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n

  • 探討方舟事件-528信仰論壇片段


    圖片: gccpost.org 

    關於「發現」方舟的事,一直想寫,不過因為政改問題沒有寫。

    5月28日有一個名叫「負責任的證道,負責任的考古」的論壇,論壇從神學、釋經、見證與牧養角度,探討方舟與信仰的問題,由中大陳龍斌教授及飄流製作負責人古斌主持,浸神鄧紹光教授及曾思瀚教授、港神張祥志老師、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關浩然傳道及畢業生基督徒團契署理主任黃讚雄主講。我很想去,但因為有工作在身,所以去不了。現在論壇的片段上載到Youtube,雖然因為youtube制式所限,影片有點「斷截禾虫」的缺憾,但仍然值得所有主內的朋友認真看看,進而思考有關「發現方舟」的爭議。

    Youtube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DiasporaHK

     

    以下是環球華人基督教新聞社的相關報導:

     

  • 全球禱告日/普通襲擊/刑毀

     

    昨天想知道多一點關於大球場發生的事,但晚上在有線和無線新聞都看不到有關的報導。這也難怪,在電視台眼中,那大概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基督徒的「糾紛」。搜尋了一輪,只在東方日報的網站找到現場的錄影片段,整個過程,大家可以看完再作判斷[連結]。

    不過,有記者被基督教活動的工作人員打(抓?)傷,那則不只是信徒糾紛了。如果擲豆腐會構成普通襲擊而落案起訴,那麼把採訪的記者抓傷至流血,怎可能如警察所講是私人糾紛便算?在場祈禱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弟兄和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弟兄會怎樣理解這事?

    踩場的做法我是有保留的,在場以口號騷擾活動我也不太贊同的,因為那對於在場的信眾,恐怕只會造成更強烈的同仇敵愾效果,把他們推向光譜的另一方。

    可是,工作人員沒收和毀壞抗議者的橫額,這個我更加不敢苟同。那些橫額是私人財產,不是攻擊性物品,也不會構成危險,根據民事、刑事法律,一個普通工作人員是沒有權沒收甚至毀壞的。工作人員這樣做,是涉嫌刑事毀壞。當然,警察也視而不見。

    傷人和刑毀的錯誤,已上了各大港聞版,內容和諧了的祈禱會和相應的抗議行動都未必是壞見證,但打人和刑毀就肯定是壞透的見證。雖說抗議行動可能挑起了他們的情緒,但不代表工作人員可以這樣侵犯他人身體和財物。

    對於不認同的信仰活動,不論是教義還是意識形態有分歧,人們也很少踩場,即使是異端教會,我們也不會在人家門口反宣傳。畢竟那既不能造就裡面的人,更難以造就外面的人。不過,人們可以辯論,可以呼籲其他人注意問題所在,而最有效的,是讓大家自行判斷,用腳投票。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唸神學的前輩的FB status引用了約翰福音這一段,我想是值得襲擊記者和毀壞橫額的工作人員好好思考的:

    耶穌說了這話,旁邊站著的一個警衛打了他一耳光,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耶穌回答:「假如我說的不對,你指證不對的地方;假如我說的對,你為甚麼打我呢?」(約翰福音18:22-23,和合本修訂版)

     

    延伸閱讀:

    「全球禱告日」約萬人出席  回歸基督精神同盟場外另辦祈禱會  (時代論壇報導- 2010年5月24日)

    一位抗議者Roy有關當日情況的紀錄 

    登記後採訪被阻 3記者受傷報警 (明報 2010年5月24日)

     

  • 全球禱告日 - 選擇不被代表

     

     

    提摩太前書2章1至7節說:

    1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3 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

    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5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6 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7 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

     

    今天(星期日)是「全球禱告日」,這是一個起源於南非的禱告運動。幾年前,香港有信徒成立組織響應這個運動,並組織信徒在大球場進行大型祈禱會。大球場的祈禱會最具爭議的地方,是當中的親建制色彩,以及對一眾高官信徒的吹捧。批評者指責其對於在香港民主進程拖延、官商利益輸送、中國被壓迫的人民和維權人士有意忽略。

     

    親建制色彩較強的教會及其活動的經文基礎主要來自上面的提摩太前書2章1至2節,

    「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提摩太前書的時代,是羅馬有名的暴君尼祿的時代,尼祿最出名的「事蹟」是火燒羅馬,以及追殺基督徒。

