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3, 2007
-
關鍵字大作戰-Facebook上篇(1-2/4)
教學語言政策系列完結,今次的題目是Facebook。這系列分為上、下篇,每篇4集,每集照舊是10分鐘。今次我們的「畫面」技術有所提升--Part 2加入了因應內容而變更的字幕。
Facebook有什麼好講?因為Facebook算是近日流行的一種網上社群平台,討論Facebook,可以帶出網上社群、互聯網發展、人際關係等議題。
Part 1先談談什麼是Facebook,以及Facebook有什麼特別之處。
Part 2則會討論一下網絡社群發展史,然後看看Facebook如何像一頭巨獸般吸收了不同的網絡社群功能。
故事由一個神秘的"I love you request"開始....
Part 1: 什麼是Facebook,以及Facebook有什麼特別之處。Part 2: 網絡社群簡史,以及Facebook的興起原因。
連結:三師會網頁 | 三師會youtube頻道

Comments (1)
不太認同facebook可以包含以往所有網絡社群功能的說法,至少在設計上它沒有強調MSN等INSTANT MESSAGE的功用
如果仔細將片段中的發展比較一下,網絡社群的發展主要是朝向兩個方向:
(一)內容的擴充,由e-mail的純文字到圖片﹑以至可以播放影片音樂的forum及blog;
(二)即時性,亦即收放message的滯留時間的縮短 --- 在一般應用上,e-mail的用戶接受一定時間的滯留,只是在某日定時定刻去check e-mail box就可以了;bbs電子留言版及討論區的應用則是將message滯留的時間則由用戶自己掌握,基本上是可以做到instant message的效果的,但在於溝通這功能上,其基本概念仍然是類似e-mail般在於將訊息留待予接受者處理;而msn﹑icq等則更著重即時性,一般的應用也是以即時通訊﹑交談為主,作為一種溝通它的意義在於即時回應﹑即時對答;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網絡社群工具的發展,是同時朝向這兩個方向進行的。FACEBOOK的出現,其實是BLOG的變奏,只不過它加返了大量簡便的社交功能令社交活動變得更方便而已。
我個人認為,這種方便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公式化,它之所以取了XANGA / BLOG 成為新一代網絡社群寵兒,是因為BLOG / XANGA這類工作仍然需要以文字為主導,而FACEBOOK則以它那些SEND 花﹑POKE將很多公式化的XANGA留言簡化了,而此省略了更多時間及思考對答的必要。
若依這方向分析,就能解釋為何越來越玩XANGA的人流向FACEBOOK,但MSN則未見此現象。因為MSN那種即時性的溝通比FACEBOOK更類似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需要用語言﹑文字為主要渠道,我們亦可以透過ONLINE LIST去看對方是否真的「存在」才決定是否展開溝通,而這些都是FACEBOOK所沒有重視﹑也沒有發揮的功能。
我敢講,如果當有一日連MSN的用戶都放棄INSTANT MESSAGE流向FACEBOOK之類的工具,那麼,那就是連人性都可以被公式化的日子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