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9, 2007
-
衙前圍的生與死
衙前圍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根據村內天后宮的碑文記載,衙前圍早在明朝已經存在。
同樣是原居民村落,衙前圍村比起新界的村落不幸得多--新界的原居民享有丁權,祖堂賣地和租金收入可由男丁共享,他們又有鄉事委員會代表,傳統和集俗得到政府尊重。可是衙前圍的村屋,即是是最古老的,只是得到寮仔部的寮屋登記號碼一個,大大隻醜陋的紅色字塗在村屋牆上,好像村民是霸地的犯人一樣。而且,村的文物、傳統、權利完全得不到重視。唯一得到重視的,是村內的土地,於是長實和市建局不停地收購村屋,一買下便立即拆掉,以防突然村屋被政府或保育人士「發現」。
多謝村內的婆婆,很有心機跟我們說衙前圍的故事,還鼓勵我們多拍照,好好保存這地方的影像。可惜,我們能保存的,就只有這老圍村的jpg數據....
Comments (2)
?唾絲?脫郊??閰准?br />??銝?游?澆?
雿???暑, ??霈末鈭??
???迭??擃??嗚???br />??犖憭??急?????br />
雿?霈???撣?憭?寥?閬?摮?br />蝢璅? ??蝣潮, ?措?亙?, ?撅梁????? ...
擐葛?嗅祕撌脩?憭勗鈭云憭?
誰叫香港九龍是「永久割讓」?當年英國人只答應了新界原居民保護他們的傳統利益。衙前圍生在九龍,能殘留至今已算萬幸,至少已比馬頭圍好。
我有一次和內地的朋友談到新界原居民,說到新界原居民得到權益,而香港九龍的沒有,是因為兩次不同的中英條約,和「政權性質」的差異(割讓vs.租借)。他們都感到有點詫異。一條劃在地區上的、虛擬不存在的直線,就令不同村落落得不同的命運了。
尖沙咀本來也是一條村,初中讀中史,曾提及尖沙咀村民林維喜被英軍打死,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我曾想過,還有否機會,找到一個尖沙咀村村民的後裔,讓他告訴我,他的家鄉就在柯士甸道。後來才知道,早在前個世紀中末,尖沙咀成為軍方用地,所有尖沙咀村村民都被遷到油麻地了。又有一次,認識了一位研究香港客家話的學者,他說,油麻地本來也是一條村落,而且憑名字可知是一條客家村落,因為客家話「芝」和女性性器官同音,客家人忌諱因此都稱「芝麻」作「油麻」。那些給油麻地命名的客家人哪裏去了,我也很想知道。
香港和九龍的原居民,似乎更加值得記錄、找尋、珍惜。
順帶一提,港大附近的薄扶林村,也是一條原居民村落。早在香港開埠初期的第一次人口調查,就有薄扶林村的記載。不知那村裏還有沒有真正的薄扶林原居民?有空應該去看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