,片中對白和配樂不多,收音有很多現場的雜音,片中三個角色的故事互相交錯,看慣主流電影的話,可能會覺得不容易消化。

    有時候看獨立電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有人會很喜歡,有人會邊罵邊離場。

    七年前看《惑星軌跡》的時候,有點不明所以,也許一來是看不慣,二來沒有那種心境。(當然,不是有某種心境才可看戲)現在再看,也許看慣了,二來心境不同了,感受多了。

    戲裡面迷失的男女主角,分別代表了兩條主線,一邊廂迷惘的女主角在銅鑼灣遊來遊去,飲野買野set頭,為的都是不知道自己情歸何處,和丈夫修好之後卻遭逢巨變;另一邊廂男主角遇上/搭上不同的人,卻不停地逃避。與此同時,一個傻呼呼的少女,以赤子之心看世界,也許就是故事想提供的答案。

    也許很多人不喜歡《惑星軌跡》,嫌它不像一般電影般有起承轉合,一早交待清楚人物關係和性格,也未必喜歡它的粗糙感。不過,我就是喜歡它夠raw,那些把背景雜音都錄進去的現場收音,看的時候,真的好像在鬧市遇上角色一樣,而那些交錯的故事,其實頗為值得細味--裡面的人物,自我、不安、迷失,對近在身邊的人和事都顯得無力,又自我中心,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我們本身都面對著同樣的問題。

    到了最後,就如男女主角一樣,能幫助我們走出迷失的,是我們自己。能放低包袱的,就能繼續向前走。

    Among the Stars 惑 星 軌 跡
      這一天很奇怪,幼玲在街上碰見舊男朋友德遠,勾起傷痛的回憶。那處的聲音,那種天色,她好好記起。而德遠經已不再給朋友看手掌了,他不想再重復自己,他想改變。還有把情感限定的笙兒、渴望當作家的小葵,和不懂駕駛的安知……或許他們都是星塵,彼此守望、砥礪。
     
    導 演 : 張 偉 雄
    年 份 / 片 長 : 2000, 88 分鐘
    演 員 : 葉 偉 信 、 陳 珊 珊
    韓國全州(Jeonju)國際電影節 2001
    星加坡國際電影節 2001
    德國費裏堡(Fribourg)國際電影節 2001
    義大利 Festival Cinema Africano 2001
    埃及 Alexandria 國際電影節 2001
    挪威奧斯陸 Films From the South 電影節 2001
    福岡國際電影節 2000
    -日本 "We Love Cinema Award"
     

    後話:葉偉信做男主角,應該只此一次。我想問有沒有人知道張偉雄在《惑星軌跡》之前的《夜未央》和之後的《太陽無知》在哪裡可以找到?

  • 不能再爛的<生化危機3>

    小弟是Biohazard遊戲系列的超忠實粉絲。其電影版(Resident Evil, Biohazard遊戲在美國註冊為Resident Evil)上映的時候,是高興了一陣子的--直至入場為止。

    電影版的不濟,可以這樣形容:一流原著,一線女主角,二流特技,三流導演,九流劇本。

    可是因為是遊戲版的超忠實粉絲,看第一集失望而回,第二集仍乖乖買票入場,再失望而回。今次到了第三集「生化危機3:絕種生還者」,不想再失望,於是租碟。

    可是,第三集的不濟和亂來程度,比上一集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可以說是不知所謂--既不科幻,又不驚慄,更無劇情,而且明顯見到製作費不足的問題。

    最離譜的是,女主角Alice進化為有念力的「超人」,完全背離原著精神,因為有念力,所以根本不會死,於是連一丁點兒驚慄成份也完全除去,完全抓不著Biohazard的重點--survival horror。

    生化危機如是,異獸戰如是,花那麼多錢買版權,明明可以拍得好看,卻拍出了爛片,還可以一拍再拍。

     