    當時教會領袖叫信徒為在上的暴君代禱,不是要他們認同其所作所為,而是想他們忍辱負重,繼續發展其地下組織,使他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當然,這中間也有祈求上帝改變當權者的心思意念的良好願望,那只是希望他們會有良心發現的一日。重點還是他們是在忍辱負重。

    這一節常常被專制政權下的親建制教牧用來合理化其立場,在啟蒙時代以前的千多年來,這也是暴政證明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的理論基礎之一。可是,大家不要忘記,整章的重點是第一句,這是說明是「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然後才是為在上者禱告。萬人者,人民也。

     

    提摩太前書這一章講的是信徒對政權有改善施政的良好願望,或至少是忍耐,但那不代表認同其所作所為,更沒有叫牧者為一切的政權歌功頌德。為高官祈禱不是問題,那是與人為善,但是如果你連高官帶進禱告的場合當主角,在信眾當中高舉他們,而對他們直接或間接帶來的社會問題和不公義視而不見的話,那恐怕不是提摩太書的意思。

    在大球場的大型祈禱會,不少政府高官都會成為被高舉吹捧的對象。他們由代禱的目標,變成了祈禱會的主角,好些曾經參加過的朋友回來說,大會對於高官和政府的讚揚,其肉麻和理所當然,令他們決定不再參與。

     

    我不會參與這樣的祈禱會,因為我不想被代表。

    這個由南非開始的運動是很有意思的,而在大球場的祈禱會,是本地其中一個,而不是唯一一個響應全球禱告日的活動。信徒在什麼地方禱告,如何禱告,是個人選擇,當中最重要的是過得到自己。

    作為信徒,我會在自己的教會禱告,我會在家中與父母和太太禱告。這樣的禱告,是給天父聽的,而不是給權貴聽的,更不是用來麻醉人心的。

     

    如果你是信徒,你有自由選擇參與什麼信仰活動,最重要的是你參與的時候不會令你覺得不安樂。我沒有教唆你參與或不參與的意圖。

     

    延伸閱讀:

    回歸基督精神同盟

    全城更新運動 (大球場祈禱會發起團體)

     

    團體促教會支援弱勢明「全球禱告日」 預告踩場念「敏感」禱文 (明報)

    「全球禱告日」聲明.期望聚會和平歡樂地進行 (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

  • 思考技能訓練 - 方舟事件

     

    最近影音使團聲稱很可能發現方舟,由最初的興高彩烈,演變成方舟門。究竟使團的說法是否可信?這對於很多教會或非教會學校的通識科同學也是個很好的思考訓練題材。

     

    1.

    關於思考這個問題的方向,概然使團要以科學和考古學的方式來證明他們找到方舟,我們不妨也用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來檢視他們的說法。陳電鋸在網誌提供了一個很易明,而且很有參考價值的思考工具(用於通識科的其他議題也很合適):

    Baloney Detection Kit (陳電鋸)
    「質疑( Query ),沒有任何負面意思。你要想我信,先要讓我去質疑。而不是以權威強迫我信,再因為你是權威而不要質疑。最近有人聲稱發現方舟(另一報道),我們可用 BDK 質疑。」

     

    2.

    2005年,影音使團拍攝了一套名為《挪亞方舟驚世啟示》的紀錄片,官方網站的簡介如下:

    「挪亞方舟,數千年來冰封於亞拉臘山絕嶺之上,是人類歷史上最神秘之謎團。一個庫爾德族人隱藏四代的秘密,揭開方舟藏身地。歷史上首隊華人探險隊進入絕密軍事禁地,最近距離拍攝;製作隊於亞拉臘山4200米的超自然經歷,獨家片段全球曝光!」(全文連結)

    當年我觀看了這套紀錄片,看完之後,陷入了好一陣的迷思--即使不用買票加上自己是基督徒,感覺也很不對勁。不對勁的是裡面的所謂考據、所謂發現的水準之低,根本不能說服人。這紀錄片由片名到宣傳的內容,雷聲超大,觀眾進場前大概都以為真的有什麼「驚世」發現,誰料看到的只是一套登山紀錄片,在山上發現了一丁點木結構便完了。片中的人們,不知找到與否,便宣傳得好像已經有重大發現一樣。這種誇大的宣傳手法,很容易令人出現極大的期望落差,甚至失望,因而對這個信仰更沒有信心。

