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文化的階級性
什麼是MK
MK者,Mongkok旺角也。根據維基百科,MK意思如下:
右圖為典型MK 人示意圖,但是他們的衣著是會隨著當是潮流而改變的。例如,今時今日的MK 人大多不會再穿著黑色衣物、喇叭褲等;現在的MK 人因受了日式的朋克文化及視覺系衣著影響,他們大多愛穿著花花碌碌的上衣及窄腳褲。
特別留意的是,MK 人是不會自稱為「MK 人」的,因為此字含貶意,而且他們亦不認為自己的行徑、衣著有問題。
MK也可以是一個形容詞,說人家MK,即是說他的打扮像MK仔女一樣,帶有貶義。
MK作為形容詞的意義主要集中在MK社群的外表和明顯的行為,而其背後的文化則很少深入探究。
MK文化可是說是以打扮表現自己和尋求認同、偏向草根的青少年玩樂消費模式、追逐(而不是帶領)以日本punk文化與本地黑道文化的混合文化、脫離傳統教育規管、向下的社會流動性等等。
憎人富貴厭人窮
MK 文化帶有強烈階級性,MK人代表的是一個社群,這個社群以經濟能力較弱、教育水平較低、社會資本較為缺乏的青少年為主。他們所屬的階級向上流動的可能性不 足,甚至有向下流傾向。社會上較為強勢的社群,例如經濟能力或文化水平較佳的青少年社群,以及接近中產的青年社群,對MK這個社會地位較差的青少年社群, 長期輕視、嘲笑,尤其他們的品味。用通俗的說法,是憎人富貴厭人窮。
MK人的品味因為長期跟隨日本punk文化及本地黑道流行文化,所以與本地的主流品味相距甚遠,形成其明顯而獨特的典型形象。這種形象(所謂的MK Look)便成為其他社群的嘲笑對象,其最明顯表現的便是傳媒長期對MK品味
的貶抑。
為什麼是旺角不是其他地方?
為什麼MK文化會出現在旺角,而不是其他地方?
香 港的首要消費地點除了旺角,還有中環、銅鑼灣和尖沙咀。一般人對這四個地方的印象十分典型化--旺角最cheap,品味最差,尖沙咀好一點,銅鑼灣再好一 點,中環最佳。消費地點本身其實已經以階級劃分,要解釋為什麼MK文化會出現在旺角,而不是其他地方便要先解釋為何旺角會成為最底的階級的聚集地。
自從政府於七十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新九龍(深水埗至觀塘地鐵沿線)及新界,地鐵荃灣線、觀塘線,以及九廣鐵路交界的旺角便成為九龍新界居民的消費必然去處,大量的消費者為旺角五花八門的玩樂消費營造了條件。
另 外,旺角的樓宇舖位因業權分散,用途有較大的彈性,也較為混雜,而且新舊樓宇共存,加上其街道間格不大,適合消費人流流動,而建築密度奇高,這些特質完全 符合Jane Jacobs<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人氣社區」形成的條件--用途混雜、街區小、不同年齡建築並存、高密度。另外,政府的小販專用區和行人專用區政 策,讓旺角成為九龍新界的消費中心。
消費中心不一定代表可以形成以低下階層青少年為主的MK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拜政府的規劃所賜。
以 公營屋邨和巨型屋苑為主的新九龍和新界,只有照顧家庭需要的商場,而青少年喜愛的商店和娛樂場所,在大部份的商場都成不了主流,而娛樂場所更因居民反對而 難以開張。面對只能打羽毛球和踩單車的社區,悶透了的青少年自然會前往上文提及的消費重心--旺角。又正因為新九龍和新界的入息中位數較其他地區為低,這 班聚集在旺角的青少年自然經濟能力較為低。
其實旺角不單是消費地區,也是香港地下經濟的重心。低下階層青少年投身地下經濟,在地下經濟的社會階梯向上爬,必須在旺角打拚,是以旺角永遠存在著大量黑道打扮的青少年,他們與追隨日本punk文化及傳媒形造的黑道文化的青少年社群互動之下,便形成了MK人的獨特形象。
匱乏的社群
所 謂MK文化,不過是階級現象。MK社群處於社會、經濟、文化的弱方,他們的品味成為強勢社群的嘲笑對象。MK人品味高低、打扮好看與否,其實無傷大雅,或 許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MK社群作為一個在社會階梯上出現下流跡象的階級,是否有機會跟其他階級融合,而不至於淪為像少數族裔或新移民等因社會資源匱乏 而在社會經濟地位永不超生的弱勢社群。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MK文化
香港網絡大典--MK人
MKLook.com--收藏大量MK Look照片及較為”MK"的論述
貧窮的定義及量度: 海外及香港的經驗 (黃洪) - 關於相對匱乏
好城市的秘密 (陳冠中) - 關於<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