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經典再現-Dawn of the Dead (1978)

    http://www.monstersinmotion.com/catalog/images/soundtrack/dawnultimateed.jpg

    如果你問我心目中的最偏愛的電影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生人勿近)。

    它是喪屍片和cult片中的經典,當中最妙的地方是對商場消費文化的批判--人死了變成沒智商的喪屍,它們只懂憑直覺走到生前最常去的地方--大商場,然後在裡面沒頭沒腦地游盪。後來,人們奪回了商場,把喪屍清除,排除於要塞般的商場外,躲在裡面過文明崩潰前的消費生活。

    大家可以想像圓方和各大商場,設計得像要塞(高厚外牆,只有幾個跟外界隔絕的入口,還有保安重兵把守),它們如何把喪屍(窮人)排斥在外。

    最近它在youtube出現了,共拆為19集。

    這是第一集: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集結號

    星期日看了<集結號>,有很多話想說。

    片中戰車和步兵戰術的bug,只是小問題。整體上,戲是好看的,以解放軍電影而言,甚至是一個進步里程碑,不過又不如外邊說得那麼偉大。

    (待續)

  • RIP, Ennis

    Heath Ledger (1979-2008)

  • 07十大

    每年都會寫一些大事回顧,今次不寫私事了,寫一下大路的東西吧--07十大。

    1. 最愛電影:色,戒 (你說我人云亦云我還是堅決選<色,戒>)

    2. 最愛演員:全度妍(密陽) (實在演得太好了)

    3. 最愛書籍:東京鐵塔-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電影版差了一截)

    4. 最愛劇集:Heros (通常我真的很喜歡的才會看,全年只看過這套)

    5. 最愛單曲:東京鐵塔下GuluguluCrying in the Party明白

    6. 最愛的blog:閭丘露薇蕭若元

    7. 最愛application:
    豆瓣 (和十三億同胞一起看書和電影)
    youtube (因為三師會開了頻道,還有playlist功能成了我的辦公室jukebox)

    8. 五大港聞:
    中大學生報事件 (很久沒見過的社會大論戰,各方都動了氣)
    葉陳大戰 (兩害取其輕)
    人大決定2012沒有普選 (可能真的要等2046才有普選)
    波鞋街重建成運動城 (就好像把森林鏟平,然後再植樹建立生態公園一樣荒謬)
    政府加薪不公引致醫護界和教育界抗議 (對社會影響不大,但小弟真的扯火)

    9. 五大國際新聞:
    全球暖化-陳良宇案-巴基斯坦亂局-緬甸版六四-編劇罷工令Heros Season 2由23集縮為11集

    10. 最攪笑新聞:影視處成國際笑話某海外華人教會團體呼籲杯葛<色,戒>

    今年未完成的wishlist:
    電影--七月好風、八月的故事(長版本) (因版權問題只可看到RTHK短版本)
    其他--普選、解決全球暖化問題、阻止市建局消滅灣仔市集和波鞋街

  • 從<我在伊朗長大>看香港&#24

    Yahoo! 電影

    不少人談論過和推薦過的漫畫《我在伊朗長大》拍成了動畫,它充份利用了動畫的優點,做到不少靜態的漫畫表達不到的感覺,尤其是那種在無處不在的泛道德壓力之下的燥動和不安感。

    當中一幕令我感到最可悲又可笑的,是德黑蘭的大學美術系教授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下圖)時,要把維納斯塗黑。醒目的網友一定會想起我們的特區政府的執法人員也曾經有過相似的做法--要書商收起以名畫<賽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作封面的圖書(link: 敝blog舊文)。

    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
    http://www.geocities.com/sweety8q/14.htm

    不知好嬲定好笑的當然不止<賽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事件,還有中學把科學書中關於性器官的頁面撕走(下圖),校方解釋說「後生仔睇圖可能有衝動」的笑話。

    以前很多人笑香港出現「道德塔里班」,我不相信,今天才知道原來德黑蘭的教育界一點也不孤獨。


    appledaily.com

     

    引申閱讀:
    本文可能令後生仔性衝動 (葉一知)

     

    * * * * * * * 

    同場加映

    小弟作為「資深港大人」(好像收集證書般讀了8年),見到師兄攪出匪夷所思的笑話,沒有什麼感覺。間間大學都有傻仔,有時候大學生做過傻仔才會長大。今次多得不少本校和友校同學前輩提出意見,他們應該得益不少。