    其實,退後幾步看,這可以是記述一班對主忠心的信徒,如何千辛萬苦尋找方舟便是了,無論找到與否,相信那比誇張失實的宣傳手法更能打動人心。

    到了五年後的今天,同一隊伍正式宣稱他們"99.9%"找到方舟了(官方網站連結)。可是,除了他們提供的證據,第三方的考證欠奉、公開地點讓各地權威考證也不願意,要令人信服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3.

    要在google找「挪亞方舟」,主要找到的就是影音使團宣稱找到方舟,以及馬灣的方舟公園。而影音使團本身,就是馬灣挪亞方舟的經營團體之一。有不少人質疑政府以等同於8億元價值的土地資助新鴻基和基督教團體的做法,這個是否有問題不在這裡討論。挪亞主題公園加上發現挪亞方舟的消息,一時間,香港彷彿成為挪亞故事朁主題公園的代表,如果全都是令人信服的,那是很大的恩典。但如果不是的話,那就是一個牽連甚廣的scandal啊。

    發現挪亞方舟是一件天大的事,其重要性不下於人類過往的很多重大考古發現。雖然信仰不是建築於考古發現之上,而是在信、望、愛,但畢竟有符合經文的考古發現是一件美事,所以採取正當的考古論證讓世人信服,才是有關團體的當務之急。

    最後,我還是希望表明立場:I want to believe.

     

  • 為香港求平安? WWJD?

     

    請信徒自行判斷 3

     

    《為香港求平安》這一篇訊息,相信不用多介紹。以時序來說,這一篇早於梁燕城胡志偉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連串的討論的源頭。今天才貼出來,是因為看了之後感覺太失望,立即轉貼出來,怕自己禁不住說出失見證的惡言。

    吳牧的文章,簡單來說,是鼓吹自十八世紀啟蒙時代已失去光環的君權神授論。根據一般的中學教科書,君權神授論是皇權、特權、專權的最沒有邏輯根據的合理化理由。為專制政府護法的教會及其友好組織,可能是真心相信使徙保羅的教會生存哲學--儘管政權殘殺他們,也要表面上服從,但暗地裡發展地下教會組織,以求在地上預備神的國度降臨。後來,當基督教的傳播得愈來愈廣,令羅馬帝國不得不接納這信仰。在「合法化」之前的基督徙,嚴格來說,是不順服政府的,他們以公民抗命去反抗羅馬政權的宗教禁令,結果是很多人被餵獅子。那個年代的基督徙有的是對信念的堅持,他們面對強權所謂的順服,只是一種手段,他們最終追求的是公義,不是在強權下苟延殘喘,甚至為虎作倀。

    所謂的「信徒要順服執政掌權者」,如果只是從使徙保羅的書信斷章取義,而「脫離實況地強加諸社會」(借用吳牧的說法),無視人類在過往二三百年,為了反抗借神權或者意識形態施行暴政所付出的血淚,也無視這二百多年來西方關於人權和民主的哲學理論論證,更無視比他所屬的教會歷史更悠久不知幾多年的宗派對於民主普世價值的立場。

    我們更加不要忘記,我們的主耶穌,本身正正是吳牧最反對的那種不順服掌權者的人--以非和平手段驅逐污染聖殿的人、公開指責當權的法利賽人、無視不合理的律法和禮教(不守安息日、幫助幾乎被處決的淫婦、高姿態自稱為主),如果祂今天降臨香港,相信一樣會被吳牧指責。當然,大家可能會說耶穌是主,祂有這個權柄不服從俗世。可是大家也必須明白,主耶穌之所以能感召萬民,正正是因為衪站在被迫害者的一方,對於教外的朋友來說,耶穌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為弱勢社群鬥士!

    如果單單見到有爭取民主的人士說話不潔、在議會擲物(吳牧所指的「打」的議會文化並不存在),便否定他們所倡議的反抗強權爭取民主的行動,犯了因咽廢食的謬誤之餘,更有利用泛道德主義來打擊異見者之嫌。相對於幾個民主派人士的不潔言詞,北方政權迫害為孩子爭取公道的父親、為四川學生討公道的文人、以制度暴力剝削港人選舉權的做法,是太陽和螢火蟲的分別,有些人只針對前者,而對後者疑似維護,難道那是「願歷史之主成就祂要在香港所成就的」?

