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9, 2005

  • 記者,你們還記得郭偉洋嗎?

    如果你們記不起,那麼我告訴你們,郭偉洋在1992年懷疑被老師冤枉而自殺。傳媒廣泛報導,其中不乏對事件悲劇性的渲染,還有對學校的指控,其後社會鬧烘烘地討論什麼輔導、什麼教師質素、什麼家庭環境。

    那一年,學童自殺數字狂飆。

    以後的日子,學童自殺彷彿成為香港的風土病。

    後來,記協,即是你們的協會,出了一份指引,如下:

    http://www.hkja.org.hk/ethics/code/c_suicidecode.htm

    昨天的報導,連明報也不合格,更不用說東方。

    再來一個reference:

     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ao/pn1983/public_html/media.htm

    待續。

Comments (10)

  • 凡指引者, 是沒要遵守的.

  • 「連」明報也不合格

    ===> 明報一早已經唔合格左好耐喇, 或者信報會比較好

    嘿嘿~~~

      

  • 因為信報唔會報導 : p

  • 係喇~~~
    scmp有冇報同點報呢?

      

  • 最過份是成報 誤把一個女孩子的相片登出 其後才發現 那不是該登的那一位!!! 報紙同廢紙的分別.... 已經不大了.

  • If I can be a reporter, no matter in NZ or in HK, I promise I will be a good reporter.

  • We know you will. Try your best!

  • 希望你快點寫完待續那部分。

    最好講講,當年傳媒如何廣泛報道、如何渲染事件悲劇性、指控了學校甚麼?社會之後如何討論?

    之後我要問的是,你這個entry的意思,是否指,因為傳媒「不當」的報道,所以造成香港學童狂飆?

    原因是否這樣簡單?

    無可否認,我認同傳媒在報道自殺新聞,有時會過火,但將責任完全推選在傳媒身上,實在naive。

    自殺,是一件複雜的事。斷估不會有人因為見到報紙有人渲染自殺,於是走去自殺。

    學童自殺的原因是甚麼?我不知道。但環顧現時的小朋友,大都很脆弱。面對難題不是想方法解決,而是逃避,極端的便選擇自殺。造成小朋友脆弱的原因又是甚麼?斷估唔會又關傳媒事。

    不要忘記,由92年至今,社會發生很多變化,除了香港傳媒變得渲染外,互聯網的普及,亦是這幾年的事。他們要接觸自殺的資訊,不再單純從傳統媒體得到。再者,香港很多小朋友看報紙嗎?

    再請教,何謂「合格」的學童自殺案報道? 就這單兩命三屍案,報紙,尤其《明報》的報道如何「不合格」?

    希望在你待續部分,會解答上述問題。

  • 其實近年傳媒做自殺新聞已經有D克制,例如電子傳媒會不用燒炭及跳樓,而是屍體發現案或墮樓,所以經常給人聽得一頭霧水.報紙都會避免用自殺做頭版,不過有時真係揀無可揀,但都會配合激勵個案.
    至於兩名學生自殺,是轟動的新聞,背後原因是值得社會去討論,而且一間傳媒不做,第二間都會做,在現時競爭激烈的傳媒,報紙不能承受得起.

  • 所謂合格,可能是選擇不去個別報導。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