    明德格物,也需經過一點挫敗才做得到。

    至於站名,叫「港大站」或者「香港大學站」,幾好聽。一個香港,只有一個香港大學。有得用香港二字開頭,是榮幸。

    延伸閱讀:
    港大之恥 (tommyjonk)

     

  • 轉載:福音社會企業

    早前談論過福音電影,拋磚引玉,Johncoal兄接力寫了四篇,內容更有見地,從信仰、公共管理和市場學去看福音電影的局限和可能性。

    引文:

    福音機構從來不商業化,所以導致現在的問題。單靠奉獻,不問自己的接觸面。或者,這也許意味是,他們從根本地將奉獻視為正式收入,而不是補助。

    或者是否商業化不是我的重點,我只是在教學生「社會企業」時想到上面的問題。而我覺得福音傳媒正正應該將自己定位為「社會企業」而不是一個受資助的機構。

    文章連結:1 | 2 | 3 | 4

    重申一點,本人和Johncoal兄的立場不是反信仰,也不是反對傳道,而是想探討福音電影及其製作機構的強弱機危,理性討論,以求進步。

  • 論福音電影

    假設:福音電影的目的是向未信者傳福音

    立場:我信福音,支持傳福音

    難處:以戲論戲來評論福音電影,不免給人批判福音工作的印象,難作理性討論。而且容易淪為攻擊信仰的幫手

    立論:福音電影的對象是未信者,如果電影內容脫離群眾,甚至變成部份教徒自說自話,縱使目的良好,但可能有反效果。

    最近看過某部型男才子主演的福音電影,其脫離群眾的程度,幾近喜劇之王裡面的街坊劇場,我讓未信的朋友看其trailer,竟然得到爆笑的效果。我想,這部電影的開支,即是教友的捐獻可能白花了,心裡有點難受。至於是哪套電影,不便在這裡說了。

    究竟我們何時才能有一部像密陽或者東京鐵塔般準的福音電影,真正能夠觸及心靈深處,讓人有真正的思考,體會信仰?(我不是看過很多福音片,如果有的,請告訴我)

    johncoal分析了福音製作機構未能拍出好電影的原因。小弟大膽加以闡述--這些機構不用面向市場,其重要資金來源不是票房,而是教內捐獻。於是,出現了公營機構,包括教育電視面對的問題,就是不用考慮觀眾需要,他們考慮的也許是圍內人士的喜好。

    延伸閱讀:

    johncoal再論福音電影
    「以機構運作而論,這樣將市場限制,然後再試圖透過捐獻去運作,坦白說,就像是多年以前台灣電影之死一樣。」

  • Freeze、大英、鐵塔、明報、爛Gag

    三人女子搏盡組合

    上月和友人在茶餐廳的電視看到一個三人女子組合的MV,其搏盡程度,不下於Kylie Minogue或者韓國女星的MV,全場本來在研究馬術的叔伯兄弟,都把頭由四十幾吋Plasma TV轉向另一角的廿幾吋小電視,足足三分鐘之久。

    本來想查一下究竟那三人組合叫什麼名字,不過事務繁忙,一直沒有實行。最近在youtube她們了,原來叫做Freeze。(自己上網找吧)


    令人強烈不安的大英博物館展品

    上星期去了看「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藏珍展」,那些可能是英國人偷或者買回來的展品,的確值得一看,畢竟香港沒太多這些人類早期人明的藏品,也回味一下玩Civilization的美好時光。

    不過,那些展品真的令我很不安,因為那些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時期,以至原始部落的藝術品,有不少是露出陽具、乳房、陰部的!這些老外的所謂文物,來到我們香港,傷風敢德啊!

    那個展覽有很多學生參觀的,怎可以假教育之名,叫他們來看法律上可能是不雅物品的裸體?

    還有,那展覽有很多女性來看的,怎可以不預先以法定的不雅物品警告字眼警告他們?

    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藏珍展

    還有啊,藝術博物館最離譜的,是入場劵附送的酒神雕像磁貼(上圖),陽具清晰可見。入場的人把這個貼在家中雪櫃,豈不是會令家中的小孩子拿汽水的時候被荼毒?