    吳牧有一個論點我是認同的,就是「今天所謂的『基督教團體』的成分亦十分複雜,不是所有帶著基督教標籤的群體或打著基督教旗幟的刊物,便一定符合基督教信仰原則的」,信徙們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教會資訊,請參考更多不同有歷史傳承的宗派對於香港民主運動的立場(包括大公教會),而不是偏聽個別會堂教牧的言論。

    至於吳牧的教會,大家都是基督的肢體一部份,大家應該常存有愛,正因如此,我想提出一個善意的建議。港福堂的弟兄姊妹們,你們都是社會的賢達,當中有不少是梁燕城想要偷換羅爾斯正義理論來「保護」的「少數」富人,我很希望吳牧說的話不是正在反映你們所想的。你們被攻訐多時,被指是靠小圈子選舉維護特權的階級,就此你們可能覺得冤枉。如果你不同意的吳牧的言論,請以造就人的方式向牧者反映,如果不得要領的話,而你忍受不了,請考慮轉會。2009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宣佈離開他所屬的教會,正正是因為他不能接受其對女性的歧視。

    主內的朋友們,也許我已說得太多。即使你不同意我的說法,也請以你的良知、理性、愛心去判斷教內訊息,想一想,What Would Jesus Do (WWJD)?

     

    連結:

    請信徒自行判斷

    請信徒自行判斷 2

       

    *********************************************

    為香港求平安 (吳宗文牧師) [轉載自國度復興報]

    耶利米先知教導我們要為所處的城市求平安,以致我們在其中亦得平安。聖經如此說:「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 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29:7)。從舊約至新約可見,神的子民無論身處任何惡劣環境,甚至是政權的意識型態或社會瀰漫的思潮都與他們的信仰 不一致時,他們仍要在其中生活、見證和貢獻。但以理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雖然被擄,但不吃王食,清心禱告,過聖潔生活。但以理也參與政事,為世間政權 服務,並一日三次在神面前為神國事情和所處帝國的事務來代求。

    耶穌和保羅所處的時代也不乏政治上的激進分子(奮銳黨)。但他們從沒有迎合潮流,嘩眾取寵,只從個人生命深處出發,以信念與價值觀來改造和建設社會。這種 革命是始於個人內心,藉此將一個不屬此世之屬靈國度建立起來。

    保羅在〈羅馬書〉及其他書信中常論及信徒與政府之關係。其中最經典的便是〈羅馬書〉12:21至13:7,經文所提出的便是:(1)信徒不能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因為不義的政治手段絕不能成就善之目的。(2)信徒要順服執政掌權者,原因是政府所代表的管治和秩序是神所肯定的。(3)信徒當尊重長官,因 為他們是神的用人,為執行神賦予賞善罰惡之任務。(4)信徒要以繳稅納糧來盡公民之義務,扶助執政者作成神的工作和造福社會。

    神學巨擘巴特 (Karl Barth)在詮釋這段經文時,稱之為「巨大的消極可能性」。因為他認為「最激進的革命本身也只是對現存事物的辯護和強化」,並不是絕對的新。故此,他說:「不革命是為真正革命所作的最好的準備。不過,這也並非靈丹妙藥。『順從』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無目的行為。它只能源自對上帝的服從,它的意義只能是: 人撞上了上帝,除了將審判的權柄賦予上帝之外別無他擇。至於審判庭的真正出現,這不可是世人的意圖,不可能與世人的暗中盤算有關。」

    因此在這種順服的「積極」意義上,信徒便要協助一個相對地公義的政府,去完成上帝賦予它的任務。現今在香港論政或參政的人士都必須從歷史現實出發,立足於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架構之肯定,並尊重中國對香港有主、治權之事實。從政治理想出發,易於將一些別人未必同意的烏托邦東西,脫離實況地強加諸社會。基督徒不迷信任何政治體制,甚至不會將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等理念絕對化,因為這樣便是拜偶像了。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最民主的國家仍有其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 正是因為對權利過份私有化和邊緣化而造成的。而且亞洲和東歐實行民主至今,幾乎沒有一個成功個案,是純屬西方色彩的。不考慮民主在西方文化蘊釀之背景,也不理會本身社會的實況,而強行移植,是不會看見好結果的。

