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19, 2007

  • 這就是我說的北方話霸權

     

    在BBC Chinese看到鳳凰衛視的曹景行聖保羅可以,你們為什麼不可以?一文,原文如下:

     

    聖保羅可以,你們為什麼不可以?

    朋友的女兒在香港名校聖保羅中學讀中二,不久前與整個年級二百多名同學搭乘兩架飛機,一起到北京來上課,住了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招待所的好幾層。

    北京已是初冬,氣溫降到零度,一個星期裡他們每天不是在清華校園內聽課,就是到圓明園、故宮等處參觀遊覽,晚上還看電影、看節目,有時要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到清華。

    也許,對這些孩子中的多數來說,這一個星期是他們出生以來最密集聽講普通話的日子。也就在不久前,聖保羅中學宣佈從2008學年開始,在初中(中一至中三)全面推行普通話教中文。校長黃麗娟說,用普通話授課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中一的中文課三分之一用普通話,中二增加到三分之二,到中三就全部用普通話授課了。

    她還說,他們從三年前就開始做準備,一是在聖保羅的附屬小學聘請普通話教學助理,休息時用普通話同低年級學生交談,為他們到中學上普通話教學的課程打好基礎﹔二是所有教中文的老師都要通過語文基準試,必須符合用普通話授課的基本要求。所以,他們並不擔心會出現師資不足的困難。

    那麼,聖保羅中學可以這麼做,香港的其他學校為什麼不可以呢?這個問題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也可以說是將了某些抗拒普通話授課人士一軍。因為香港政府日前終於決定推廣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課程,撥款二億港元,四年之內每年資助四十所中小學試行,計劃明年三月開始接受學校的申請,但卻招來一些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連聲狠批"。

    粵式中文

    當今香港年輕一代競爭力日漸低下,一個主要原因是中文水準遠遠落後於大陸與台灣的同齡人,不能適應中國大陸高速起飛、香港經濟與大陸加快融合的新局面。而其根子,在於香港教育首重英文,卻培養不出多少高水準的英文人才﹔多數學校推行"母語教學",又只用廣東話來教課,學生學到的是粵式中文語法和詞匯,"呢走先"(你先走)即是經典例句。

    打開香港幾家主要報章,也全是這種文字,其他地方來的中國人幾乎完全不明所以。這還不要緊,要緊的是如果香港年輕人只會使用粵式中文,也就無法同其他地方的中國人順利溝通交流。唯一齣路是改用普通話教中文,就像五六十年代許多香港學校那樣,但就是反對意見多多,困難極大。

    例如,有位中學生擔心用普通話教授中文課,自己的廣東話會越來越不標準,"唔通廣東話發音唔緊要咩"?還有一位教了二十年書的女士更認為,用普通話教中文會"進一步"使學生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因為"學生領略唔到句子gai(口旁加個既字,電腦字庫中找不到)美,點會提高到中文水平。"明白他們講的是什麼嗎?那位學生問的是"難道廣東話發音就不重要嗎?"老師說的是"學生領會不到句子的美,怎麼會提高中文水平。"我的看法是,上海的中小學不用上海話教課,也不用上海話寫東西,我還是照樣會講上海話,因為那是我的第一語言,也是我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家中講得最多的語言。我就不相信用普通話教了中文,香港孩子就會講不好廣東話,看看廣州孩子就知道了。

    對於那位有二十年教齡老師的高見,我只能請她自己看看上面的那兩句粵式中文,學生能從中領略到多少"美",是不是要把學生的中文提高到這樣的水平,叫其他地方的中國人看了一頭霧水?而且說到底,把粵式中文當作中文的正宗,也只有香港會有如此高見,就像有人會把香港視作全球華人的首都那樣。

    推廣普通話

    實際上,反對用普通話教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擔心香港政府會因此從中國大陸引進中文教師,來搶香港教師的飯碗。確實,如果今天香港全面推行普通話教中文,一定沒有那許多合格的老師。原因就在於過去香港社會長期排斥普通話,教育界更成為一個封閉式的利益集團,不思改變。只會粵語的教師抗拒普通話授課,結果是犧牲了一級又一級的學子,今天再不打破舊局,香港的新一代更加難有出路。究竟是保住那些教師的"鐵飯碗"重要,還是維護整個香港的社會利益(特別是年輕一代前途)重要,答案顯而易見。

    某位香港名女人在她的專欄中預言普通話教學"行不通",理由是"香港老師都不會說普通話,怎麼用普通話教學"?如果都改用大陸來的老師,香港老師就會失業,就會患上憂鬱症,甚至會自殺﹔大陸老師完全聽不懂廣東話,也會因孤獨而自殺。都會自殺,多可怕!但香港老師就那麼笨,學不會普通話嗎?未必,我就遇到不少普通話相當不錯的香港老師。大陸老師就一定不懂廣東話嗎?也未必。不懂就學俊,再說還有廣東省的老師呢,他們也不懂廣東話嗎?

