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穿了一件暗橙色polo shirt,加平日穿的啡色外套上班。
想不到引起小哄動。有同事很驚訝地望著小弟,也有穿了紅色的同事說「嘩」,亦有同事說笑的吐出了「X...獨...?」的問句。
還有同事T了解我,她說「預左你會咁著,班中六學生仲估你會唔會著。」
也有同事開玩笑說,「你咁著記者見到實影wor,一定係想見報喇。」
其實大部份同事都知道我的性格,也在報紙見過我示威,相信今次不會改變他們對我的看法。
不過,X獨的誤會有點敏感。我跟一些同事解釋了穿橙色的意思。
看來要找個機會跟大家再澄清一下。
今天穿了一件暗橙色polo shirt,加平日穿的啡色外套上班。
想不到引起小哄動。有同事很驚訝地望著小弟,也有穿了紅色的同事說「嘩」,亦有同事說笑的吐出了「X...獨...?」的問句。
還有同事T了解我,她說「預左你會咁著,班中六學生仲估你會唔會著。」
也有同事開玩笑說,「你咁著記者見到實影wor,一定係想見報喇。」
其實大部份同事都知道我的性格,也在報紙見過我示威,相信今次不會改變他們對我的看法。
不過,X獨的誤會有點敏感。我跟一些同事解釋了穿橙色的意思。
看來要找個機會跟大家再澄清一下。
一.題目:
9(b)(ii) 有人提議....措施以冷卻過熱的股市.....政府開徵股票買賣的資本增值稅。
以一幅圖輔助,解釋開徵上述資本增值稅對該經濟的股票的總市值有什麼影響。(7 分)
(這條問題要求考生以需求供給理論解釋資本增值稅會如何影響股票市場的需求及/或供給,從而分析其對該經濟的股票總市值的影響。)
二.題目分析:
學生較難明白的關鍵字:
什麼是資本增值稅?
什麼是該經濟的股票總市值?
這兩個概念在一般會考教科書都沒有提及。如果從過往試題尋找線索,結果如下:
1. 總市值:
1992年卷一 1(d) 問過全港的士牌總市值,該題已經提示了全港的士牌數目「固定」(供給完全無彈性)
2. 股票市場:
2001年卷一 10(c) 問過新股上市,問的是「籌得資金的數目」,也是提示了股票數量固定」(供給完全無彈性)
3. 資本增值:
1998年 第40題 問過「外匯投機所賺獲的資產增值」會否在港被徵稅。
1999年 第24題 問過「出售股票賺獲的資本增值」應否計算入國民生產總值。
2000年 第23題 問過「股票價格增值」應否計算入本地生產總值。
三.根據考評局考試目標及課程綱要評釋此題目:
考評局出這條題目,相信要考的主要是學生運用經濟概念解釋生活實況的能力(考試目標第四點)。要分析這條題目,必須問一個問題,就是(i)我們的課程教了他們什麼經濟概念,同時(ii)這些概念能否足夠讓他們有解釋題目中的生活實況。
(i) 課程教了他們什麼經濟概念?
總收入(課程綱要2.3(ii)) - 解釋:價格X交易數量=總收入
從量稅(課程綱要2.6III) - 解釋:政府對商品徵收從量稅,因為是一般是向供應者收取,所以會影響供給
上市公司集資方式及不同的股票及債券(課程綱要4.2) - 解釋:課程要求的只是簡介上市公司如何發行股票或者債券集資
政府收入(課程綱要8.1) - (i) 香港政府的收入來源(香港沒有資本增值稅,故教科書不會提及。不過包括印花稅)、(iv) 徵稅對個人及廠商的影響(這裡是指對工作及投資意慾、財富再分配等影響)
(ii)這些概念能否足夠讓他們有解釋題目中的生活實況?
這裡的生活實況,其實是一般學生(甚至大學生)未必十分了解其運作的股票市場,以及香港沒有的資本增值稅。
生活實況
當然,考試中的生活實況,不可能只局限於學生最認識的生活環節,但股票市場這個複雜得連不少大臬畢業生也未來必了解的市場系統,用作會考題目的時候,考生理解的困難度一定較高,於是題目應該提供足夠資料,減低學生誤解題目的機會。
經濟概念
「資本增值稅」這香港沒有的稅項,不論是考評局課程綱要,或者是一般教科書,都沒有提及。他們只學過從量稅對供給的影響,而「資本增值稅」根本不是從量稅。於是,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經濟學知識以需求供給理論分析這個陌生的稅種。
學生唯一學過的類近概念,是印花稅這種對買賣合約徵收的稅項,可是這只是中五的宏觀經濟課程中一小部份,而且沒有跟上面需求供給的課程連繫上。於是,學生會問,究竟資本增值稅會影響需求還是供給?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知識去處理這個問題。
「股票總市值」的問題更大。總市值是一個技術性字眼,那是指一個股市所有股票的數量乘以價格,這個數值通常用作比較不同股市的規模。可是,會考課程根本沒有要求學生認識這字眼的定義,於是他們只能從所學的找答案,他們能夠找到的,只有總收入的概念,可是總收入概念通常是應用在某一特定時間市場上的價格乘以交易量,那不是「總市值」,而是財經新聞所說的「成交額」。
部份學生也許能夠應用1992年卷一 1(d) 所問的「全港的士牌總市值」的答案,就是假設全港的士牌數量是一個常數(constant),於是其供給便是完全無彈性(以箠直線表達),總市值便是市場上的價格乘以這個常數的數量。
四.總結
至於這題目的答法,雖然已有腹稿,但暫時不寫出來。本文的重點是評論此題考試題目是否符合考評局自己的考試目標。
不能否認這條題目在邏輯和學術上沒有錯誤,可是它涉及的生活實況畢竟太技術性,而且對於學生來說太陌生,它只用了寥寥數句發問,沒有額外的注解,很容易令學生誤解題目。同時,因為學生所學的經濟概念,不足以分析如此複雜陌生的例子,能力和見識較佳的考生,或可應付,可是對一般考生來說,相信十分困難。
如果要站在考評局的立場來解釋,相信是這樣:
整份試卷的題目有不同的程度,較深的題目的作用是用來分辨學生能力高低。
參考資料:
補充:
其實我花過不少時間在課堂上講解股票市場運作,影響股價升跌的因素,甚至連基本數據分析如P/E Ratio也講過。另外,考mock exam之前,我甚至連次按、AH股、股票直通車、新股上市也詳細「貼過」又教過,mock exam也考過。不過,老實說,這些介乎常識和專門知識之間的東西,學生真正能明白多少?
Recent Comments