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都會上豆瓣,這個擁有幾百萬用戶的知識社群,看看人們在讀、聽、看、寫什麼。曾幾何時,我用過香港本地的anobii,它的功能跟豆瓣類近,可是用戶人數應該只是豆瓣的不知幾千分之一。
Web 2.0的世界就是這樣,人多好辦事,人多就有意念的交流激盪、人多就會令標籤更準確、人多就可收集更有意義的排行數據。豆瓣成功了,anobii沒有,實在是非戰之罪。要怪,也許怪地緣因素吧。我們十三憶人民,產生的網絡內需,真的一人打一個單字,也會迫爆我們的硬碟。
中國內地的文化產業發展之快,加上互聯網這個巨靈,真的很難想像。不過,難以想像是一回事,畢竟它真的發生了,我們下一步要想的,是如何擁抱它(假設我們是同文同種,文化基因是擁抱得來的)。去看一看香港的簡體書店,十三憶人市場能夠建築出的市場區隔,仔細得難以想像,舉個例子,台灣只有三兩本國防雜誌,香港沒有,可是內地的軍事雜誌,竟可效滿一個比我高的雜誌架。
十多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我開始用簡體字,看簡體書,看到有內地交流團便報名,跟內地學生交談的時候,還不知哪來的勇氣講文革和六四。那個時候任何人都會明白,我們沒有人能夠逃避國家/國族/民族這東西。不過,我們沒有想到它來得如此的快,進步得如此的快,
我很想跟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發生關係,就是跟柏楊和龍應台那兩代中華民國人一樣,想跟中國發生關係。這些年來,一直在留意著內地的文化產業--看內地的書、看內地的電影(還記得n年前第一次看「河殤」的感覺)、看有關內地的新聞,後來甚至到內地的討論區跟憤青「交手」。我幻想的,是可自在的在內地和香港的文化之間遊走,又想見證國家變得富強,甚至變天,甚至和平統一。
不過,那又如何?我還只是一個文化消費者。就國家富強方面,我倒是買過不少國企的股票,還不是一個小小的股民而已,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這種跟國家發生關係的想像,可能只是性幻想--只有想像,沒有發生過。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