    學普通話到底難不難,就像我們這些"外江佬"、"北佬"移居香港後學廣東話一樣,關鍵在要不要學,想不想學。上個月我在北京參加了國際大學生辯論會的活動,美國耶魯大學、埃及開羅大學等都派出代表隊參賽,全部都用普通話辯論,很是精彩。最特別的是,這些口操流利普通話的學生並非那裡的華人或中國留學生,而是十足的"洋人"。他們學習中文的時間不過三到四年,就能夠用中文"吵架",有的還會繞口令、背誦蘇東坡的《前赤壁賦》。那麼,究竟是他們學普通話難,還是生為中國人的香港學生(還有老師)更加困難,答案應該是清楚的。

    ****************************

    曹先生眼中的廣東話語法,完全不「美」。在他眼中,只有北方話才叫「美」吧。我真的想不透為什麼說方言領略不到句子的美,我們讀詩、詞和小說的時候,根本不會用「既」、「喇」這些廣東話字,請問用廣東話讀《台北人》、紅樓夢》和唐詩為什麼領略不到中文的美?

    他引用了一位教師的言論,那是用口說出來的廣東話,而不是按正規文中文文法寫出來的,作者有意讓讀者覺得香港人寫的就是這種「粵式中文」,塑造一個說廣東話的香港人跟內地人不論以口語和文字都溝通不到的印象。香港人和香港的學校開埠百多年來從未試過把粵式中文視為中文正宗,香港人寫的中文,跟五四時代的,或者張愛玲那時候的中文其實相差不遠,反而內地的中文被中共的蘇維埃式語法污染得更嚴重。

    我完全認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但我討厭把廣東(府)話醜化和邊緣化的說法。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認為北方人會看不明白香港的報刊(除了部份雜誌),香港人寫的中文的文法,大都依照正規中文文法。當我們說普通話的時候,也會自動調校,避免廣東話語法。

    我看學生的功課,很少見到使用廣東話語法的文法錯誤,更不會看到「呢走先」這「經典例句」。(為什麼這位北方人會認為廣東話中的「你」字是「呢」字?)當然,如果要在xanga和討論區找廣東語法不難,可是內地和台灣的網上文字同樣充斥著非規範化中文。

    文章把一切責任推在教師身上,說他們不思進取,自私自利,不理學生死活。事實上,香港的教育政策從來不是教師決定的(甚至連參與決策的資格也不多),我身邊的中文教師,幾乎全都在進修普通話,或已經完成考試,正如作者所言,要學的一定學到。

    也許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改善普通話水平,可是不代表一定可以改善中文寫作水平。我不認為用廣東話讀張愛玲和李白會有什麼問題,甚至用廣東話讀唐詩更能欣賞當中的平仄。我再說一次,我們的學生不是學用廣東話寫作和閱讀的。

    申報:我的普通話水平不太好[有錄音為證],只足夠在北方獨自旅行,坐長途公車和通宵大船穿州過省,沿途以南方口音普通話買票租接待所交朋友吃飯聊天。難免有普通話不好的教師「連聲狠批」之嫌。

    連結:
    關鍵字大作戰-教學語言政策普通話篇 (共四集)

     

     

    ==========================

    2011年12月後記:

    曹景行的文章頗能反映北方的人對廣東話的鄙視和輕蔑,這種北方話霸權加上大一統強權思維,也就是中共的思維。廣東省政府2010年想封殺媒體上的粵語,引起粵港兩地市民大規模抗議,於是不了了之。2011年,中共堅決全面廢粵,這種高壓而且霸道的做法,對於粵語文化的傷害將永遠不能彌補,我們決不能坐以待斃。

    關於粵語影響中文寫作水平的問題,那根本是個偽命題。北方人把口語和俗語寫進文章也是不行的,難道我們會認為普通話會影響寫作水平嗎?

    語言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和文化的載體,粵語的存在關呼的不是單單說話的問題,而是粵語作為其中一支保存得比較多古漢語的語系,以及粵文化的傳承問題。中共要強行以統治意志消滅地方文化,那是土匪的野蠻行為!

    沒有人說普通話不重要,否則我們怎樣跟其他地方的中國人溝通?但粵語的生存空間絕對不能因此而被消滅。

     

  • 關鍵字大作戰-普通話篇(2/4)

    這一部份談的是以普通話教中文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多謝網友bigbrother和mum的對第一部份的意見(我們會努力改善普通話發音的),關於普通話學中文,中文就會好的迷思,mum的意見為我們以下的討論作了很好的註腳。

    連結:三師會網頁 | 三師會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