    展覽12月2日結束,要快點聯絡影視處執法,把文物通通充公作呈堂證供。


    東京鐵塔

    看了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台譯:東京鐵塔-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不得中規中矩,可是它為了縮短故事,把一些重要的部份更改了,而那些更改把故事破壞了。我的意見是請看原著小說,電影只是甜品。


    明報攪通識版的絕對優勢

    明報攪通識版其實很有優勢--可以以其社論作批判性思考的教材,保證新鮮熱辣,保證連中學生也可找得出其謬誤。

    連結:敝blog舊文史兄johncoal


    爛gag

    今天敝校舉行即席演講比賽,一位攪爛gag能力頗強的學生抽中了「爛gag」這題目,她在台上對著七百人,即席示範如何攪爛gag,其爛的程度,連小弟也甘拜下風。後來,她說她攪爛gag其實有背後的意義,就是令死氣沉沉的同學們振奮,(看來她會明白我平日攪爛gag的苦心),後來她說班中有些老師也經常攪爛gag..... (然後半班同學把頭轉向我這邊...)

  • 《出埃及記》內地版結局

    注意:下有《出埃及記》香港版和內地版的結局

     

     

    kursk你好


      我看了你對《出埃及記》的評論,想問一個問題:
      大多數大陸觀衆看到的是國語配音的電影,結局是任達華和溫碧霞在K房唱歌,他的妻子被同伴(女警官)出賣,在審訊室接受審訊。最後一個鏡頭是,劉心悠面對鏡頭,說:你們想知道什麽,我都告訴你們。
      有人說粵語版的結局和國語版的不一樣,最後任達華被妻子下毒了。
      很可能這部電影不會在大陸公映。
      我很想知道是否有兩個版本的結局
        
      能告訴我港版的結局是怎樣的嗎?
      謝謝你哦!

     

    L

     

    ********************* 

    L君你好
      
      原來是有內地版結局的.... 相信是因為內地規定電影中的殺人者一定要在結局伏法,好像無間道的內地版結局一樣。   

      香港版的結局是任達華跟溫唱K,之後沒有劉心悠被出賣和被盤問的情節。結局是任達華參加升級面試的時候不停打噎,之後便完了。(張家輝說過有一種毒藥,男人吃了之後,打一百次噎便會死)

    Kursk

    *********************

    L君是在豆瓣看到我的評論,然後發信給我的。我愛死豆瓣了,原因很簡單--web 2.0的最重要原素是使用者的質素和數量,內地發看書和電影的人數足夠多,令豆瓣有足夠的標籤和評論加入,使其更完備。

    相對而言,aNobii等以香港為重心的web2.0閱讀分享網站,難聽點說,是塘水滾塘魚,發展十分有限。

    連結:我的豆瓣主頁我的aNobii主頁

     

  • 真的苦難,假的救贖 - 密陽

    注意:下有spoiler

    《密陽》

    導演: 李滄東 (Chang-dong Lee)
    主演: 宋康昊 (Kang-ho Song) / 全度妍 (Do-yeon Jeon)

    上映年度: 2007
    官方網站: http://www.secretsunshine.co.kr/fla/index.html

    申愛(全度妍飾)帶著兒子來到亡夫的故鄉——小城密陽。她在那裏開了一家鋼琴學院,希望和兒子尋找一段嶄新的人生。宗燦(宋康昊飾)是名汽車修理廠的老闆,平凡的他經常在許多地方給申愛提供幫助。找房子、去看地等等,但申愛卻告訴宗燦不要打她主意。

    有一天,災難不幸降臨到申愛和兒子身上,她幾乎喪失了繼續生存的勇氣,直到宗教給了她精神救助。然而,信教之後的心靈也沒能平靜多久。申愛很快又陷入自我矛盾的分裂中,轉而不信任它並報復性地攻擊。在整個過程中,只有宗燦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直到申愛重見一縷陽光。

    * * * *

    這可以是一齣愛情電影,也可以是一齣討論基督教信仰的電影。肯定的是,它是一齣另類的愛情或者討論基督教信仰的電影。

    片名《密陽》,是地名,意思是秘密的陽光。電影探討的一個重點,就是上帝的恩典存在嗎?非信徒看見陽光,就只是見到陽光;信徒看見陽光,會感受到當中的恩典。

    向上帝報復

    申愛眼見的兒子被信任的褓姆車司機殺害,精神陷於崩潰邊緣,那時候,基督徒鄰居以八股形式向她傳教,說這是神的旨意,效果幾乎等於說風涼話。

    後來,她為兒子辦死亡證之後,萬念俱灰,看見教會聚會,走進去,大哭一場,牧師為她按首祝福,她的按受了上帝。精神和信念缺失了的方塊,重新填滿,變得積極而喜樂。

    如果是福音電影,到了這裡便會完滿結局,不過....