    可見「民主」(即人民參與共治的政治理念和體制)雖是現今世代的一種普遍價值,但仍不能不按社會現實和歷史處境而循序漸進。揠苗助長,不單不能令民主一蹴即至,反而會令其進程受阻和拖延。民主理念的普及化,需要人心的教育與改造;民主制度之建立,亦需要有一定的條件與土壤。正如某些政治學者所言,民主理念 之實施是需要考慮龐大而且複雜的「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問題。

    所謂民主政治有時與「暴民政治」(Mob Politics)是一線之差。現今香港立法會有某些議員仿效韓國、台灣那種亞洲色彩的打、罵議會文化,實在是令人感到不安。當強調要擁抱西方民主,參政人士便該學習英、美等先進民主國家議政時對異見者之尊重。每見直播他們在國會進行辯論時,都是提問先後有序,措詞溫文有禮,絕無語言和肢體上的過激行為。 又有一些媒體先存政治正確的偏見,在報道和評論時,極盡語言誤導、煽動和打壓之暴力,其實這已是扭曲新聞及言論自由的極不民主表現。有時我們會感到十分詫 異,在香港極力宣揚「民主自由」的喉舌,竟是頭條血腥、圖片暴力、誨淫誨色、揭人私隱、炒作新聞及鼓勵賭博的報刊。正如曾有議員的名句說「臭罌出臭草」, 如此污穢的媒體,如何能夠成為承載民主這般高雅理念的公器呢?年青人耳濡目染,有樣學樣,並在政黨煽動和傳媒慫恿下,街頭示威和抗議時便盡訴軀體暴力。這 一切背後,其實是西方後現代政治文化思潮之影響。

    香港自回歸後,外圍有金融風暴之衝擊和鄰近城市的競爭壓力,內部則面對經濟轉型和社會結構變化而帶來的各種挑戰。加上外來熱錢不斷流出流入,基層移民數目日增,令社會貧富懸殊差距加深。而且還有流感疫症等問題頻頻發生。棘手的事已經夠多了,若凡事因為是在野黨和反對黨之角色,而要強行推動激進和分化的政治議題,令香港在管治方面再百上加斤的話,恐怕任何長遠有利於香港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方案,都會寸步難行。如此,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競爭能力、經濟民主及生 活質素必然每況愈下。在現代政治的場景,沒有人會期望可以通過諮詢來解決所有分歧,政治學者認為政治就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不同意見和利益集團如何均衡地將 社會資源切餅分配,便是政治了。因此任何立場的議政和參政人士,都該以此為底線。挑戰權威和測試極限者,應該對社會和個人良知負上政治及道德的責任,不能將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民生置諸不理。

    現時外界媒體上引述的基督教言論太紛雜了。今天所謂的「基督教團體」的成分亦十分複雜,不是所有帶著基督教標籤的群體或打著基督教旗幟的刊物,便一定符合基督教信仰原則的。所以在香港能代表基督教聲音的,應該是華人信徒自發組織和歷史悠久的基督教聯會了。因此華基聯在社會分化的議題上發言,是責無旁貸的。 所有外國組織在香港設立的分會,或只有三、五成群便扮代表的激進團體,其發表的言論和推行的運動,實不足以代表香港全體華人基督教教會之想法。香港教會除 了在所處社會作見證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歷史任務,便是如何令中國對基督教改觀,並使用基督教成為中國文明向前推進的力量。所以基督教在香港社會的正面和 積極影響,能起重要示範作用。因此讓我們基督徒在現時的爭議中,為香港社會來禱告,並以行動將我們的聲音表達。假如五區補選有競爭對手的話,讓我們以所投 的一票將所有暴戾驅逐出立法會,或以極多的空票來展示我們的不滿!因為基督徒不贊成「以惡成善」的政治手段,更不贊成任何抹黑誣衊、人身攻擊、言語粗暴、偏頗抨擊及過激舉動成為香港的政治文化!願歷史之主成就祂要在香港所成就的!

    (轉載自作者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2月7日舉辦「為香港求平安」祈禱會的分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