  • 二百萬元奪命奇案與鄧竟成

     

    通常看完一些「cult cult地」的電影,我都會列一些條件,讓大家自行判斷是否入場欣賞,免得被留言要求回水。

    個人而言,我頗喜歡<二百萬元奪命奇案>這套片;客觀而言,這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配角得獎作品。相信這些理由已足夠叫大家入場有餘。

    不過,正因為這套片太出色,當中的荒謬、暴力、虛無感營造得太出色,心靈強度不足的人看了可能會有不良反應。

    還是說說條件吧:

    如果你喜歡高安兄弟的電影,例如<雪花高離奇命案(Fargo)>等「奇案片」。

    如果你喜歡看暴力公路電影,例如<放逐>(放逐都算?算一半啦)。

    如果你喜歡看暴力怪雞片,例如<危險人物(Pulp Fiction)>。

    如果你喜歡看黑色幽默加殺人狂電影,例如.... (一時間想不起電影的名字)

    簡單來說,我甚麼也不能說,否則會影響大家欣賞的興味。只能說一句,演殺人狂的Javier Bardem,得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實至名歸,荒謬地恐怖,恐怖得荒謬。

    no_country_for_old_men_javier_bardem_as_anton_chigurh

    警告:下有spoiler。

    今次高安兄弟玩「估唔到」(twist),不過今次的估唔到,是虛無主義。片中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挑戰命運,可是他們大都失敗了。還有,很多不知就裡的無辜旁人,連發生什麼事也未攪清楚,便被埋單。高安兄弟玩盡大家以為理所當然的情節--你以為係咁,佢偏唔係咁。當中兩段玩得最黑色幽默:

    一是Javier Bardem演的變態殺手Anton到油站買東西,從他跟老店東的說話,觀眾都會以為他會殺人,可是他突然拿出一個硬幣玩估公字,店東贏了,於是他不殺他。那幾分鐘的戲,令全場屏息以待,害怕他又會用氣壓槍打爆店東的頭,當Anton轉身的時候,我看到前面很多觀眾的肩頭由緊張變回放鬆。

    二是結局的一幕,是Tommy Lee Jones演的警長Ed退休後的第一個早上,他跟太太說夢見了早已過身的父親。他說了一大輪奇怪的夢境,雖然大家未必明白他在說什麼,但是當他說完之後,他出字幕的時候,大家知道這件案,就如鄧竟成說:

    「有些案件需要長時間調查,有些案件甚至可能一世都偵破唔到!」(link)

    聖經說,虛空的虛空。面對無限變數的命運,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攪好,其實很多時候只是一場空,我們大都沒有機會當英雄。這大概就是結局的訊息吧。

     

  • 潛水鐘與蝴蝶

    mov

    全港只有三間戲院在放映的潛水鐘與蝴蝶,入場人數好像不多。昨天去電影中心看,只有半滿。真的可惜,也許新年不想看到不開心的事吧,又或者quota已給了長江7號。

    奪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獎項的電影,一定不是省油的燈。的確,在處理故事、畫面方面,真的無話可說。

    如果你看過《潛水鐘與蝴蝶》一書,你可能會問「點拍呀」?其實電影中說的,不是把原著搬過來,而是集中描寫作者中風癱瘓後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與身邊的人的關係--包括好友、前妻、女友、子女、父親、治療師、助手等。

    本來,癱瘓後全身只有一隻眼可動,就像靈魂被困在潛水鐘內,動彈不得,應該是萬念俱灰。可是,作者以想像力和幽默感面對人生,就像蝴蝶能夠四處飛翔一樣。電影的處理手法不落俗套,沒有聲淚俱下的公式勵志,觀眾看得受落窩心。

    值得讚的,是取景和構圖,全都很有心思,看電影像看網友的photo blog一樣,好舒服。

    推完戲,再推書。《潛水鐘與蝴蝶》一書值得看。很多年前看過之後,它一直給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