    一天,她遇到可能有份作案的兇手女兒之後,決定到監獄探望兇手,寬恕他,向他傳福音。可是,當她向兇手傳教的時候,兇手竟滿有恩典的告訴她,他已經在獄中信主,認罪悔改,他很高興他的罪已得赦免。那時候,申愛精神真真正正的崩潰了--她本以為她可以透過寬恕這畢生的仇敵而得救贖,怎料上帝竟早一步做了。她一定在問:「為什麼上帝這樣輕易赦免了他?為什麼連我唯一的機會也搶去?」。那一刻,她不只精神崩潰,她的信仰也崩潰了。

    之後,她精神錯亂,到教會搗亂、暗中攪破壞、色誘教友,為的是向上帝報復。

    最後,她的精神徹底崩潰,被送進精神病院。終歸她的報復告一段落。出獄之後,她在理髮店中見到兇手的女兒,她還是寬恕不了她和她的父親。回到家中,她自己剪頭髮,男主角也追至,始終對她不離不棄。全片以照在地上的一抹陽光作結,留待觀眾想像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的話,祂會如何照顧這個覺得自己被祂整蠱而報復的女人。

    只祈禱,不醫治

    片中的信徒,說的都是八股,對於申愛的問題都沒有怎樣觸及,更沒有正確處理她的情緒問題。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得了病,不去看醫生,只靠祈禱,最終死了。究竟那是上帝的錯,還是人們的錯?

    當她要去寬恕兇手的時候,她以為她在行使神的旨趣,其實那不過是她的自我治療方式,她只能接受由她寬恕他,看到他懺悔,而不是真心相信他應該得到上帝的寬恕,成為她的主內弟兄。

    畢竟我們都是人,人有情緒需要,也有人倫習慣。信仰超越人倫得太遠,便會出現失序的問題。我們常說要有信心,不過,有時候,一些人接受不了某些教會的要求,便會離開。信仰觸不及人的需要,便會變成八股。

    你能發誓你真的信神嗎?

    宗燦是麻甩車房老闆,他一直喜歡申愛,一直在身邊支持她,偏偏他就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後來,她投入了教會生活,他也信了,也投入教會生活,不過仍會抽煙和遲到。人們問他為什麼上教會,他說要做乖仔,不過,全世界都覺得他是為了她而信。一天,她質問他能否發誓真的信神,他說可以。就是這樣,他一直在教會,她離教以後仍然繼續。到她完全崩潰以後,還守在她身邊。

    宗燦這種平信徒,好像沒有很強的信心,也不會有痛哭得救經驗,可是他們的信仰不是假的。

    陽光中有恩典嗎?

    陽光中有沒有恩典?

    申愛的兒子被害,肯定不是恩典。可是,她無意中走進教堂,找到了愛(或者是寄託),可能是巧合,可能是恩典。

    宗燦守護著申愛,慢慢融入了教會,後來,在申愛完全崩潰過後,仍守護著她,可能是巧合,可能是恩典。

    申愛因為兇手得恩典而再次崩潰,對她而言,大概不是恩典。可是,她像德古拉伯爵般向上帝報復,報極也報不到,還要再遇上兇手的女兒,可能是巧合,可能是恩典。

    最後,申愛在陽光下平靜地剪頭髮,宗燦在守護著。那一抹陽光,可能是巧合,可能是恩典。

    是巧合抑或恩典,是唯心的。有人說過,如果不信,世事都是巧合,如果相信,就是神蹟。不過,如果不正視內心的真正需要,盲目妄求,不是唯心,而是違心。

    後記:全度妍實在做得太好了。她的演出,加上擺好中間位讓人反思的劇本和手法,值4.9粒星(5 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